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亲自命名,火力全面压制盟军,二战最优坦克猎手非它莫属!

在“猎豹”(Jagdpanther)坦克歼击车尚未诞生以前,德军有两款重型坦克歼击车辆。第一款,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费迪南”/大象。该车利用的是保时捷的VK45.01(P)型底盘,却在竞争中输给了亨舍尔公司。另一款,则是“犀牛”(Nashorn),利用三、四号坦克底盘改装的坦克歼击车。然而,费迪南/象虽然装甲厚重,但重达65吨的它,不但笨重,甚至还故障频发。以至于打到最后,许多象式坦克歼击车不是被敌军坦克所毁,而是被德军自己的工兵用炸药送上的天。而犀牛呢?重量虽只有24吨,但在面对敌军坦克、反坦克炮攻击时,正面20-30毫米,上部结构仅10毫米的它,根本不堪一击,成员生存率实在堪忧。为了在防护与机动之间求得一个平衡,1942年末,利用新式的黑豹坦克,搭载威力巨大的Pak43 88毫米反坦克炮计划,应运而生。

▲犀牛(上)费迪南(下)式坦克歼击车。

1943年10月,戴姆勒-奔驰公司将一辆完工的全尺寸坦克歼击车模型摆在希特勒的面前。而MIAG公司则于当年的10/11月间,完成了该型坦克歼击车的原型车。经过测试,元首本人对于这款性能平衡、武备强大的“新装备”颇为满意。随后,便下令于1944年1月进入量产阶段。为区别原先的名称,希特勒将这辆坦克歼击车命名为“猎豹”(Hunting Panther)。就此,一款在东西线使盟苏双方敬畏三分的“杀手”,由此诞生。为了能容纳大口径的Pak43 88毫米反坦克炮,与先前的“坦克歼击车”一样,猎豹采用了倾斜车体,固定式炮塔结构。猎豹的正面装甲为80毫米,侧面则增至50毫米(同时附加上裙板,以用来抵挡盟军的反坦克武器)以抵消略微减小的弧度,同时,猎豹的内部空间较大,使得车组能够存放更多的弹药。不易被命中的首下装甲则缩减至60毫米。1944年春天,新式的黑豹G型底盘运抵,随即,猎豹的底盘也迎来了一次大换血。

▲正在接受德国本土接受一系列技术测试的猎豹坦克歼击车,此时车体的MG34并未装上。

▲作为虎王坦克的主炮,71倍的Pak43可以说是二战中最具威力的反坦克炮。

注:使用Gr.39/3型破甲弹时,其弹药穿深为90毫米。

“小水管”Pak35/36在后辈Pak43的面前,显得尤为渺小。

猎豹坦克歼击车有着良好的功率重量比、强大的火炮,以及可靠的防护性能。在1944年,它可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下击穿盟军服役的任何一款主力坦克。基于黑豹G型底盘改造的它,比起频频趴窝熄火的“猎虎”,可以说要好上许多。猎豹一共有两种型号:G1、G2型。较早的G1型有着一具焊接样式的火炮防盾,一门Pak43/3型火炮,经过改进的黑豹A型发动机舱。同时还设有两个驾驶员观察口。G2的猎豹则是改用黑豹G型发动机舱,外部用螺栓固定住Kwk 43/4 71倍的坦克炮。此举很可能是为了赶工才做的改动。随着原材料的逐步匮乏,后期型的猎豹同时具有G1、G2的特征。为了赶工、防火灾,在1944年9月后,著名的齐默尔防磁涂层被应用在G1型猎豹上。后期型的G2型猎豹仅一个驾驶员观察口,而原本整体式的炮管,也在1944年5月后变为了两部分。因为,整体式的炮管在发射炮弹后,磨损实在太严重了。

▲英国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中陈列的一辆早期型猎豹,可见其正面涂有防磁的齐默尔涂层。

▲这辆猎豹与上图是同一辆车。从这张自上而下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后部车组进出舱盖已经遗失。而侧面也留有3个明显的弹痕。

▲行进在法国乡村公路上的一辆猎豹,摄于1944年。

猎豹主要配属给各个独立的重装营部队,承担起“救火队员”的任务。而653重装营的兄弟部队——654营更是唯一成建制装备该型坦克歼击车的部队。该部历经诺曼底、阿尔萨斯、莱茵河作战,最终随着德国的投降,变成了盟苏双方的战利品。

▲博文顿、库宾卡、索米尔坦克博物馆中陈列的猎豹坦克歼击车。

▲654重装营使用的早期型猎豹坦克歼击车,1944年春夏之交,法国。

▲654重装营第1连的猎豹坦克歼击车,1945年3月,鲁尔口袋。

▲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下属的“元首”装甲掷弹兵旅所用的猎豹坦克歼击车,1944年冬。

▲配属武装党卫军第17“古茨·贝利欣根”装甲掷弹兵师的猎豹坦克歼击车,1944.

▲654重装营所用的后期型猎豹坦克歼击车,1944年法国。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