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丑形象演变史:是怎么从快乐制造者到变态杀人狂的?

引言

像麦当劳里薯条和番茄酱的组合,万圣节和小丑的搭配也永远不会过时,小丑们表情夸张、服装艳丽,走到哪里,都是人群关注的焦点。

近日的威尼斯电影节上,DC新作《小丑》席卷各大奖项,海报上的小丑妆容依旧艳丽,但是小丑嘴边的笑容却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悲伤和压抑。


● 电影《小丑》海报

小丑怎么了?小时候那个站在游乐园门口分发气球的伙伴,难道不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

其实,我们如果回顾一下西方文化史,小丑的形象一直都在被丰富。

职业式微笑

最初,小丑只是王宫里的一种职业,他们会说笑话,会表演节目,深受贵族们的喜爱。小丑们也可以因此获取丰厚的报酬,甚至获得权力。他们可能会成为贵族身边最亲近的人,以至于能够左右在位者的决定。后来,小丑的角色渐渐流传到市井中,区别于王宫里面衣食无忧的小丑,这些小丑们多半是一些没有工作的流浪汉,他们走街串巷地逗乐人群,以求果腹。卓别林大师在《马戏团》中塑造的形象就是流浪汉和小丑的完美结合。他饰演的流浪汉被马戏团的团长收留,在马戏团里以小丑的形象进行演出,并且爱上了团长漂亮的女儿。高高的圆顶礼帽、自带喜感的小胡子、磕磕绊绊的走路姿态,大师对“小丑式流浪汉”的形象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 卓别林的小丑形象

历史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的都是小丑们的舞台形象,他们精通表演,给观众带来快乐,并以此换取生活必备的物质需求。

那时候,似乎没人关注过小丑的真实情绪是否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开心。直到十七世纪,被誉为英国“小丑之父”的约瑟夫·格里马尔迪(Joseph Grimaldi )创造出了最早的悲伤白脸小丑。

●白脸小丑形象

这种崭新的小丑形象出现的绝非偶然,约瑟夫·格里马尔迪从小被一家英国剧院的老板收养,两岁的他就被迫登台演出,由于老板残酷的培养模式,里马尔迪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狂躁症。1837 年,这位59岁的喜剧艺术大师,却以酒鬼的身份,在穷困中离世。

同一时间的巴黎,另一个著名的小丑让·嘉斯帕·杜布拉(Jean Gaspard Deburau)风靡全城,人们愿意为他扮演的任何角色买单,疯狂程度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

可他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手杖疯狂地打死了一个男孩,而这仅仅是因为,男孩在街头称呼了他舞台上的名字。

● 巴黎的街头小丑

想想这种场景:你在逛街的时候偶遇爱豆,激动地喊出了他某部电视剧里你最喜欢的角色名,并且期待地看着他,但是,他转过头摁住你就在街头一顿暴揍……这得是什么样子的深仇大恨?

演员们对于自身扮演小丑的排斥,似乎超出了人们的一般想象,舞台和生活的分裂使他们变得危险且捉摸不定。

自此,人们开始试图去了解小丑们舞台之下的现实生活。

九十年代,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影片中主人公坤树的工作就是扮演小丑,他白天打扮成小丑为剧院招揽观众,晚上回到家里以小丑的样子逗儿子开心。

但是,让他困惑的是,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需要满脸油彩的工作了,而他的小儿子却对着“陌生”的爸爸哭了。


●《儿子的大玩偶》剧照

坤树仅仅是小丑形象的一个缩影,小丑们努力平衡着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却在两个角色的相互转换中,精疲力尽。

此时的小丑,比起开怀大笑的舞台形象,多了几分现实的迷茫。

小丑恐惧症

就算小丑不再无忧无虑,但是你有想过它会成为恐怖片的主角吗?

1990年,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经典作品《小丑回魂》改编同名电影上映后,一种名为“小丑恐惧症”的现象席卷美国。

据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于小丑的恐惧程度,竟远高于恐怖分子!

电影中小丑的妆容夸大了面部表情,惨白和血红对比下的视觉冲击,再配上一段惊悚音乐,恐惧心理的引导便水到渠成了。

●《小丑回魂》剧照

《小丑回魂》中的小丑每27年便返回人间一次,它可以幻化成每个人心里最深处的恐惧,就像《哈利·波特》里出现的摄魂怪,人们不知道小丑来自何处,也不知道下一次谁会被小丑抓走……

小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下从被动承受方,变成了主动施暴方,况且,小丑只要卸掉油彩,就可以恢复普通人的外表,隐于人群,将他经受过的苦难全数报复给观众。

有心理学家认为,当非人类与人类相似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反感。说白了,就像大家经常说的那样,鬼吓人不吓人,人吓人吓死人。

●《小丑回魂》剧照

原本,小丑的喜剧效果多来自一些夸张的表演,像对食物和美色的贪婪情绪,甚至是对残疾和缺陷的嘲讽歧视。

如果说,野兽在笼子里是愤怒嘶吼,那么小丑就是在笼子里笑着接受鞭打,这种态度本就和人们的正常认知相背离。

而这些影视作品现在却告诉我们,小丑其实是会愤怒的,他只是在笼子里默默的注视着人群,伺机而动。


新晋哲学大师

随着电影行业快速发展,观众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恐怖片简单的视觉冲击和马戏团单一的叙事套路,于是,反转无限的小丑,被安上了更为复杂的多重人格。

2008年,DC漫改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本该死于漫画前三集的小丑,因为无限的可塑性变成了电影中蝙蝠侠最头疼的敌人。

他没有姓名、没有家人,DNA、指纹、齿痕没有记录,连衣服都没有标签。他癫狂、邪恶、一无所有,也无所畏惧。他不会被收买,他不会被恐吓,不讲道理,也不接受谈判。

“疯狂就像地心引力,有时候需要做的不过是轻轻一推。”

小丑拥有自己的理论:“我就是混乱的代表,你知道混乱的好处吗?它能带来公平……”

●《蝙蝠侠:黑暗骑士》剧照

疯狂,是希斯·莱杰(Heath Ledger)版小丑的代名词。

如此神经质的角色对演员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演员希斯·莱杰从神态到肢体动作,都将小丑灭世主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还一举拿下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和金球奖最佳男配。

遗憾的是,希斯·莱杰在影片上映不久后由于药物服用过量去世,大量影迷直呼“小丑已死!”

2019年,DC的最新作品《小丑》一改往日超级英雄的路线,记录了一个完全没有超能力的“普通”小丑。

● 《小丑》剧照

他在公交车上逗陌生孩子开心的时候,会笑得温柔;他在舞台上表达梦想的时候,会笑得自信而笃定。

可是,最后,他说:“我脑子里只剩下负面念头。”

他在楼梯、车厢、走廊不停练习笑容。却忘记了最初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容,又如何需要练习?

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小丑”在影片中一次次复杂的转折和变化,就像是小丑这个形象在整个文化史中的缩影。


后记

快乐的、阴郁的、恐怖的、疯狂的、多变的……时代赋予小丑不同的形象。而不同的小丑也映射出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这也愈发让人期待,下一部作品里的“小丑”又会以什么形象出现?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时间不停,人们关于小丑的想象也就永远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凤凰艺术《小丑,我们要如何对你温柔以待》文/hypebeast

搜狐《尖叫与微笑,DC下半年最值得期待新片背后的小丑文化》 文/ 澎湃新闻

个人图书馆《小丑形象文化史》文/张沅汐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