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6年,却只造出两辆,这款纳粹德国坦克歼击车为何难产?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开着一票轻型坦克,在西欧的平原上首度遭遇法军“夏尔”系列重型坦克时的德军装甲兵,可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绝望”。然而,早在1935年,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就指出,日后要以“夏尔”系列重型坦克为假想敌,设计一款新式的半履带样式坦克歼击车。当时,这位名叫维尔纳·冯·弗里奇(Werner Von Fritsch)的陆军总司令提出,要让德国拥有一款“高机动、能与坦克同时保持越野水平,但越野速度超过坦克,同时体积小,其底盘足以搭载火炮在静止状态下完成精确射击;对敌军装甲目标的杀伤效果必须要超过700米;反坦克火炮可随时拆装,即可用于车载,也可用于牵引;造价低廉,利于量产”的新式坦克歼击车方案。在他的影响下,绰号“大黄蜂”(Hornisse)的Pz.Sfl.II由此诞生。

▲生于莱茵省本拉特(Benrath)市的弗里奇步兵大将(1880-1939)于1933-1938年担任德国陆军总司令职务。在此期间,这位一战老将对德国的军工科技,尤其是新式装甲武器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然而,由于其本人与纳粹的政见不合,最终导致他被诬陷为“同性恋”,在盖世太保的威胁下不得不选择辞职,波兰战役后担任“荣誉炮兵团长”,在华沙作战期间遭炮击阵亡。

▲1920年代法国人所开发的“夏尔2C”系列重型坦克,乃是德国人最为忌惮的“梦魇”。为了对付这款重达69吨的庞然大物,德军开始一系列新式武器的开发。

然而,由于繁琐的手续和底盘开发的延期,直至1936年春,首款实验底盘才得以下线完工。当时的布辛-纳格(Bussing-NAG)接过了研发该车新式底盘与样车的任务。至于主武器——75毫米反坦克炮的一系列安装、测试,则是由莱茵金属公司负责。然而,三号/四号坦克的优先研发权,使得该型坦克歼击车的进度如同“龟速”。三辆75毫米炮版本的坦克歼击车,先后于1936年初、1938年8月和1940年1月定型完工。采用布辛公司的BN10H底盘,发动机后置设计,有着无炮口制退器与安装炮口制退器的两个版本。1941年,莱茵金属公司才将完工的上部结构车体与布辛公司的实验底盘——HK-902进行结合。“大黄蜂”由此诞生。其使用的是一门75毫米40.8倍的主炮,以顶部敞开的样式安装在可360°全向射击的炮塔内。“大黄蜂”的装甲分布为:车体正面20毫米,侧面10毫米,炮塔周边14.5毫米,后部10毫米,上部结构10.5毫米,底部5.5毫米。在当时看来,“大黄蜂”完全可以挡住7.92毫米的穿甲机枪弹。至于HK-902底盘,布辛公司一共生产4台。其底盘序列号自No.2009至2012。

▲Pz Sfl II——“大黄蜂”型坦克歼击车四视图。

不过,根据战史记载,最终只有2辆Pz Sfl II型坦克歼击车下线参战。它们被配属给第605装甲歼击营,列入隆美尔元帅的麾下,在北非抗击英军坦克。根据战史资料显示,这些“大黄蜂”被用于建立起非洲军的“重型坦克歼击排”。首辆“大黄蜂”于1941年12月7日自德国起运,开赴意大利。1942年1月5日,牌照WH-539424的它被运抵的黎波里港。12天后,隶属第90轻装师的605装甲歼击营正式将该车编入序列。而另一辆牌照为WH-539457的二号车,直到1942年2月23日才运抵的黎波里。1943年3月8日,第90轻装师向非洲军军部移交了该排的指挥权,这两辆珍贵的“大黄蜂”成了隆美尔的直属部队。二号车于1942年5月25日的“威尼斯”行动中被英军所缴获,而一号车则跟随“狐狸”在1942年的5-6月间征战四方。6月5日,一号车在与英军的作战中,先后击毁英军3辆步兵坦克,但随后便被成群的英军坦克围攻,最终损毁。

▲在德国本土进行技术测试的Pz Sfl II,该型坦克歼击车并未配置车体机枪。

▲Pz Sfl II在非洲战场作战时的留影。

▲珍藏于美国军事情报档案馆中的Pz Sfl II型坦克歼击车实照。摄于1942年3-4月间。牌照号WH-539457的它,此时已被英军俘获。

▲德军所设计的新式II号75毫米坦克歼击车型,最终演变成了“大黄蜂”。

浪费6年时间研制出的半履带坦克歼击车,随着非洲军团的落败,最终成为了历史。曾经强调“简化”“易产”的它,却因大量轻型坦克“转职”成坦克歼击车,变成了一款耗时耗材的“弃子”。而非洲军团,这支曾在黄沙之上创下赫赫战功的“精英”,最终成了唯一接收过“大黄蜂”的幸运儿。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