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有没有科学道理?

中国有句老话:“春捂秋冻,不害杂病。”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简单地说就是穿衣服要按季节,而且衣服的增减需要滞后于季节的变化,徐增徐减,不能忽多忽少,否则人就容易生病。这句话在不少人看来像金科玉律一般。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传统的东西理所当然的正确,即便有些说法不合常理,人们也会试图找出一些牵强的理由使它合理化。其实只要从生活的圈子中跳出来,放眼世界,看看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现 你所认同的一些金科玉律别人压根儿不当回事。例如,多数美国人穿衣服就不按季节,而主要根据当天的气温。如果冬天的某一天很暖和,很多人就会一身夏装(短袖、裙子、短裤、凉鞋等)出门,第二天冷了再换回冬装。与一些国人所认为的不同,这样并不会增加患感冒的风险。当然,还有人甚至会说,年轻时穿衣服不注意老了会受罪。这么说是没有根据的想当然。其实美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比中国人好,人均寿命也比中国人长。

那么,春捂秋冻的认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可以做一些分析。

第一,作为一种恒温动物,人的身体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穿着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不会冻坏或热坏。这也是穿西装的男士和穿短裙的女士能在同一个大厅里开会的原因。

第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变化相对不太剧烈,这也是古代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较早的一个原因。这两点使按季节而非按天气穿衣服具备了可行性。

第三,过去生活条件差,衣服少且换洗不易,按季节穿衣服比按天气更适应当时的条件。而且,在无法准确预测天气的情况下,按季节穿衣服也是相对保险的方式。

第四,如果仔细回忆,大家会发现春捂秋冻的实施中,主要还是偏重于“捂”而不是“冻”。中医或传统认为受寒着凉是很多疾病的成因,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捂”,产妇要捂、 婴儿要捂、老人要捂、孩子要捂、病人要捂……几乎不管什么人捂着点总是没错。那是因为过去人们缺乏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把气温变化当成了感冒等传染病的诱因。尽管生活中还有“上火”的模糊概念,但人们通常认为上火是由于天气干燥、吃了上火的食物、 喝水少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穿衣服多热出来的。因此,中国人几乎成了世界上最怕冷的一群人,而北方人又通常比南方人更怕冷 。

下面再来比较一下美国的情况。

第一,北美大陆的气温变化总体比中国大陆剧烈(如图),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纬度和中国北京差不多,但12月-1月的隆冬时节气温有时会高到20℃,甚至30℃以上。这时如果仍旧穿棉袄或羽绒服,一定会热得汗流浃背。相对于季节,美国人更习惯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穿着。

(图:2007年和2014年北京和美国华盛顿一月份的气温变化。可以看出北京的气温依昼夜交替而有规律地升降,而华盛顿的气温变化要剧烈得多,而且看不出规律。)

第二,美国的室内温度通常受气温影响不大,冬天可能很暖和,夏天也可能很凉爽。因此在美国常常建议“分层穿衣”(dress in layers),以便随时穿脱以适应不同的温度。

第三,美国人开车的比例高,长时间在街上步行或等公交的机会远比中国人少。即使在冬天,如果不是专门从事户外活动,也不用穿很厚的衣服。

说到这儿事情已经比较明白了:春捂秋冻并没有什么科学性,只不过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习惯罢了,在过去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在已经不再具有指导性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气温和室温来穿衣服,让自己更舒适,也更漂亮。而且,现在的天气预报已经愈益方便和准确,使我们具备了按天气选择穿着的条件。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按季节穿衣服过渡到按天气穿衣服了,不过多数人是从审美出发;当他们面对老辈人的唠叨,难免会从将信将疑变得深信不疑,将来还会继续用于指导自己的儿女。希望这篇文字能告诉大家, 信科学,得健康,得美丽,春捂秋冻可以休矣,大胆地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衣服吧。

作者:内含子,生物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