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到底有多神?12岁竟然当使臣|历史的稗类

江山代有神童出,古代的神童更是不胜枚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幼而慧敏、少而老成。今天恰逢儿童节,成人们都嚷着自己幼齿,我反其道而行之,和大家一起说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小大人”吧!

1、项橐是春秋时期的小神童,《战国策》说“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虽然没讲明缘由,但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据说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和孔子玩起了奇葩说,围绕“车让城”与“城让车”、“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展开辩论,最后都是孔子服输。后世尊孔子为圣人,小项橐便成了“圣公”,这辈分也是没谁了。

2、甘罗是正儿八经的官三代,祖父是秦国名臣甘茂。常言道“相门出相”,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便拜入吕不韦门下。就在甘罗十二岁那年,他作为使臣出使了赵国,一个妙计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因功被赐任上卿。当时上卿和丞相的官阶差不多,民间因此演绎出甘罗十二岁为丞相的说法。

3、孔融十岁时,随父拜访名士李膺,保安不让进。小孔融灵机一动:“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保安只好去禀报。李膺唤他进来,笑说不知是哪门亲戚。孔融答:“我家先祖孔子,曾向你家先祖李聃学礼,我们是世交啊!”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后到,听后挖苦:“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回敬:“我猜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4、蔡文姬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父亲蔡邕的熏陶下,从小就熟读诗书。加之她聪明伶俐,七八岁就能诗善文,而且极具音乐天赋。有一次,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文姬说:“肯定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摇头笑道:“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再问她,文姬回答:“这次是第四根。”一看,果然是第四根弦。

5、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以神童之名著称,儿时常出入宫廷。诸葛瑾是个大长脸,看着有点像驴。一次,孙权开玩笑,在驴脸上贴了“诸葛子瑜”四字。诸葛恪一看,这不是爹爹的名字嘛,赶忙跪下:“乞求大王,让我增加两个字。”孙权就给了他一支笔,只见诸葛恪大笔一挥写下“之驴”二字。众人由大笑变为惊叹,孙权也把驴赐给了诸葛恪。

6、钟会是书法家钟繇的幼子,神童之名在外。钟繇带着钟会、钟毓两兄弟见曹丕,钟毓头一次见皇帝,吓得浑身是汗。钟会像没事儿人一样,非常从容。曹丕问:“钟毓,你怎么出汗了?”钟毓说:“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小机灵一抖:“陛下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听后,哈哈大笑。

7、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十分流畅,被时人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写出《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误。十六岁时科试及第,被授职朝散郎,成为当时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后撰写《乾元殿颂》,唐高宗见此颂词,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8、李泌七岁就能写文章,从唐玄宗到张九龄、张说、贺知章,都特别喜欢他,唐玄宗还特意安排儿子们跟他一起玩。李泌到宫中,唐玄宗正同燕国公张说观棋,便叫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做赋,李泌听了立即回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唐玄宗惊讶地说:“这孩子的神采,大大超越了他的身份啊!”

9、司马光也是天生奇才,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把要义讲给家人听。从此手不离开书,甚至到了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砸缸救人的故事,在当时的东京、洛阳一带就爆红了,还有人把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广为流传。十二岁那年随父亲外出,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也是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把巨蟒斩落于深渊。

10、明朝首辅李东阳,四岁就能写一尺大的字,时人都称他为神童。名声传到了朝廷,明景帝降旨召见,果然如传说中一样能写会道。明景帝很是喜欢,把他抱到膝上,赐给他上林苑珍果吃。后来,还两度征召李东阳入宫讲读《尚书》大义,并下旨将他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此时的小李也不过七八岁啊!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神童大都善于独立思考,既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还能在此基础上独创性地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之后的故事我没有讲,或许是因为他们出名太早、锋芒外露招致后来命途多舛,不免让人唏嘘。是啊,何必非要赢在起跑线上呢?


因为录“路边摊”的缘故,需要我不断地做功课,不断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我看来,历史就像良田万顷,够你几辈子去收割,我在“收割”的时候,居然发现里面也掺杂一些“稗子”,不如索性把这些“稗子”也单独存放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倒也蛮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