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摇滚,中国没有城市能比得过北京?

说起中国哪个城市的人是天生的语言大师,那北京一定脱不了干系。

每个北京人都极其能说会道,而且说话还不是他们唯一的语言kpi,能说会唱才是硬性考核。

《乐队的夏天》刚刚落幕,听节目里一夜爆红的音乐人唱着“我从鼓楼走到MAO” “晚安北京晚安曾经”,再听听子健的京腔发音、彭磊的京式吐槽,看看反光镜主唱和新裤子成员互“岔”,还有在北京呆了30年的老乐队面孔,再想起何勇的那句“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你会发现——

哟呵,北京城里果然满是摇滚乐的故事。

part.1

北京,城市摇滚在这里起源

细查一遍中国摇滚简史,你会发现,一开篇讲的都是北京城里的故事。

许多人对于中国摇滚的认识,都开启于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一声嘶吼。1986年,崔健唱出《一无所有》,震撼乐坛。

但其实,在此前,北京早就有了中国摇滚的萌芽。

1979年,一支名叫“万里马王”的校园乐队诞生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摇滚乐队。在鲜有国外文化引进的当时,他们以翻唱Beatles、BeeGees和保罗·西蒙的歌曲为主。

▲万里马王

像崔健、魔岩三杰等如今耳熟能详的摇滚老炮儿也都是一群从小生活在北京大院或文工团、歌舞团宿舍里的孩子——

崔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学习吹小号;窦唯出生在北京大杂院里,父亲是一位北京民乐演奏家;何勇的父亲是中国歌舞团的民乐演奏家、三弦大师何玉;超载乐队的主唱高旗,其父亲高伟先后担任过中国民族乐团、中国歌舞团的指挥……

如果说二环里的老炮儿们,塑造了北京摇滚的初代形象;那到了90年代末期,来自于北四环的声音则描绘了北京摇滚的另一种形态。

海淀五道口,一个身份是“宇宙的中心”,另一个身份则是北京朋克发源地。

▲宇宙中心五道口

1998年初,学院路五道口,一个叫做嚎叫俱乐部的酒吧横空出世,与此同时一个叫做无聊军队的群体,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朋克浪潮。

成立了20年的朋克乐队反光镜,正是“出道”于此。

朋克给人们的形象永远是叛逆、古怪与嚣张。他们留着夸张的鸡冠头、穿着瘦腿的紧身裤,带着铆钉元素的皮带,鲜活而又反叛。

▲北京朋克乐队脑浊主唱肖荣

那时候,还有个叫做“五道口服装市场”的地方,也被大家伙儿称作“大棚儿”,里面有不少店铺出售国外进口CD。但因为条件限制,这些CD在进入海关的时候,都会被留下一些销毁标记,但不影响试听。

人们把这些被打过口或扎过眼的音像制品,统称为“打口儿盘”。

听打口儿盘是每一个北京摇滚青年获取外来音乐最好的方式,那时候的大家多半汇聚于大棚儿、海淀图书城、西单等地,一点一点去淘自己喜欢的CD,寻找耳目一新的国外乐队,那些淘盘的地方,也成为了摇滚青年们的快乐摇篮。

几乎每一家卖打口盘的小店上都会贴着嚎叫俱乐部和嚎叫唱片的手绘海报,这也成为了那时北京朋克最标志性的画像。

▲嚎叫俱乐部、嚎叫唱片创始人吕玻手绘海报,当时演出门票10元-30元不等

关于五道口,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音乐记忆——D-22酒吧,这是北京地下音乐的重要根据地。曾经刺猬乐队就在此演出,Joyside、Carsick cars、Snapline、后海大鲨鱼、赌鬼等北京新生代乐队都在这里起家。

在很多人眼里,玩摇滚乐属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但有趣的是,D-22周围可是高校林立,紧邻清华、北大、北航、北林,搁今天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学区酒吧”,来这里看演出的也都是名校学霸。

“便宜的门票,便宜的酒水,高质量的演出”一度成为D-22的招牌。和老朋克和老摇滚相比,这里是北京先锋摇滚的发声地。

part.2

外地摇滚青年的梦想乌托邦

北京摇滚故事里当然不止有这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乐队,外来音乐人的摇滚梦想,同样在北京闪闪发光。

一段时间内,位于北五环外的树村是中国摇滚最有发言权的根据地。

▲树村一角

在中国摇滚经历了九十年代的辉煌和挫败后,有一批年轻人,沿着那条路来到北京,定居在勉强交得起房租的树村,在简陋的生存环境中追寻音乐梦想。

这里,也许条件简陋,也许生活贫瘠,却是每一个怀揣摇滚梦想青年人的聚集地。如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痛仰乐队”。

树村的房子都是烂尾的平房,夏天终日晒不到太阳,冬天要点炉子取暖,一不小心还容易煤气中毒。但每月一百块钱的低廉房租,让极度贫穷的摇滚青年们视这里为“乌托邦”,自由宣泄着对摇滚乐的热爱。



当时从没觉得艰苦,因为搞乐队的都是过一样的生活。虽然大家吃得差一点,房子破一些,但玩音乐的心非常纯粹和开心。

——痛仰乐队主唱高虎

同样作为“北漂乐队”的旅行团乐队也曾坦言,他们在刚刚来北京的时候,遇到过无数挫折——

走遍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投递DEMO,却吃了数不清的闭门羹;交不起房租,生活拮据,步履维艰......

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选择留在北京追梦。

2000年,作为“摇滚黄埔军校”的北京迷笛学校,举办了全北京甚至全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音乐节,这一届的迷笛音乐节也被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

看,这就是另一面的北京,这里能接纳一切新鲜事物。

如今,每一年全国各地有成百上千场音乐节在举办,但当你挤在草莓、迷笛的人山人海里,希望还能记得19年前,那一场“免费的音乐节”。

▲草莓音乐节现场

part.3

摇滚乐为何在北京生根发芽?

只言片语根本讲不完摇滚乐在北京的故事,如若想要了解那些真实发生在摇滚乐手身边的故事,不妨去看看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和电影。

当你看完《北京乐与路》、《摇滚多多》、《北京杂种》、《老摇滚》等无数描述摇滚乐手和以摇滚乐为背景的电影时,你不难发现这些故事的背景几乎全部设定在北京。

为什么第一支乐队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为什么北京成为外地摇滚青年逐梦天堂?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去亲近外来文化和欧美流行音乐。

中国摇滚乐其实是在西方现代音乐的浪潮下诞生,并逐渐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来到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

北京作为首都,许多外国使领馆集中于此,这些新鲜的音乐与文化都是摇滚乐的催化剂。

就比如,90年代初期,位于崇文门的马克西姆西餐厅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不仅仅是一个餐馆,也是地下摇滚乐生根发芽的演出现场。

▲马克西姆西餐厅

此外,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在这里,标志性的传统文化色彩又和叛逆的摇滚精神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大概就是北京的魅力,一城千面。有开放有包容,但同时也暗藏着和摇滚一样的反叛与革新,古老又新潮。

参考文献:

[1]李萌.1980年代,中国摇滚在北京[N].北京纪事,2019-05.
[2]陈涛.中国摇滚电影中的北京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华人文化研究所,2015-12-31.
[3]1984-2019,中国乐队的35个夏天[EB/OL].新京报Fun娱乐.2019-7-15.
[4]柯远.摇滚的美学:中国大陆摇滚音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04-20.

作者|安非

编辑|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