文官恢复品官职,武将确立府兵制,北魏至隋的政府体制改革是怎样的

前文提要:隋炀帝杨广就像一个怪郎中:他的眼光是如此的精准,以至于不管什么疾病他都能一眼看穿,但是他开出的药方又是那么的奇怪,每一味药材不是用错就是严重过量,以至于任何一剂药吃下去都会产生致命的副作用。他新皇上任后进行了四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有一项是废除散号将军,这个问题还要从西魏时期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说起。从西魏至北周末年,柱国和大将军之类的戎官头衔已经严重超发,假设周武帝末年有50个柱国和上柱国,100个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其私署的正部级幕僚合起来至少就有450人以上,武人集团就足以架空其中央政府了,也势必造成实质上的贬值。

鉴于这种现状,隋高祖篡周之后,对整套官僚制度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

▲杨坚剧照,图/网络。

其要点有四:

首先是取消北周的九命制度,恢复品官制。

其次是取消六官制,建立以五省六部诸卿寺台监为基础的中央行政架构。

第三是调整官品,尤其是戎号官的品秩。

最后是取消戎官对府兵尤其是内府兵的统辖权,建立并强化十二卫对府兵的统领。

品官制的全面确立,意味着传统秩禄体系的基本废除,其最大意义在于为此后完成职官与散官的分离、建立完整的散官序列铺平了道路。

而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架构则在此后中国大约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上广为采用。

周武帝晚年虽然将武官戎秩的前四阶调整为八阶,但是或许是处于政权稳定的考虑,其八阶戎秩依然集中蜗居于九命(一品)。这种现状已经严重脱离了历史的真实需求。所以隋文帝将戎官改为散实官调整品秩为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以下自上大将军至仪同三司为从二品至正五品。而自上柱国以下,其幕僚团的地位也大大的下降——隋代亲王府司马为从四品,上柱国司马至少比亲王府要低一级,因此幕僚团最高应当不高于五品,也就是至多只相当于副厅级。这就基本上解除了如魏周时代戎号官参与分享政权的威胁。

▲图/网络。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十二卫对府兵的统辖的建立过程。

所谓十二卫,当初又称十二卫府,即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和左右领军府。

这十二卫府中有四个是不领府兵的,即左右领左右府、左右监门府。其中左右领左右府即相当于后来唐代的左右千牛卫,主要职能是率领上层青年贵族军官充当皇帝的贴身保镖和仪仗。左右监门府即相当于后来的左右监门卫,主管宫禁大门的守卫。

而左右领军府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详加说明。汉末曹操时开始设置领军,与护军一起掌管中央军队,此后演变为领军将军(中领军)与护军将军(中护军),大体上晋代以后,及至南朝宋齐梁陈,以领军将军为中央军统帅兼中兵统帅,护军将军为中央军副统帅兼外兵统帅(其间各朝略有差异,不做详述)(所谓中兵是指驻扎在京畿的中央部队,所谓外兵就是驻札在京畿以外州郡的中央部队了,因此实际上无论中外兵都是归中央指挥的中央军)。而相对来说领军这一称号在北朝的历史上出现了断层,北魏早年统一十六国之后,于军事制度方面大多采用的是鲜卑旧制,与汉魏制度大有不同,及至孝文帝太和改革后,才开始仿照汉魏旧制设置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用以统领禁军。但是有趣的事,在东西魏分裂之后,护军将军一职在两边都先后消失了——这可能是豪族与门阀势力强化分割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后遗症。

▲图/网络。

西魏之初,独孤信从南梁返回之后曾经一度担任领军将军,这在当时应该是元魏宗室用以牵制宇文泰的一着棋,以防止禁卫系统被宇文泰完全控制。宇文泰对此的应对之道是不断带领或者派遣独孤信四处征讨,这样他也就没法建立起对禁军系统的有效统辖。当然独孤信也知道这样下去迟早被黑獭搞成光杆司令,干脆就一合计放弃这领军将军的虚名不干,跑去陇西做了土皇帝。

此后到大统十六年,西魏建立起二十四军,这二十四军就是大致相当于魏晋时代的中外兵性质的部队。二十四军每军各有直属部队大约两千人,合计约五万人不到,这是西魏中央所掌握的直属机动力量,约相当于魏晋中外兵中的中兵,其职能除去警卫西魏朝廷之外,也是西魏对外作战时的战斗核心。不过二十四军的内部职能可能也是有区分的,当时十二大将军之中,元魏宗室有三人,很可能正是这三人所属六军构成了天子名义上的禁卫六军,即充当相当于前朝之左右卫、武卫等的禁卫职能。而其余九大将十八开府则可能主要负责外向征讨(这只是个人猜测,但是十二大将中,除去元氏三人外,其它都是经验丰富的实战派,因此元氏三人只是充当象征性的皇室警卫的指挥官可能性很大)。隶属于二十四军之下的是郎将府,其指挥官称为郎将,据说大统年间“初置府不满百,每府有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这样平均算下来,当时每一军所辖的郎将府大概也就四五个的样子,郎将所率领的是外府兵,虽然也算是中央军,却驻扎在地方。当然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和军队的不断扩充,到北周以后外府就扩充到几百个了。西魏后期的开府府有二十四个,每个辖有两个团,团的长官称为仪同,设置有仪同府,因此西魏府兵合计有四十八个仪同府。仪同呀,开府呀这些在西魏和北周初年的时候都是中央的高官,和外府的郎将府那还是不一样的。——当然,有些学者对此的看法就不太一样,比如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先生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一书中就曾引用菊池英夫在其论文《关于北朝军制中的所谓乡兵》中提出的“二十四开府四十八团九十六仪同”的观点——显然开府和仪同之间并没有级差空隙,因此本人很难支持菊池英夫先生的这一论断。

▲图/网络。

《北史.宇文护传》中记载“自文帝(指宇文泰)为丞相,立左右十二军,总属相府”,可见宇文泰对这二十四军的指挥权还是抓得很牢的。

二十四军的一部分至少在西魏应该是承担禁卫职能的,但是宇文氏的权臣千方百计通过手握的二十四军指挥权把禁卫掌握于自身的控制下从而架空皇权,周武帝本人深受其害,当然知道其中的诀窍,正是出于对此的担忧,从而在二十四军之外另建了一套禁卫系统。这样一来,在周武帝之后二十四军就基本上脱离了禁卫这项职能。

所以隋初的左右领军府即不再统领禁军,只是一个相当于兼有国防部兵员登记处后勤处军法处混合功能的部门,也就是处理各部门杂务的机构,所谓“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就是指此。由于此处说明左右领军府各管十二军的后勤事务,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建于大统十六年的二十四军架构当时依然存在。——当然那时候剩下的大概也就只是个空架子了。

(鉴于权臣掌握武装力量对君权的危害太大,大约是在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建立起在二十四军之外的府兵宿卫制度,宿卫军士从二十四军之中番上,称之为侍官,而指挥权归于皇帝。这样一来权臣通过手握重兵掌握朝廷政策走向乃至遥制朝廷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二十四军既然不再直接参与朝廷事务,其影响力也便要降低,最终角色淡化,到隋朝终于象征性的架子机关。)

从建德年间以后,由于戎秩的贬值,授予开府以上者已相当泛滥,特别是周武帝将戎秩的前四级调整为八级后,以戎秩来对应军府已不可能,因此隋以后的二十四军长官也不再固定由开府仪同三司一级散实官担任。

▲图/网络。

左右领左右府其实是从左右领军府分离出来的,早在东魏甚至更早的北魏时代,领左右府就是领军将军所属的一个部门。当时的领军将军是中央禁军的统帅,下属的领左右府就是禁军中的禁军,组成领左右府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武官都是随侍皇帝左右的上层贵族子弟。也正因此,所以尽管领左右府名义上在领军将军辖下,但是很早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到隋文帝决定调整领军府的职能,所以就把领左右府从领军府中分了出来。

开皇初年,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可能的情况是由皇帝亲自兼领,但是实际上这一制度肯定并没有维持多久,我们从《北史》第十一卷和《隋书.高颎传》中就可以发现,高颎在平陈之役前的开皇五年就担任了左领军大将军,因此隋代在左右领军府设置将军必在开皇五年之前。此后,贺若弼和史万岁等名将也先后担任过领军大将军或者领军将军之职。

隋初领军将军和领军大将军多是些比较以对外战争闻名的人,当时领军府既然不负责宿卫职能,因此二十四军可能以对外派遣作战为主要目的。这也比较容易解释,为何二十四军后来会向行军的方向发展。

作者 : 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