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战役(七)决战官渡,破袭两线,曹操的锤与盾

风雨官渡

官渡。但凡有些历史爱好和地理视角的人都会耳熟能详。今天本文把视角还原在东汉末年,也就是袁绍曹操的会战。看一看官渡为什么这么重要,而曹操为什么最后又能赢得了袁绍。

东汉末年是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尽出,东汉帝室无力号令群雄。此时的东汉好比一个美丽的免战牌而又不那么中用。官渡会战开战之前,袁绍和曹操各有优劣。总结起来袁绍是占上风的。

而双方作为进攻与防御两方的最高指挥官,在战争博弈上却显示出了不同的才华。作为对弈的双方,曹操很明显棋入初段,而袁绍最多业余初段。东汉末年州郡势力图。

曹操没有犯任何战略上的错误,政治上有优势,战术部署得当,外交在大战时没有任何纰漏。

袁绍在战略上变主动为被动,袁绍主动放弃了田丰的策略,“袭扰,消耗,缓渡,蚕食”。殊不知田丰的战略设想是绝好的一步棋,但凡在业余4段以上的没有看不出来的,袁绍的大局观能领会一些,但是面对战胜曹操的巨大诱惑力,袁绍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袁绍对于手下只交代了形势和优势,完全没有太多考虑曹操的实力。离开冀州的袁绍一天辎重的消耗就不是屯城可比的,袁绍虽然棋力不如曹操,但领悟力还是有的。他自作聪明的以为自己的战斗损失和日常损耗可以拼得过曹操的部队的给养,袁绍自以为曹操绝对会撤退,战术估计严重不足。外交上曹操有天子做君上,少了很多压力。政治上的优势却还是袁绍大,因为毕竟家大业大,财大气粗。田丰下了狱,郭图一贯主张急攻猛进。因此袁绍军就像换了战略思想一样,这种弹性战术东西疲惫。不能不说郭图有郭图的主张,但是白马折了颜良,延津陨了文丑。再次之后优势大丧,因为荀彧的鼓励曹操没有撤退。在袁绍难熬的日子里,曹操也很不好过。郭图没有算准文颜会输得这么快,曹操如此坚持没有后退。

我们借用一幅图,从百科处获得

官渡一战,波及了6,7个州。曹操后方防御和外交做的非常漂亮。这是因为当时袁绍势大,众人力恐不及。没有人背后偷袭曹操,实属刘表的心思曹操猜得到。曹操的大本营在许昌,袁绍在邺。主要战场在并州,兖州,豫州。

以上我们看到了官渡前的政治态势和战略形势。下面看看各路人马交战的概况。关于颜良文丑,这里要提及一下,论用兵谋划,克敌指挥。显然非其二人所长。他们二人算得上千万人里的斗将。从斗将到上将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止是从一个勇战派的将军挪升到谋战派的将领那么简单。袁绍对于此二人给予厚望,这是不错的。毕竟袁绍阵营没有像样的上将。白马陨了颜良,延津失了文丑。曹操能在局部局面上立刻有所作为离不开这三件事。第一,白马延津斩杀袁绍将领。第二,偷袭乌巢毁掉袁绍粮仓。第三,许攸投降曹操。这三件事情的发生是震撼性的。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乌巢粮仓也在延津县境内。课可见乌巢粮仓绝非位在后方的永备军武库,而是储量较大的地方性粮库,袁绍向其增了粮草和饷钱。而乌巢的具体位置以及守备情况则是许攸投降后泄露给曹操的。

曹操实际也是举棋不定,荀彧在后方为他定了心神,于禁徐晃张辽程昱等人坚决不撤退。在乌巢被曹操攻烧后,曹操才打定主意跟袁绍在官渡附近一决雌雄。

无论是延津还是白马都在靠袁绍先锋阵营。曹操方面最前沿的将领是五子之一的于禁,随后跟进压阵的是徐晃和张辽。夏侯惇别曲一部在侧翼监视主战场态势。

曹操在战争过程中,充分印证了锤与盾还有弹性战术。是合围破袭的高手。在官渡整个战役过程中,充分把握好时间,在建安四年带主力2万人迎击下邳刘备,避免了袁绍和刘备的两线作战。曹操收了30万青州兵,然可用者甚少。在地图上所能看到的也只有臧霸一人。官渡一战青州兵参战者只有2万人。我们仔细看官渡之战,曹操兵力与袁绍比处于劣势,但仍然分兵拒守,没有在敌军未到之时战役性地放弃任何一块土地。作战起来非常灵活,没有因为敌人军势浩大就全面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有进攻,有防守,有会战甚至营造了决战的态势。我们现在着重说一下曹操的锤与盾。前文提到了建安四年闪击刘备,刘备位于曹操军一侧,袁绍又位于曹操军一侧,如果响应刘备的人太多,曹操必然两线苦战,这个时候曹操显示了自己作为指挥官的胆识和气魄。果断亲自率人击败了刘备打掉了外线作战的刘备军,从而凯旋回许都,而这里有个绝佳的机会,袁绍却因为自己儿子生病没有偷袭许都。

我们看到了曹操的优势,曹操做的准备是很充足的。而袁绍并非了无胜算。官渡前期和相持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袁绍战术上的优势,曹操却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屯兵官渡本来就是要进行战略决战,这点曹操是跑不掉也不敢跑的,跑的话轻则丢了许都,重则丧失整个诸侯争霸的话语权。可以说袁绍是战术上在文丑被杀之前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局部战术优势是无法带来整个战役的胜利的。

纵观整个官渡会战,最后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在中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术优势,但曹操在战略上是主动地,没有和集结重兵的袁绍正面决战,灵活的锤与盾说的就是整个战局的策划,锤与盾包夹攻击对手,把自己所有的一线部队全部运用起来,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而袁绍失去了重兵集结官渡谋求一次与曹操定输赢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