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坐拥长江天险,南明为何不能像东晋和南宋那样保住半壁江山?

编者按:一直以来,网络史圈都有这样一个热点讨论问题,为什么当西晋和北宋毁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铁蹄后,东晋和南宋都依托长江天险,保住了半壁江山,延续了下去,而南明却被清军势如破竹的一波带走了呢?本文就军事地理入手,来做一个相关的解析。

先说一下,为什么东晋和南宋能在南方保住半壁江山,但又无法北伐成功呢?这就跟中国的地形有关了。

相对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华北平原的连贯和完整,南方土地虽然肥沃,但平原之间往往有山脉丘陵隔阂,长江流域是相对破碎的。这种破碎的环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是一种限制,但也造就了南方破碎的政治生态,难以凝聚整合。这在南北对峙中,常常成为南方很大的不利。然而异族在北方完成平定,需要一段时间。当北方的中枢遭到摧毁,流亡政权南迁之后,北方往往还残留有一定的抵抗,需要异族势力去花力气平定。

▲群山缭绕的长江流域

加之南迁政权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原政权的腐朽、低效的特质,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长江流域的整合。所以,南迁政权往往不得不以空间换时间,利用北方残余抵抗势力提供的窗口期,换取整合长江流域的时间。如果能在异族彻底平定北方之前,完成对于南方的整合,就能成功生存下来。所以东晋、南宋和南明之所有有不同结局,就是因为三者采取了不同的套路。以东晋为例,司马睿南迁时,虽然洛阳已经沦陷于胡骑之下,但长安尚在坚持抵抗,河南更有大量易守难攻的坚固坞堡。

▲胡人内迁与衣冠南渡

八王之乱时,河南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但豪强们据乡自保,形成大量坞堡。胡汉政权虽然攻克了洛阳,但是难以仓促摧毁河南的大量坞堡,而经过多次兵火摧残的河南,就算建立统治,也难于收到较多赋税。

▲摧毁西晋王朝的剧变——八王之乱

是以,无论是匈奴刘氏还是其强大附庸羯人石勒,都优先致力于扫平关陇和河北的西晋残余势力,而不是发兵残破的河南。河南遂成为江东司马睿集团得以喘息的一个缓冲区。316年,长安沦陷,司马邺被俘,同年并州的刘琨也战败于石勒,丢失晋阳。幽州的王浚已于此前覆灭。317年,司马睿正式称帝。此时长江流域仍然处于严重欠整合的状态。司马睿集团也陷入了极大的迷惘。在这时,大英雄祖逖抬出了北伐的大旗。

▲祖逖北伐为司马睿和琅琊王氏整合南方争取到了关键的窗口期

实际上胡族尽得河北、关中,已经不可能消灭。祖逖之北伐,目的在于整合河南的坞堡力量,保守河南以拒胡。虽然得到东晋的支援非常有限,但祖逖仅提2000人北上,又得到荆州王含数次发兵支援,就成功稳住了整个河南的局面。祖逖不但统合了互不统属争斗不休的河南坞堡主们,更是将石氏的影响力驱逐出河南,为长江流域的东晋政权形成一道有力的屏障。虽然祖逖病逝之后,其弟祖约无能,不能控驭众将,被石勒击败逃往南方。但若无祖逖北伐,羯赵势力或很快就能压服河南众坞堡主,然后一举攻灭尚未在南方立稳跟脚的东晋。由此就能看出祖逖北伐的重大意义了。

▲东晋政权稳住南方局面后的版图

祖逖北伐显示出南方政权立稳跟脚的一种模式——主动反击。虽然祖逖得到东晋支持不多,但客观上起到了主动击敌,以攻为守,为东晋争取数年关键整合期的作用。而南宋的生存,则在于第二模式——被动防御。靖康之耻后,宗泽一度收复汴梁,并抵挡住金军的南下。陕西的西军在丢失关中之后龟缩到陇西据守。

▲固守汴京的老帅宗泽

但随着宗泽的病逝,其接班人杜充无能,北方防线遂轰然崩溃,金人得以长驱南下。而岳飞等中兴四将的军队,此时远没有建立起足以和金人作战的战斗力。这时南宋政权在东线采取纵深防御、弹性防御的对策,层层阻击,如赵立楚州之战、张俊明州之战、岳飞收复建康之战、韩世忠黄天荡之战,都对金军造成一定杀伤,使得金军仓促不能占领江淮。

▲南宋中兴四将——活跃在东线的四名兵力最强的大帅

西线则凭借西军的残余力量顽强抗击。李彦仙在陕州固守,吸引了金国大将完颜娄室以几乎整个关中的兵力,猛攻一年才将其消灭。曲端、吴玠在陇西坚守,金人仓促不能取下。由于南宋仍拥有整个蜀地、汉中已经关陇的一部分,金人被迫集中力量转移到西线,以扫除南宋在关陇的抵抗力量。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集中川陕的资源发动富平之战,率大军进入金占区,吸引金军来攻。

▲富平之战使南宋彻底失去了关陇,但也将金军主力吸引到西线

富平之战虽然惨败,但成功地将金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西线。此后吴玠屡挫金人于大散关、饶风关、仙人关,金人猛攻数年不得其门而入。在此期间,东线岳飞等诸将和他们的队伍都成长起来,活动在湖北、两淮之间的群盗遭到驱逐,南宋已经拥有了守稳江淮甚至发动反击的能力。

▲宋金南北对峙

如果说东晋是以攻代守,南宋是被动防御,那么南明的对策就是——坐吃等死。南明弘光政权从未完成对南方的整合,内部的矛盾和地方实力派的取向始终没有理顺,就已经覆灭。

东林党和阉党在万历、天启朝的争斗,在崇祯朝一度被摁下去,于弘光小朝廷又喧嚣起来。大悲案、伪太子案、童妃案,搅得鸡犬不宁。于是乎,无论是史可法还是马士英,都不具备号令江北四镇,掌控全局的能力,小朝廷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南明弘光政权

需要指出的是,在内斗中,东林党很多时候显示得比阉党更加咄咄逼人。虽然东林党主张废除商税,而魏忠贤收商税实际上是网传的三无段子(阉党中东南士大夫也不少,魏忠贤曾经勾结江南商人,减免东南商税),但东林党的君子们无疑更擅长扯皮和闹事。很多时候,马士英想要退一步息事宁人,东林党诸公却得势不饶人。史可法在东林党中算是比较温和,想要稳住大局的,但能力也不足。而由于李自成根基不稳,兵败一片石之后迅速失去了河北、山西和关陇,这些地区都沦陷于清军之手。

▲一片石之战后大顺很快走向覆亡

然而清军对于河南、山东的影响一开始颇为薄弱,这两省有大量不愿服从清军的地方武装可以招揽利用。如果弘光小朝廷及时出兵抢占这些地区,作为缓冲区,既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又能换取整合内部的时间,本来是大有可为的。但小朝廷从开始到灭亡,伴随的就是无休止的内斗。好不容易有个兴平伯高杰试图北伐,又被想要降清的总兵许定国诱杀。

▲东林君子史可法

高杰死后,其妻想要让高杰的幼子认史可法为义父,这本是史可法获得一支嫡系部队的极好机会。史可法却嫌弃高杰早年出身李自成义军,因此让高氏子认太监高起潜为义父。这一举动激怒了高氏部曲。后来高杰余部对史可法离心离德,终于降清。可放在当时的情况,史可法已经算是东林君子里面知大体顾国事的,尚且迂腐如此,南明弘光政权如此坐吃等死,又岂有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清军一至,江北四镇投降其三,惟一抵抗的黄得功也被叛徒所害。南明政权土崩瓦解,风流云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如果要做个评论的话——南明根本就是被蠢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