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小传:新中国考古的祖师爷,无人超越的七国院士

【1985年6月19日】夏鼐小传:新中国考古的祖师爷,无人超越的七国院士

你看过《鬼吹灯》、《盗墓笔记》吧?你听过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惊现古墓吧?这些“盗墓剧”和“高校古墓派”,给中国传统的“墓葬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如果想要了解真实的神秘墓穴,只能靠科学的考古来为我们揭密。说起中国的考古,有一位大师终身致力于考古,造诣极深,堪称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

他就是夏鼐(nài)先生!

(夏鼐与郑振铎、吴晗察看明定陵开棺)

1910年2月7日,夏鼐出生于浙江温州。17岁,到上海念高中,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1931年(21岁),转学入读清华大学历史系。1934年毕业,考取了留美公费生。

在出国前,夏鼐前往河南安阳参加了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殷墟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而且是商朝王族的陵墓。殷墟的发现被评为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夏鼐考古的起点,真是太高了!

1935年夏,夏鼐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埃及考古学。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爆发,英国动荡,夏鼐只好决定回国。

他先到埃及,在开罗博物馆研究了一年多,才返回中国,也算对得起自己“埃及考古学”的专业。而他的博士学位,要等到二战结束后才补发。

1941年(31岁),夏鼐在漫天炮火中回到中国,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担任研究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四川彭山汉代崖墓的挖掘、甘肃敦煌等地的考察。

1945年(35岁),夏鼐参与发掘了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他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长期以来的错误判断。根据发掘的层位关系修订传统学说,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新起点。

1949年(39岁),夏鼐任浙江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夏鼐应邀北上,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50年,夏鼐主持河南辉县战国时代车马坑的发掘。他亲自动手,冰天雪地里,在车马坑里一蹲好几天,用木炭一边烤一边剔。终于,19辆大型木车的遗存,完整重见天日,震惊世界。

1956年(46岁),在夏鼐主持下,北京明十三陵中的一座尘封了四百多年的皇陵地宫——明定陵被缓缓打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

1965年(55岁),在夏鼐的指导下,碳14实验室正式建成。从此,考古学有了更加可靠的测年方法。

(1963年,夏鼐全家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夏鼐被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并游街批斗。夏鼐考古无数,但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抄家时没发现一件文玩古董。

1970年(60岁),夏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因考古所接受委托,协助阿尔巴尼亚修复古代羊皮书,夏鼐得以返回北京。

1971年,长沙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马王堆汉墓。夏鼐立刻亲自赶到现场实地考察,主持考古。

挖掘工作进展顺利,马王堆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出土了大量漆器、丝绸和帛书,尤其“千年女尸”轰动一时,对研究汉朝历史贡献巨大!

(夏鼐在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夏鼐在考古学上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他先后被英国、德国、美国、瑞典、意大利、第三世界研究院授予院士称号。他是中国前所未有获得“七国院士”的学者,至今也没有第二人超越。

1979年(69岁),夏鼐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长。1982年,夏鼐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5年(75岁),夏鼐负责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1985年6月19日,夏鼐在北京突发脑溢血去世。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83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16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