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从世界杯超级粉变为一生黑的

我是怎么从世界杯超级粉变为一生黑的    

世界杯越来越像一场伪球迷的狂欢,这并不是寒碜伪球迷,而是陈述一个事实。从观赏性而言,英超、意甲、德甲、西甲和法甲欧洲五大联赛和欧冠,才代表着当今世界足坛的最高水准。

这很容易理解,相比俱乐部,国家队就像临时拼凑的杂牌军。平时没有一起踢球,自然谈不上默契配合,无论战术体系还是战术纪律,都远远比不上俱乐部。而且越是强队,那些来自各豪门俱乐部的球员就越疲惫,因为他们会经历一个漫长赛季,面临联赛、杯赛和欧冠的三线作战,这也是每次世界杯都有强队早早出局,或者小组赛跌跌撞撞的原因之一。

世界杯的精彩度下降,会不会导致商业价值下降?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因为投资惯性仍在。

这些年里,世界杯的商业收入一直水涨船高,1998年法国世界杯总收入5.4亿欧元,2002年韩日世界杯总收入20亿欧元,2006年德国世界杯总收入27亿欧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总收入49亿美元,2014年巴西世界杯更是高达150亿美元。足球产业的年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号称“全球第17大经济体”。

但要注意的是,欧洲五大联赛和欧冠的商业价值似乎有着更好的前景,持久度也更高,毕竟,它更好看,还不需要四年等一回。

几十年来,竞技体育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越是没多少人看的项目,市场化程度就越低。而那些原本拥有较多受众的竞技项目,如果不能迅速市场化,也会渐渐失去受众,排球就是明显例子。

但与此同时,一旦项目高度市场化,最受吹捧的往往是俱乐部比赛而非国家队比赛。篮球就是如此,NBA的市场价值和水平,早已远远超越了篮球世锦赛和奥运会篮球比赛。

大众媒体的变革对此影响极大。想想中国球迷的足球记忆就知道了,早年电视机里就那几个台,更没有专业体育台,大家想看体育节目,就只有奥运会、亚运会和某些项目的国际大赛,许多人对国际足球的最早记忆就是世界杯。即使在电视机早已普及的西欧,足球比赛的转播也远远不及今天这般成熟。

在这种时期,如果要挖掘一个体育项目的商业价值,最占便宜的当然是电视转播率最高的世界大赛。世界杯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竞技水平最高、知名度最高的赛事,影响力和转播覆盖率甚至超过奥运会。

再之后,中国球迷看到了意甲、德甲、英超……慢慢了解了欧洲足球。专业体育台也渐渐出现,开始实现极高的商业价值。这一时期,欧洲五大联赛的电视转播率显然高于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也有着持续的影响力,渐渐成为中国球迷和商家的宠儿。

世界范围内同样如此,尤其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洲冠军杯改制欧洲冠军联赛,都让五大联赛和欧冠成为世界足球的真正中心。

世界杯仍是一场盛宴,但水平的相对滑坡会让越来越多的真球迷放弃它。这当然值得警惕,因为在足球产业中,真正能持续贡献流量和消费力的是真球迷,而非每四年看一次球的伪球迷,前者的流失,是后者无法弥补的。

国家队的地位也会因此变得尴尬。像巴西和阿根廷这样的传统南美豪强,国家队成员多半来自欧洲联赛,至于日本和韩国这种奋力追赶的世界二流球队,则将足球的崛起寄希望于海外球员的数量,比如大放异彩的日本队,大多数球员都来自欧洲联赛,其中更有香川真司和长友佑都这种豪门球队主力。

换言之,在足球商业化高度发达的当下,国家队早已完全依附于俱乐部,准确来说,是依附于欧洲俱乐部。也正因如此,有人笑言,世界杯其实就是水平低一些的欧冠比赛。

歐盟致力打造的欧洲一体化,如今正面临瓶颈。欧元和申根协定这两个原本伟大的尝试,前者使得某些国家经济负担加重,后者则在难民问题上暴露脆弱的一面。反倒是欧洲足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欧盟的梦想——打破外援限制,甚至打破国家限制,人才自由流动,多国协作,实现经济增量,共同提高……

欧冠、五大联赛乃至欧洲其他国家联赛的国际化,甚至将超越欧盟的政治和经济设想,实现足球场域的一体化,甚至是“世界大同”。

这个时候,你还需要世界杯吗?

作者:  叶克飞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