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

你知道“表达愤怒”与“责怪他人”的区别吗?

这两者表面看起来一样,但是在人们的心里,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权力的争夺一直存在。当我们责怪他人时,是将选择的权力交付他人,就像在咨商中不断期待得到“权威、正确的答案”一样,我们认为自己无法为一项选择承担责任,于是将这个选择权转移给他人,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可是,人生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让我们只能独自面对自身处境,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提供关于他人生活的正确答案。

其实,正确地表达愤怒并不是在责怪谁,而是对“没有人可以帮助我”的处境提出抗议、不满和挣扎。“没有人可以帮助我”,这是很多陷入绝望的人心怀的信念。这个信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每个人都无法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准确的答案,那些吸收他人经验而解决自我问题的人,都是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化的加工,归根究柢还是自己帮到了自己。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存在孤独”。所谓存在孤独,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独自面对自身处境,它最大的特点即是我们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生病的经历,当感冒来袭时,有些人鼻塞头晕,有些人咳嗽喉咙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症状,但是在非常痛苦的时候,我们都有同一个愿望:要是我能够付出一些代价,比如花点儿钱,请别人替我承受生病的痛苦,那就太好了。可是,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个愿望的不能实现,具体说明了我们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只能独自面对自身的主观体验。

身处孤独的环境中,我们就能够理解到“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是一个真实的现象,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你是自己问题的终结者,答案就在你的身上。

责怪他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它的弊端是避免了直接面对情绪体验。它让人们躲在愤怒和不满的背后,用消极行动和责任转移来进行“被动攻击”。

所谓被动攻击,是指人们内心充满怨恨与愤怒,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里不作为、不合作、敷衍、拖延,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被动攻击在日常生活里很常见,在职场中,若人们不满主管的管理,却不敢提出意见的时候,往往采取敷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在亲密关系里,当我们对伴侣的举动感到不满,却无法直接表达时,往往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表达情绪的同时也不理对方,用无声的抗议暗示对方“你给我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被动攻击的“高明”之处,是使得受到攻击的人好像没有理由可以回击。因为被动攻击的人所做出的行为是微妙而隐晦的,如果你对此做出激烈的反应,仿佛你是在小题大做。发出被动攻击的人可能会说:“这点儿小事,你有需要这样吗?”若有人因为他的敷衍、拖延、不合作而批评他,反而可能会因此感到内疚,因为被动攻击发起者往往看起来既无辜又真诚。

在团队中,被动攻击会破坏凝聚力和生产力。一个经常使用被动攻击的人,他的拖延和敷衍会使得整个团队的合作效率下降,也会让团队中的其他人感觉不公平。人们会想,凭什么他能随便拖延,不按要求办事?

被动攻击也会给发起者带来负面的影响。首先,发起者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糟。人们都讨厌那个总是责怪他人却不在明处表达愤怒的人。若能够公开来谈不满或需求,人们可以平等地谈判,但被动攻击者以弱者的姿态来消极抵抗,总让人无法应对。所以人们都讨厌被动攻击者,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讨厌他。

其次,发起者会让自己陷入糟糕的情绪状态中。当他做出被动攻击的姿态时,反映出的是他的不满和需求难以直接表达,那么自然有某种情绪被压抑在内心。被动攻击者会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能意识到这种无人理解、无人支持的处境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发起者的愤怒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有爆发的可能。而此时他的爆发,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毫无征兆和莫名其妙,人们都觉得他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甚至有时候看起来有些“不思进取”,活脱脱一个“佛系”青年,不理解为什么他会突然如此愤怒和激动。而当一种情绪的爆发与宣泄,在无人理解中展开,会让发起者更痛苦和孤独。

所以,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去表达不满和需求,就能拥有更和谐透明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