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代为何西线频出战绩?稳定逃户,疏解人口压力是关键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施政,向来广受争议。其爱好排场的性格造成了不少铺张浪费,对北方战线军官团的清洗和任人唯亲的瞎操作则导致北方战线一度崩坏。

▲一代女皇武则天剧照

然而武周时代的西方战事却很出彩,武则天任用的名臣郭元振用反间计杀死了吐蕃军神论钦陵,并在河西、陇右地区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系。娄师德和唐休璟则在与吐蕃人作战中取得大捷。唐王朝更是在西域增设北庭都护府,强化了对西域的控制力。因此对武后的统治,也要分两面辩证看待。

▲武则天提拔的名臣兼名将郭元振

均田制的逐步瓦解,是唐代府兵制战斗力和动员效率下滑的关键。而武则天推行的“徙狭乡就宽乡”和逃户政策,则至少在西线有效减缓了这个过程,同时也对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由于人口的快速恢复,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唐王朝就不断出现逃户问题,即因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导致人口脱离户籍逃亡。武周时代由于对契丹和后突厥战事一度不利,赋役严重,逃户问题越发加剧。而关中水土流失导致灾害频仍,也引起许多关西民户为了躲避灾荒逃亡。宰相韦嗣立曾夸张地说“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逃户是一个贯穿中国封建王朝始终的问题

但武则天随后又进行了括户,此后神龙元年全国户数为“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按一户六口计算口数多达3600万左右。其括户并非只是强行令逃户返回户籍所在地,很一部分逃户在现住地的户籍和财产田地得到承认,朝廷甚至会采取措施帮助其生产。许多佃农因逃亡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垦新田而重新成为自耕农,增加了国家掌握的田亩数量和税赋来源。同时,朝廷的敕文规定,逃户归还,不仅不受处罚,还可一律享受免除二年课役、官府归还原有田苗等种种优待。宽容的政策促进了户籍整顿的快速见效。容许逃户落籍,不分主客,只是对由下至上的人口调控加以承认。此外,武则天还发动国家机器的力量,将人口从“狭乡”迁徙到“宽乡”来缓解人口过密和土地兼并的问题。如天授二年,武则天下令将关中数十万户农民迁到河南道,安置在洛、怀等七州之地,对迁移到河南道的民户给予优惠政策,三年之内不服徭役。

▲唐代的河南道非常广大,除河南之外还包括山东和淮北的大片土地

虽然唐朝前期门阀豪族势力强大,抑制土地兼并较难,武则天也下令重申严禁土地买卖,要求一些兼并严重的豪民将兼并的土地归还给贫民或没收其土地,以儆效尤。或多或少地,武则天的政策起到了一些遏豪强抑兼并的效果。由于唐朝的都城设置在长安,在西线的政策执行力较强。经过武则天的人口调控,虽然西部人口减少,但是收取租庸调,为国家提供资源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土地兼并的缓解则使得府兵继续维持战斗力,才有武则天统治时期在西线对吐蕃的一系列胜利。由此可见,在生产力有限的封建时代,一个地区的人口绝非越多越好。武则天的智慧也能见于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身上,当时罗马城号称有百万人口,管理困难,卫生条件极差,成为一座粪城。君士坦丁大帝强制疏散之后,仅剩30万人,城市环境极大改善的同时,政府竟也提高了收入。

▲君士坦丁大帝也通过疏散人口提高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

反之,南宋的两浙西路地区(包括浙江北部和江苏的苏南地区)人口极为稠密,结果土地兼并严重,豪民麇集,反而导致政府征税困难,不得不通过和买的手段,用等同废纸的纸钞从佃农手上搜刮米粮物资,使得佃农生活更加困苦。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武则天研究二十年述评》、李志贤《宽容怀柔,徙狭就宽- 略论武则天的逃户对策与移民措施》、李志贤《在危机中开创生机——评武周时期的逃户措施及其意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