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福斯案件:“反犹太人”的世纪冤案,“知识分子”因此诞生

德雷福斯案件:“反犹太人”的世纪冤案,“知识分子”因此诞生

德雷福斯1859年出生于法国,是个犹太人。1892年(33岁),他从军校毕业,在法国陆军参谋部任职。

1894年9月,德国驻法使馆的官员把几张撕碎的纸丢进纸篓。打扫卫生的女佣正好是潜伏在使馆里的法国间谍。她把这几张纸交给了情报部门。

情报部门调查发现,纸上是关于法国炮兵部署的军事机密。这说明法国军队里有德国间谍。通过排查,当局认为德雷福斯有很大嫌疑。经过一个反犹太的笔迹专家的鉴定,针对德雷福斯的秘密审讯就开始了。

(1894年的德雷福斯)

在军事法庭上,尽管律师指出德雷福斯的笔迹和碎纸片上有很大不同。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法庭无还是宣判德雷福斯有罪,判处终身监禁,流放到荒岛上。德雷福斯被当众“拔阶”,剥去军服,收缴军械,遭受莫大的耻辱。

自从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法国人深感到奇耻大辱,以德国为假想敌,民族情绪高涨。大家一听到有人给德国卖命,就恨得牙根痒痒。

更要命的是,德雷福斯还是犹太人。《圣经》上说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而且现实中犹太人更加招人恨,还有钱得让人嫉妒。这几个原因加在一块,德雷福斯被判刑后,法国各界全都拍手叫好。

(1895年1月13日,法国画报上描写剥夺德雷福斯军衔的画)

1896年3月,情报部门的一位上校发现,另一个军人的笔迹和碎纸片非常像。于是,上校向上级汇报,结果上校被调到其他岗位。因为如果真相公开了,军方的声誉就全完了,也无法给狂热的法国公民交待。

1897年6月,上校把秘密告诉了一个朋友,朋友又告诉了参议院副议长。副议长向总统和陆军部部长询问事件,结果却没人回应。

于是,副议长公开声明,要求恢复德雷福斯的军职。德雷福斯的哥哥和律师一起写了封给陆军部部长的信,刊登在《费加罗报》上。《费加罗报》是全国大报,顿时舆论哗然。著名作家左拉加入进来,呼吁公开真相。

(当时的德雷福斯漫画)

在舆论压力下,1898年1月10日,军方对嫌犯进行审讯,宣布嫌犯无罪释放。左拉在1月13日发表了著名的声讨书《我控诉》,抨击军方掩盖真相的行为,批判社会上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呼吁“让阳光普照在饱受折磨的人的身上”。

军方很快就被“打脸”。不久,嫌犯跑到英国,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间谍,说碎纸片是别人伪造的,自己是奉命陷害德雷福斯。

(左拉发表的《我控诉》)

但事情再次逆转。副议长被禁止参加新一届参议院的选举,“爆料”的上校也被抓,理由是泄密。紧接着,伪造碎纸片的人也被抓,并在狱中自杀。

左拉也遭到报复,被判处一年监禁。幸好左拉机警,跑到英国。

这时,知识界行动起来了,他们追随着左拉,探寻真相、呼唤正义。“知识分子”这个词也因此流行起来,并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即关注公共事务、追求真相与公平正义的人。

(1898年,德雷福斯被流放在荒岛上)

在“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要求重审该案。当时的总理布里松也支持重审,但困难重重,反对者以故意搞翻案、破坏国家的名誉、重审程序漫长等原因拖延。不久,布里松下台,案件陷入僵局。

1899年,法国总统突然中风去世,新总统决定迅速启动重审程序。5月29日,最高法庭宣布1894年的判决无效,交由新的军事法庭重审案件。

8月7日,军事法庭开始重审案件。4个星期后,法庭还是宣判德雷福斯有罪,但“情况特殊、情有可原”。

“知识分子”爆了,但木已成舟,已是铁案。“知识分子”转而向新总统提议特赦。9月11日,内阁通过特赦决定。9月19日,特赦令生效,德雷福斯重获自由。

事情还没结束。1903年,在当时总理的支持下,再次对案件重审。直到1906年7月12日,法庭最终宣判指控不成立,德雷福斯无罪。

这一场跨世纪的“反犹太”大冤案终于完结。此后,法国反犹太主义的思想,和狂热民族主义思想,大大降温,对后来一战、二战影响巨大。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新崛起的“知识分子”。

(1905年,被释放的德雷福斯)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06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44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