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加码入境游,如何让更多外国人游中国?

如今,越来越多的在线旅游品牌想要吸引国外游戏进行入境游,携程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据鹿豹座平台了解其国际化布局在一些列并购投资后,有了初步成果。在此之前,2016年,携程投资了美国三家旅行社,后又收购了英国旅游搜索巨头天巡;2017年收购美国社交旅游网站Trip.com,获得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理想域名;2019年携程通过换股,成为印度最大OTA MakeMyTrip的最大股东。      先让品牌出名

Trip.com相当于携程旅游网在海外市场的延伸,相比国际知名度高的老牌旅游预订平台Expedia、Booking、Agoda,Trip.com首先需要让海外用户知道自己的品牌。

Trip.com全球品牌营销总监徐子珮介绍,Trip.com目前在海外有3个客户服务中心,8个境外本地化团队外加上海总部的市场发展团队。客户服务中心分别设立在英国爱丁堡、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目前共几百名员工,并在快速扩张中。” 这些呼叫中心能够为各国用户提供18种语言的服务。

而海外本地化团队目前“规模精简,本地招募”,分别布局在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泰国、印尼、澳大利亚,接下来也会在英国开设一个办公室。比如在韩国,由于天巡的知名度更高,Trip.com的团队会选择借助天巡渠道渗透推广Trip,在传播效率仍然很高的电视媒介做广告宣传,在红极一时的IP韩剧《男朋友》里做品牌植入。


而在日本,新品牌的进入更难一些,因为日本消费者非常谨慎,对品质要求高,我们的策略是通过一些当地的知名品牌做联合营销,强化品牌信誉度。比如和当地渗透率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Line合作,和当地最大发卡行三井住友发行联名卡等。在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Trip发现线下广告仍然非常有效,于是从今年5月开始进行了当地地铁站、大巴车的广告投放。

Trip.com和天巡目前是携程集团旗下进行海外拓展的并行品牌,在运营上完全独立,前者定位为面向国际的一站式预订OTA,后者则是全球机票搜索比价平台。Trip.com的机票产品如果在价格上有优势,也会显示在天巡的搜索结果条目里,得以获得引流。

据携程提供的数据,Trip.com的机票量目前连续10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截取2017至2018年的订单数据看,Trip.com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增长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在日本的订单一直稳定在三位数的季度增长;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订单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国家,一些季度甚至出现四位数的增长;订单量绝对数来看,港澳居前,其次是日韩和新加坡等地。

入境游,Trip.com能破局吗?

在今年5月的旅游展会ITB China期间,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提到,当下中国旅游逆差两千多亿美金,并呼吁从支付、签证便利、开放性等方面推动国际游客入境游的增长,同时表示携程的两大海外品牌可以助力中国入境旅游。

背靠携程集团国内丰富旅游资源和采购体系的Trip.com,会是携程敲开入境游市场的主力,但就目前数据来说,中国入境游业务仍仅占到Trip.com总体业务的4.7%左右。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8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1.4亿,同比增长1.2%。其中港澳台客源占了六成以上。具体来说,虽然中国陆续开放了很多城市的144小时、72小时免签中转政策,海南省开放了59国免签,但电子签证并不普及,材料准备仍然繁琐。

在入境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各地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近年来都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规范景区外语标识,完善景区交通,修建、增设公共厕所。但外国游客入境的痛点和阻碍仍然存在。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7》显示,上海、广州和北京是三大入境目的地城市,成都紧随其后。并且入境游从业者发现,外国入境的自由行游客越来越喜欢预订灵活的目的地碎片化产品,欧美游客喜欢在中国各大城市长线游,而东南亚游客一般入境一次就玩一个城市,以及随着国内高铁运营里程 不断增加,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喜欢乘坐高铁去各城市旅行。

从产品角度来说,以前的入境旅游产品更像是中国人喜欢的线路,现在希望通过携程在海外的员工对当地客源的分析,提供针对这些客源地的产品。比如去四川旅游,中国游客很少会选择全程吃喝的线路,但外国游客很喜欢在成都体验美食,携程会设计一些川菜体验线路,包括厨艺体验,尝试做川菜。日本游客最喜欢麻婆豆腐。

北京新世界国际旅行社陈鑫认为,文化是吸引外国游客入境中国的一大主要因素,但在其接触到的法国客人中,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尤其法国青年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长城、熊猫上面,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还不够。

为了推动入境游,携程也在与CNN、Discovery等公司合作,制作海外宣传片,提升中国旅游吸引力。如果仅仅通过外国新闻报道了解中国,外国游客可能会顾虑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其实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形象停留在二十年前,我们想让海外游客对中国有更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