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是感恩北美印第安人吗?为什么又有要屠杀他们?

感恩节与北美印第安人

提起感恩节,稍微知道点儿美国历史的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五月花号”帆船,最早移民北美的英国清教徒(Puritans),印第安人和火鸡。很多人至今还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早期来美的英国移民为感谢帮助他们在北美安家落户的印第安人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感恩节这一习俗的原创者的确是早期移民北美的英国清教徒。但说它是感谢印第安人的节日就不大对劲儿。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是不清不楚的,更与历史教科书大相径庭。当今流传的关于感恩节的起源,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月花”和清教徒 

一六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经过六十六天在大西洋上的艰苦航行,“五月花号”木制帆船载着一百零二名英国移民抵达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Plymouth),这批人上岸后安营扎寨,建立了英国人在北美的第二个殖民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定居于这里及后来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及其文化奠定了美国早期社会的根基。 

其实,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是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顿(Jamestown),建于一六○七年。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往新大陆大量移民,大批地往国内倒腾黄金白银,法国人也跑到北美跑马占地传教做买卖,具有商业头脑的英国人看见这阵势,也凑热闹,跑到北美找机会挣钱。暂时在詹姆斯顿落脚的英国人都是以做生意为主的,压根儿就没想在那儿扎根。 

可是,乘“五月花号”来美的这批英国人就不同了,大部分人是为逃避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离开英国的目的就是想逃离宗教专制,到新大陆来定居,寻找一片自由的天地。 

说起来,清教徒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还算是一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在英国属于少数派激进改革团体。自从亨利八世为了结婚离婚方便,跟罗马天主教廷闹掰了,玩起我的地盘我做主,自任英国教会最高权威,从而开启了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但是,分出来的英国教会,即圣公会,和罗马天主教也没有任何重大的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简化了一些宗教仪式而已。 

  既然改革这个门已被打开,再关上就不是很容易了。尽管英国王室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改革派却对改革抱着很大期望,欲自下而上地推动改革。 

在十七世纪初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宣扬“君权神授”,大权独揽,推行绝对君主专制。虽说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已经站到新教一边,但在实际上实施的则是一种尊重僧侣,注重圣事,代表君主意愿的宗教改革。说白了,就是利用原有的神权机制为实施绝对君主专制服务。这种改革远远不能满足改革派提出的尊重圣经而非依靠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 

清教徒就是激进改革派的代表。他们认为,尽管英国教会同罗马教廷分了家,但其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够大。他们要求以新约圣经来制定教会的准则,摆脱所有与罗马教会的传统关系,反腐倡廉,惩治贪官,净化(purify)教会,因此,被人们称作“清教徒”(Puritans)。但是,他们的改革要求不但未被采纳,反而还遭到镇压。于是,一部分人便脱离国家教会而建立起以新约圣经为指南的新团契,以家庭教会和秘密教会的形式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因而,他们又被称为分离主义分子(Separatists)。他们原本期待新国王詹姆斯一世会比前任统治者宽容,没想到他却宣告所有的异议分子必须认同国家教会,否则严惩不贷。 

改革的结果是换汤不换药。不同的是,君主取代了教皇。清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受到压制和迫害,但又不准备改变自己的信仰。于是,一六○七年,一批清教徒开始逃往荷兰。那时候,荷兰可比英国自由多了。但过去之后,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矛盾。 

清教徒们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又要保持民族文化,荷兰对他们来说就不是理想的定居地。比较来比较去,还是美洲“新大陆”最理想,虽然路途远了点儿,但是为了理想,为了孩子也要去。 

于是,有个叫威廉·布莱福特(William Bradford)的清教徒牧师,联络了几十家去意已决的清教徒,秘密组织起去美洲大陆的移民之旅。一六二○年九月六日,第一批四十四个清教徒拖家带口地挤上了开往美洲的“五月花号”帆船。虽说清教徒在全船人口中也就占三分之一强些,但是,人心齐,船到美洲登陆之前,制定一个《五月花号公约》,不管您是不是清教徒,对外一律宣称是“朝圣者”(Pilgrims)。《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和契约精神的典范。 

十一月十一日,当“五月花号”在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登陆之际,这些人成立了一个殖民者自治团体(政府),威廉·布莱福特牧师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团体的领导人(Governor),大家约定必须遵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 

后来,威廉·布莱福特于一六二二至一六五六年,三十六次被选为自治政府的领导人。不堪在英国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陆续移民,使马萨诸塞湾区成为清教徒文化发展的海外基地,也对美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人们庆祝感恩节的习俗则起源于一六二一年普利茅斯清教徒移民的一次庆祝丰收的活动。 

感恩节和印第安人  

感恩节和印第安人没什么直接关系。只是由于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有印第安人参加,而且,印第安人的的确确曾给予英国新移民极大的帮助,所以,很多人总是想当然地把感恩节和印第安人扯到一起。 

清教徒举办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对印第安人是表达谢意,很难上升到感恩的高度。从宗教信仰上来看,也不易得出坚持基督教信仰的清教徒们能够对那些非基督徒的印第安人使用感恩来表达他们谢意的结论。 

一六二○年,英国清教徒来到普利茅斯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不是很多。因为一六一四年曾有一批英国探险者来过马萨诸塞湾区,他们把能够抓到的印第安人都抓去当奴隶卖了,留下的被天花病毒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印第安人消灭得所剩无几。可是,这些“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好像并不清楚这码事,这些人一上岸才发现,这新大陆整个一广阔天地。 

这拨儿新移民虽说自由了,可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暂时过了宗教迫害这一关,生存环境问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冬天下来,伤亡过半。尽管他们都特别虔诚地祈祷,上帝照样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仅饥寒交迫也就罢了,还要提防印第安人。一开始,清教徒们最担心的就是印第安人会不会对他们这些不速之客采取不友好措施。其实,人家印第安人还没有欧洲人那种民族国家的概念,他们没有什么主权观念,没有“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家卫国”的概念。对于来到新大陆的外国人,不闻不问。 

转过年的三月十六日,一个印第安人突然出现在普利茅斯定居点,清教徒们一看,吓了一跳,以为下战书的来了。让他们又吓了一跳的是,这个印第安人张口说英文。竖起耳朵一听,还好,他说的是Welcome(欢迎),这才让清教徒们放下心来。原来,这个名叫萨莫塞特(Samoset)的印第安人跟曾来北美海岸打渔的欧洲船员学了几句英文。没过几天,他又带来一个人,英语说得更好。斯宽头(Squanto)曾经被奴隶贩子卖到西班牙和英国,在英国学会了英语。 

斯宽头非常热心地帮助英国新移民。据说,他手把手地教这些新移民怎样种庄稼,怎样识别草药和有毒的植物,怎样打渔摸虾,以及在新大陆的生存之道。他还帮助清教徒同普利茅斯定居点最近的印第安部落——The Wampanoag谈判达成和平共处协议,使清教徒们获得十多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很多历史学家都给予斯宽头在美国早期历史发展中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斯宽头这个人的出现,对于清教徒在新大陆站住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年,丰收了,威廉·布莱福特发话,选个吉日良辰,把斯宽头和其他印第安朋友请来,谢谢人家帮忙。斯宽头来了,印第安首领马萨索伊特(Massasoit)带着九十个弟兄也来了,大吃大喝三天,共庆丰收。这个吉日良辰,就是后来的感恩节。这一天大约是在十月中旬,现在没人能够考证出它的确切日子,但它绝不是十一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这次活动虽然号称“感恩节”,但感恩的意味远不如庆祝丰收的意味。第二年收成不好,“感恩节”庆祝活动就没举行。第三年遇到大旱,威廉·布莱福特选了个日子要求全体新移民绝食祈祷一天,还真灵,第二天就喜逢甘露。这一年的收成又不错,为了庆祝丰收,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举办了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照例是大吃大喝一通。 

后来的感恩节庆祝活动大都是随机的,有了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全体同胞聚在一块儿,弄个仪式,把成绩归功于上帝,叩首谢恩。这种做法,实际上还是沿袭了基督教的文化传统,把一切成绩都归功于主的英明。 

由于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有印第安人参加,更由于清教徒的第一次丰收是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取得的,有些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感恩节是清教徒向印第安人表达谢意的纪念日。尽管清教徒同印第安人有过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但是,还没等感恩节成为传统节日,清教徒们已经对印第安人挥刀相向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国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跑到马萨诸塞湾区定居,和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矛盾终于浮上水面,这一矛盾最终导致清教徒们反客为主。 

英国殖民主义者觉得印第安人傻,文化落后。你印第安人不是没把自己的土地插上地标画上地界用法律的形式证明是你的吗,好,那就跑马占地,连你们家门口都给占了,叫你乖乖地滚蛋。这种做法,连一些第一批来的清教徒都看不过去了,提出反对意见。结果,这些人反倒被踢出教会。 

就这样,清教徒们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洋枪,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武装扫荡。《圣经》给了他们精神力量,洋枪则保证了他们无往不胜。印第安人无不望风披靡,抓住年轻的身强力壮的,留下当奴隶干活儿,其他的人,格杀勿论。 

一六三三年,在康涅狄格河谷地区的印第安部落——The Pequot Nation,竟敢自恃强大,顽固抵抗。要说打仗,还是英国人厉害。印第安人呢,没什么在现代战争中正经打仗的经验。没几个回合,就叫人家打得稀里哗啦。英国人这回又乐了,这回不是庄稼丰收,而是俘虏大丰收。当时正是奴隶贸易红火的时候,抓奴隶卖可比种庄稼好赚钱。所以,所有妇女和十四岁以上的孩子全都抓起来当奴隶卖,剩下的一律处死。 

杀人杀多了似乎上瘾。一六四一年,荷兰殖民地曼哈顿的首领倡议设立人头奖,看谁砍下印第安人的人头最多。英国清教徒积极响应,于是,英荷两国殖民者合兵一处,在新英格兰地区逐村扫荡印第安人,在一次重大胜利之后,曼哈顿教会提出再过一次“感恩节”。除了例行的大吃大喝外,他们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玩起踢球的游戏,那些球可不是真正的足球,那都是印第安人的脑袋。 

如果非说感恩节和印第安人有什么干系的话,那就是每逢他们取得屠杀印第安人的“重大胜利”后,经常会举办“感恩节”庆祝活动。北美大陆上的欧洲殖民者同当地印第安人的关系除了早期那段短暂的和睦共处外,基本上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您可能会问,清教徒刚来时,Wampanoag部落的印第安人不是非常友好吗?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他们不是也参加了吗?您要想找到答案,最好看看马基亚维里的《君主论》,欧洲人倡导的现代文明只强调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Wampanoag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扩张中也没逃脱被消灭的命运, 

Wampanoag部落头人的脑袋被砍下来挂在普利茅斯的一个旗杆上长达二十四年。 

说感恩节是新移民对印第安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而设立的节日,至少是忽略了这段历史。有些中国人存在这种误解,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的观点来想当然地诠释感恩节。当然,有些人觉得印第安人今日的状况可怜,把感恩节和印第安人联系起来,这种愿望不能不说是善良的,但是,历史无法改变。 

早期的殖民者过感恩节,感谢的是上帝给了他们传播文明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屠杀印第安人。可能,他们确实认为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用现在文明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他们的做法无疑是不人道的。西方文化很少强调人与人之间知恩图报,更多的倒是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设立感恩节的初衷完全没有向印第安人表达感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屠杀印第安人时毫无愧色的原因。 

美国独立后,华盛顿总统曾发布法令,规定感恩节的日期,以感谢上帝,激励人们继承祖先的开拓精神。但是,碍于各州强调各自的主权,感恩节未能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感恩节最终成为全国性节日应该归功于萨拉·黑奥(Sarah Joseph Hale)。作为一个杂志编辑,萨拉为使感恩节成为全国性节日奋笔疾书,奔走呼号凡四十年,终于促使林肯总统发布法令,规定每年十一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全国性的感恩节。虽然,林肯以后的各位总统都萧规曹随,但感恩节的具体日期仍出现过变动。直到一九四一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国会提交的一份提案,每年十一月最后一个星期四的感恩节才最终正式成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 

以上所讲,都出自正史。关于感恩节的起源,还有一些野史传闻。一说是一六二○年那个严冬,清教徒们饥寒交迫,快要撑不住的时候,飞来一群火鸡,解了他们的饥荒,救了他们的命。按说,火鸡也可以说是有恩于他们了。可我有时想不通,美国人在感恩节时干吗专吃火鸡呢?这不是有点儿“恩将仇报”吗? 

每当过感恩节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它的来历,也就不免想起生活在保留地中可怜的印第安人。虽说过感恩节已成为一种民俗,但每当看到商店里一堆堆火鸡的尸体,我总会联想起印第安人,想起历史上的那一幕。社会达尔文主义,“白种人的负担”,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等等,会不请自来,引起我对历史的思考。 

我知道很多印第安人过感恩节的时候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般美国老百姓刨根问底的人不多,每到感恩节,都忙着阖家团聚,忙着烤火鸡,忙着参加各种节日庆祝活动,哪有心思管这些闲篇儿?美国人没什么“为尊者讳”的传统,很多人聊起这段历史,都对印第安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更有一些知识分子,挑战传统,为印第安人仗义执言,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重新客观冷静地审视这段历史。 

美国老百姓虽然真正了解感恩节来历的不多,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上帝的恩赐,因而,许多人在节日期间到教堂去虔诚地祈祷,感谢上帝。很多慈善工作者们也在节日期间加班加点,为无家可归的和周围的穷苦弟兄们准备火鸡大餐。 

看到这些,我又常常感动莫名。

作者:王辉云

来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