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囤积癖:囤积废品背后隐藏了怎样的“心荒”?

老年人囤积废品背后的“心荒”

不管是在凉意徐徐的清早,还是热浪来袭的中午,亦或是休闲纳凉的夜晚,您或许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些老年人会去捡拾扔在小区里垃圾桶周围的废旧物品。这些“拾破烂”的老年人,并不是真正的拾荒者,他们大多数都有退休金,有固定住所,不缺吃少穿。捡拾废品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爱好,他们将别人丢弃的桌椅、电器搬回家,会感到充实快乐。有的老人家里甚至已经堆不下了,就把捡来的东西存放在楼道里,常常惹来邻居的不满和投诉,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近日,银川市某小区就发生了一起火灾,住在二楼的独居老人家里起火。老人家中囤积了大量废旧纸板、棉花、电线等物品,导致火灾发生后明火无法控制,造成整个单元住户的窗户和屋内家电等不同程度受损。


囤积物品是一种常见的生活行为,有的人觉得家中老旧的物件虽然现在不能再使用了,但是以后可能用得上,便存放起来;有的人觉得老物件有着老感情,不舍得扔掉,就保存起来;还有的人,看到别人丢弃的物品还能用,觉得可惜,便捡回家中囤积起来。不过,这一看似普遍的现象,一旦超过了限度,就会使囤积变成一种癖好,甚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让各种物件、废品将自己的居住空间填满,能给一部分老年人带来一种被蚕茧包裹般的惬意和安全感。一部分空巢老人因为孤独和寂寞,通过捡拾废品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将自己的情感依附于捡拾的废品上。

的确,现在不少老年人面对的都是“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的现状。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加上退休后突然失去生活重心,很容易让老年人不知所措。有的老年人便用收集和囤积废品来填补生活空虚。但这种过度的囤积行为会带来生活和人际关系上的诸多问题,如废品放置不当,容易引起居住地的卫生问题,可能造成子女的不理解、邻里关系紧张,使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受损。

有的家属对囤积废品的老年人采取责备的态度,或者强行丢弃他们囤积的“宝贝”,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年人会感觉到自己的亲人不仅不理解自己,甚至还跟自己作对,原本就脆弱的情感纽带就会越发岌岌可危。

喜欢囤积废品的老年人,往往缺乏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只好将精神世界寄托在囤积的物品上。只有让他们体会到被关心与被爱,才有利于促进他们囤积行为的改变。因此,这时就需要家人、朋友给予老年人爱心与耐心,去倾听、去交流,让老年人从寂寥的内心世界里走出来,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首先,要让老年人觉得他是被理解和接纳的。家属可以帮助老年人对废品進行清洗、消毒、收纳。

其次,家属循序渐进地劝导老年人主动处理垃圾,以防火灾和健康隐患。

第三,让老年人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他们建立起新的社交圈,有效地转移其注意力,丰富日常生活,就能减少和消除他们的囤积行为。

对老年人囤积废品背后的“心荒”,需要子女更多地去理解老人,打开老人的心房,清扫内心的阴霾。

作者:宋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