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宁发生6级地震!地震自救指南&食品安全指南快收藏!

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17日晚,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截至目前共造成11人死亡、122人受伤。地震发生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在震感出现前10秒对宜宾市实现预警、提前61秒4向成都市实现预警。

尽管目前无法预测地震,但在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网络可以在地震波到达并造成破坏之前,向将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区域发出警报。根据理论研究,10秒的预警时间可以将人员伤亡减少39%。

但是!!

“地震预警”≠“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

而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则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形成之前发出警告。

地震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大难题,但地震预警是完全可行的。

为什么不做地震预报,

就像做天气预报一样?

我们习惯向地震频发的日本学习先进技术,但是你知道吗,日本已经放弃放弃地震预报幻想回到防灾现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地震预报很难做到。地震预报之难其实来源于人们对地震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称,地震预报存在三大困难:

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科拉半岛的超深钻井,达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径6370公里相比还是“皮毛”,还是解决不了直接对震源进行观测的问题。

学界对地震的描述还停留在李四光给下的定性表述“当地下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但是并没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说,并不知道能量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引发地震。地震的临界点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时间内根本解决不了,也没有理论支撑,地震科学家们把这种现状形象地比喻为还处于对地球了解的婴儿时期。而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究所研究员陈学忠看来,地震发生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无法钻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难。

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迄今对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现象的研究仍然处于对各个震例进行总结研究阶段,缺乏建立地震发生的理论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经验规律;

三是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地震震源区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地震过程的高度非线性、复杂性密切相关。

既然地震无法预测,

难道坐以待毙吗?

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愿意提前一小时从楼房里逃出呢,还是希望房子根本不会倒?”日本学者也说过,地震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地震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很少,绝大部分都是死于次生灾害,比如说房屋倒塌砸死。

当我们还没有有效办法预防地震时,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措施,不是寄希望与预报地震,而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加固建筑,达到一定抗震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如果你在地震中,被困于建筑物内,

你应该怎么办呢?

1

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

大地震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被埋压者所处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等待救援,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被埋压人员要尽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稳定情绪,设法脱险。

先设法把双手从埋压物中抽出来。

设法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改善环境,消除危险因素——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造成新的危害;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2

设法脱离险境

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

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自己所处的位置,判断从哪个方向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需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3

保护自己等待救援

如果暂时不能脱险,要耐心保护自己,等待救援。

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尽量闭目休息;不要勉强行动,待外面有人营救时,再按营救人员的要求行动。

维持生命——寻找身边的食物和水;节约使用食物和水;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

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止血;防止伤口感染;尽量少活动。

被救出后——按医生要求保护眼睛,长时间处在黑暗中的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进水进食要听医嘱,以免肠胃受到伤害。

另外,在震后灾区的生活中,

谨慎选择安全的食物、搞好卫生防疫也非常重要。

剧烈的地震常常造成灾区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使灾区产生了很多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腐烂的尸体、泄漏的有毒物质、垃圾、粪便、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等等。同时,受灾人群经历了地震逃生的惊吓和恐惧,身心疲惫,抵抗力大幅下降,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大大增加。因此,在震后灾区的生活中,谨慎选择安全的食物、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

1

保证饮水安全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过于减少饮用水,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地震灾害后,有许多人因得不到饮水,血液结块,阻塞肺血管导致死亡发生。水源安全是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地震灾害发生后,因水源紧张,所以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洗衣和洗澡用水,以确保饮水充足。

瓶装水、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都是可以放心饮用的,水源缺乏时可以使用饮料替代,但是千万不要饮用变色、有异味的水或融化的冰块,另外,游泳池、温泉的水只能用于洗澡、洗手等,不能饮用。

2

选择正确的食物和食用方法

肠道疾病大多与进食有关,地震灾害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选择正确的食物和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和降低发病的机率。

要选择放心食品,包括:新鲜的或工厂包装的未污染的食品;烧熟煮透的现场加工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消过毒的蔬菜和水果。

震后要避免在简易住处集中做大量食物和集体供餐,避免购买和食用摊贩销售的未包装的熟肉和冷荤菜;食品要生熟分开,现做现吃,做后忙食用;所有现场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剩饭菜一定要在食用前单独重新加热,存放时间不明的食物不要直接食用。

另外,这些食品不能吃:

①被污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②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③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

④来源不明、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

⑤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⑥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

⑦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3

食物中毒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这类中毒事情在震后恶劣的卫生环境下尤其容易发生,对灾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

如果吃了被病菌或者毒素污染过的食物,导致了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应当马上进行紧急处理。

(1)想吐的话,就吐出,出现脱水症状时要到医院就医。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大便,带着去医院检查,有助于诊断。

(2)不要轻易地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

(3)催吐: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可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排出毒物。也可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溶化,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还可将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但因食物中毒导致昏迷的时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4)导泻:如果进餐的时间较长,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和毒素尽快排出体外。

(5)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性服下。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

(6)卧床休息,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浆、米汤、藕粉、糖水煮鸡蛋、蒸鸡蛋羹、馄饨、米粥、面条,避免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以及各种辛辣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粉、咖喱、芥末等,多饮盐糖水。吐泻腹痛剧烈者暂禁食。

(7)如症状无缓解的迹象,甚至出现失水明显,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加重,极度衰竭,面色苍白,大汗,意识模糊,说胡话或抽搐,以至休克,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树立灾害意识,

多学习自救常识,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愿灾区人民平安!!!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地震三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