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强迫症:洁癖、完美主义还是无意义的重复行为?

解密强迫症

提起强迫症,你会想到什么?洁癖、完美主义还是无意义的重复行为?但你真的了解这种疾病吗?

近年来,“强迫症”正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人们常把那些对整洁有强烈癖好、有点神经质的人称为“强迫症患者”。“强迫症”似乎成了洁癖、挑剔、完美主义等性格特征的代称。但大众对强迫症随意调侃的态度却影响了对强迫症正确的认识。其实,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让人饱受折磨的精神疾患。

詹姆斯永远记得自己大脑“崩溃”的那一天。那时詹姆斯刚进入青春期,正在祖父母家度假。假期本应是轻松愉快的,但他的脑中却正酝酿着风暴。有一天,詹姆斯脑中像是有谁按下了某个开关,突然响起了噪声。由此,某些他不情愿的想法涌入脑海,挥之不去。

大众对强迫症的刻板印象之一:对秩序的强烈癖好。

“邪念”滋生

詹姆斯从记事起就常常有一些可怕的念头:担心自家房子会被烧毁,觉得身边的某个人会杀了自己,他甚至会因为这些想象而难以入睡。心理学家把这样的想法称为“侵入性思维”。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想法。我们每天会产生成千上万的念头,大多都很平常,但有时也会产生奇怪的、甚至令人不安的想法:走过一座桥,你突然想着要跳下去;怀抱着婴儿,你脑海中浮现出把他扔下楼梯的画面;走进安静的图书馆,你突然想大喊大叫。不过大多数时候,这些“邪念”只是一闪而过,不会令人困扰。

科学家认为,侵入性思维是大脑处理不确定环境的一种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助于我們适应多变的环境。当面对未知的情况时,我们的大脑中就会进行“头脑风暴”,产生许多想法,有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好主意,有的是行不通的坏主意,有的想法则可能荒诞不经甚至诡异可怖。大多数人都能很快排除其中无用的想法,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不能放下这些念头。他们会纠结于这些无意义的杂念,甚至开始怀疑:“我会不会真的做出这些可怕的事情?”“我是一个邪恶的人吗?”

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侵入性思维。

自从少年时代詹姆斯的强迫症“开启”后,侵入性思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严重。最初,詹姆斯开始不断地纠结自己的性取向,以至于他会思考自己对视线所及的每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到了20岁的时候,情况变得更糟了。詹姆斯的侵入性思维开始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邪恶的人:当他使用刀的时候,他会担心自己突然失去控制,刺伤别人;如果在新闻中看到关于连环杀手的报道,他会担心自己变成连环杀手;如果看到一个孩子,他会害怕自己变成恋童癖。因此,每当詹姆斯走在街上,他都会避免看向别人的眼睛,害怕突然产生可怕的冲动。

强迫症在19世纪被称为“怀疑疾病”,因为它会让人质疑一切。强迫症会慢慢侵蚀患者的认同感,使他们的脑海长时间被不必要的想法占据。这是精神上的折磨,詹姆斯感到十分痛苦,严重的焦虑、抑郁和长时间的头痛困扰着他,就连出门去商店也成了一种“酷刑”,因为随时可能会产生的侵入性想法就会让焦虑达到临界点。有时,詹姆斯甚至想结束这种折磨,一睡不醒。

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

十多年来,詹姆斯一直被强迫症所困扰,但他其实并不孤单。据估计,全球每年强迫症的发病率为1.2%,但人们往往把它误解为一种微不足道的性格怪癖,或者是一种对秩序和清洁的嗜好。

强迫症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它总是遵循相同的模式。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无论患者如何努力忽视或面对,但还是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侵入性思维,这被称为“强迫观念”。强迫观念可以有任何主题,常见的主题包括伤害自己或他人、自杀、疾病、污染和不正常的性幻想等。这种侵入性思维会引起焦虑,所以一些患者会觉得有必要做些什么来缓解这种焦虑,这就是强迫症的另一方面——“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可能包括反复地洗漱、检查、计数、在脑海中回顾事情以及其他一些具有仪式性的重复行为。

强迫症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强迫行为,就像詹姆斯的情况一样,他们只是在脑中反复斗争,除了患者本人以外,别人几乎无法察觉。这种内在形式的强迫症亚型通常被称为“纯强迫症”。比起可以观察到的强迫行为,被这种强迫症所困的人则更多实行隐蔽的、精神层次上的仪式,或是觉得需要避开能导致这些想法出现的场合和情况(例如詹姆斯不愿出门,避免与自己可能伤害的人接触)。

虽然强迫症患者意识到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是不理智的,但是他们就是需要这么做才能减轻强迫观念给他们带来的恐慌和忧虑。执行强迫行为后,患者的焦虑会暂时得到缓解。但很快,另一个侵入性思维又会产生,当患者试图平息焦虑时,强迫行为的冲动会再次增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强迫症程度加深,患者很容易崩溃。强迫症患者自杀的概率比正常人高10倍。

对强迫症患者而言,强迫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但也会加深强迫观念,形成恶性循环。

詹姆斯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应对焦虑。他时时刻刻都在监控自己的思想,一旦察觉到自己有了某个“不好的念头”,他就会强迫自己立即想出一个“好的想法”来抵消它,或者与这个念头斗争,直到确定它没有任何意义。詹姆斯还会特别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以防自己突然出现邪恶的表情。直到脑子里的一切都恢复正常,他才会觉得满意。

然而,试图控制自己的思想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些志愿者漫无目的地思考,只是不要想到“白熊”。结果过了一会儿,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出现了白熊的形象。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思维检查机制,如果你提醒自己不要想到白熊,大脑就会不断检查白熊这一意象是否在脑海中出现,结果反而会对此印象深刻。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詹姆斯越提醒自己不要想什么东西,就越是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它,使得强迫观念不断强化。

为什么得病?

有时詹姆斯怀疑自己是否注定要患上强迫症,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大脑回路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科学家发现,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确实有异常。

科学研究发现,强迫症主要和大脑三个区域有关:前额皮质、纹状体和丘脑。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区域之间的神经回路似乎异常活跃。神经科学家认为,这与重复的想法和行为有关。最近的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活动异于常人。强迫症患者大脑的炎症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人,但是目前很难确定这些大脑差异是强迫症的原因还是后果。很多科学家认为,强迫症可能是神经生物学、遗传、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強迫症患者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异于常人。

强迫症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研究发现,大约25%的强迫症患者的直系亲属也患有这种病。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人患有强迫症,那么其同卵双胞胎的兄弟姊妹也很容易患病:而在异卵双胞胎中,共同患病的概率低得多。科学家在2011年对14项涉及双胞胎的强迫症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强迫症的遗传因素影响约为40%。另外,强迫症可能还与“血清素转运蛋白”基因的一种罕见突变有关,这或许是强迫症具有遗传性的原因之一。

科学家认为,强迫症通常与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的思维错误有关。每个人都会有侵入性思维,但强迫症患者可能会过于重视这些想法,认为这些想法会带来不良后果(如詹姆斯认为自己的“邪恶念头”会驱使他真的伤害他人),或是试图完全控制自己的想法。对侵入性思维的反复误解导致了强迫观念的发展。

治愈的希望

詹姆斯于2016年被正式诊断为强迫症,并开始接受认知行为治疗。这是强迫症的首选疗法,它能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只是大脑毫无意义的杂念,有时也会配合药物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焦虑。

在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治疗师会要求患者详细描述自己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然后设计出触发患者强迫观念或行为的情景,让他们从最低程度开始“暴露”其中,并学会在没有任何强迫行为的情况下忍受焦虑。在反复“暴露”中让患者对侵入性思维习惯化,直到它们不再引起焦虑。

例如,一名强迫症患者有关于污染的强迫观念,这种观念使他感觉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能被细菌污染,促使他在接触一切“污染源”后反复洗手(强迫行为)。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师可能会让他触摸“被污染的物品”(暴露),然后尽可能长时间忍耐去洗手的冲动(反应预防)。随着患者逐渐适应,“暴露”逐渐升级(越来越“脏”),“预防反应”的时间也逐渐增加,这将帮助患者学会以强迫行为以外的方式来对“害怕污染”的想法做出反应,这反过来又会降低这种想法出现的频率和强度。

认知行为治疗被对很多强迫症患者有显著疗效。在接受治疗两年后,詹姆斯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詹姆斯仍然会受到侵入性思维的困扰,但他越来越善于摆脱这些杂念。他渐渐从痛苦的思想挣扎中解脱,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詹姆斯是在病了好几年之后才开始寻求医疗救助,这种情况在强迫症患者中并不少见。人们关于强迫症有太多的误解和污名化,这让很多患者宁愿陷入长期的自我挣扎,也不敢寻求帮助。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是在20岁之前发病,而从发病到被诊断的平均时间高达12年。很多患者正在默默承受痛苦,尤其是没有明显强迫行为的纯强迫症患者,身边的人可能对他们的病情毫无察觉。

詹姆斯说,如果他能乘坐时间旅行车回到过去,他想回到自己发病的那一天。他想对年少的自己说,那些“坏念头”不算什么。他还想告诉“自己”,会好起来的。也许过程会很艰辛,但一切都会好起来。

(责任编辑 何若雪)

认知行为治疗以谈话治疗为主。

作者: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