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森和霉霉在一起了,谁来安慰失恋的你?

昨天是无数迷妹失恋的日子。早上一睁眼就被这条消息给震撼了:霉霉(美国歌手Taylor Swift)和抖森(英国演员Tom Hiddleston)在罗德岛接吻的图片流出,二者恋情曝光。

不少围观群众送上祝福,但更多少女痛心疾首地表示自己又少了一个老公,一睁眼就失恋了,还不如不要醒。

在这种痛失“老公”的失恋时刻,做些什么才能有效抑制内心洪水般的悲伤?

-----------------------------------------------------------

< 如何在“被无情拒绝之后”调整自己的情绪 >

作者 | Banana


在众多小编里面,有一位帅气爱翻白眼的小浪一直苦于不会撩女孩,每当我看见他落寂的背影,除了将硬盘偷偷塞在他的包里,我真的感到深深的无力。

于是,我决定用我深不见底的心理学知识,为他做点什么,希望他今天约会之后能看见这篇我为他呕心沥血的文章。

今天要说的内容,的确跟失恋、被拒绝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失恋的人都像有着自虐倾向一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听着《分手快乐》《他不爱我》《好久不见》《前任的五百种死法》等等这些伤心欲绝的歌,列表循环、单曲循环,直至天亮。

尽管五月天专门写了首歌告诫大家伤心的人别听慢歌,但依然还是有很多深陷情海的人喜欢听着悲伤而缓慢的歌曲。

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深感悲伤的时候,听一些悲伤的音乐能够有效地减轻这种悲伤的心情。

但更多的实验会显示,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听悲伤的音乐不能让参与者的心情变得更好,有的参与者甚至在听完音乐之后变得更加伤心和郁闷。

既然听悲伤的歌不能让心情变好,为什么还要听呢?

为什么人伤心时爱听悲伤的歌?

一项来自英国的实验,可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被要求回忆自己面对生活逆境时选择听悲伤音乐的情景,并报告他们的动机。研究者认为,处于消极情绪中选择听悲伤音乐,是一种关于情绪管理的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并且从参与者的回答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四种听悲伤音乐的动机:

寻求联系(Connection):

选择听悲伤歌曲的参与者尝试在歌词中寻求与自己的相似性,更准确来说是寻找一种相同的情感表达。

正如陈升唱的那样,“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歌曲往往作为一种语言的延伸,来帮助我们表达出自己难以言表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很可能会不断强化自己当前的情绪,最终得到适当的宣泄。

唤起回忆(MemoryTriggers):

听悲伤歌曲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富士山下》唱的是你,《你的背包》唱的是你,《吻别》唱的还是你。

因有些歌可能会和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场景、或是某个人有关,当你再次播放曾经的那首歌,只是为了再次回忆那段美好的过往。不然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听林夕说故事?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较高的美学价值(HighAesthetic):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有没得辞藻加上悲伤的旋律,会让听众产生一种“凄美”的体验。所以有时候选择这些悲伤的歌曲,可能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比较适合当前的情景,同时这些歌曲可能也会包含更多的情感表达。

被认为具有美感的悲伤音乐可以激活大脑中抑制悲伤的回路,并且提高多巴胺水平以激活大脑中关于愉悦和奖赏的区域,以此减轻痛楚。

信息交流(MessageCommunication):

尽管很多歌曲听起来悲伤,但歌词却传达出希望和鼓励的信息,这使听众从另一个角度接受正面的信息并调整情绪。

其实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用心良苦的作词人会把他们的劝慰放在作品里面,君不见《葡萄成熟时》那样:“日后,尽量别教今天的泪白流,留底击伤你的石头,从错误里吸收。”黄伟文总能够恰到好处地给予他人安慰,告诉你美好的爱情值得耐心等待。

哭出来是件好事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让你面对“被无情拒绝之后”的自己。有时候,急着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反而哭一场,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好。

眼泪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理上的刺激(如切洋葱、眼睛进了异物)而产生的眼泪,另一种是由于心理原因(如伤心、感动)而产生的眼泪,并且这种眼泪含有高浓度的催乳素。催乳素是一种由垂体释放的肽类激素,它和平静、幸福慰藉等等感受的产生有关,会令人处于一种“感觉好好”的状态。

另外呢,催乳素还会在性交之后释放,而且它的浓度水平会影响个体对这次性交的满意程度和舒适度。(捂脸,文献上的确这么说的!)

所以当你感到悲伤、悲痛、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时候,大胆地在我怀里哭出来吧~释放的催乳素会像内啡肽为身体的伤疤镇痛一样,为你的心里创伤镇痛,并且防止消极的状态不断升级。

我仿佛听到哭声悠悠升起。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