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反潜直升机“盘旋的杀手”的作用?

盘旋的杀手

如果将一艘浑身黢黑、体形巨大的“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与一架轻盈如燕的SⅡ-60B“海鹰”直升机摆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当然很滑稽了,这如同一头鲸鱼与一只贼鸥一块儿说相声。不是吗?“台风”潜艇的排水量是26000吨,“海鹰”的最大起飞重量不足10吨,前者是后者的2600倍。谁要说贼鸥能将鲸鱼置于死地,恐怕没人相信,贼鸥顶多照着鲸鱼头上啄几口、拉几泡屎……戏弄戏弄而已。但若说“海鹰”能将“台风”击沉并使它葬身海底,还真让人不能轻易不相信,因为“海鹰”的身份是“反潜直升机”,专门用来对付潜艇的。这就是武器之间的生物链法则——物竞天择,相生相克。

那么,反潜直升机真的有这么大本事吗?以及关于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为何有个他?

二战中固定翼反潜飞机一举成为反潜作战的“主角”。虽然要它担当“潜艇克星”的称号有些夸张,但也基本凑合,为什么还要整出个反潜直升机呢?

这主要是因为固定翼反潜飞机存在着一些缺陷,而这些缺陷恰恰能由直升机来弥补。

固定翼反潜飞机最大的缺陷是作战灵活性差。岸基反潜飞机需要从陆地机场起飞,而作战海域可能在千里之外,来回一折腾,将耗费很多时间,甚至贻误了战机:水基反潜飞机虽然可以在水面上起降,但高海况条件或在缺乏勤务支援的远海,无法满足它的使用要求;舰基反潜飞机能随大型舰船一起行动,但占据舰上空间大,需依赖复杂的弹射装置才能升空执勤。还有,对于战斗状态的舰队来说,需要无时不在的伴随性搜潜/攻潜能力庇护,这一点是固定翼反潜机难以提供的。鉴于此,直升机由于其特殊的飞行方式和相对简单的部署条件,使其成为一种特点鲜明的反潜作战平台,同时也让空中反潜作战的灵活性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世界各国拥有反潜直升机总数约I800架,超过了固定翼反潜飞机的数量。反潜直升机已经成为各国海军重要的反潜武器装备,也是海军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比较著名的反潜直升机有:美国海军的SH-3“海王”、SH-2“海妖”、SH-60“海鹰”,俄罗斯的卡-25“激素”、卡-27“蜗牛”、米-14“烟雾”等。反潜直升机可分为舰基、岸基两种。当然,所有的舰基直升机都能在陆地上起降,但由于直升机的航程有限,绝大多数不能只依靠陆上基地执行任务。不过米-14是个例外,它只能从陆上基地起飞执行任务而不能在j舰上起降,属于纯岸基反潜直升机。

直升机上舰首先要解决“舰机适配”和“环境适应”问题。反潜直升机与其它舰载直升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为确保直升机在舰面降落与停放安全,需要配备快速拉降和“鱼叉”装置等两种着舰系统,由于舰艇上空间局促,直升机的旋翼桨叶、尾桨甚至尾梁都被设计成可折叠的;为了能在水上应急起降,般都配备应急漂浮装置等。从重量上看,既要保证一定的载荷能力又不至于体形过于庞大,现在般主力反潜直升机都在10吨左右。

反潜直升机的搜潜/攻潜装备与固定翼反潜飞机差不太多。搜潜设备主要有吊放式声呐、声呐浮标、雷达、磁异探测器、红外探测装置等,其中,吊放式声呐需要在直升机悬停状态下投放到水中实施搜潜,固定翼飞机中只有水基固定翼飞机在漂浮时才采用这种方式,因而可看作是直升机特有的搜潜方式。攻潜武器有各种鱼雷、深水炸弹等。

反潜直升机只有60来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单一搜潜、搜潜/攻潜结合、多种任务综合等三个发展阶段。

从“海蝙蝠”到“海王”

美国是飞机的发祥地,最早的实用型直升机也诞生在美国,因而美国也就成为最早开始研制和装备反潜直升机的国家。

1939年,“十月革命”后跑到美国的俄罗斯飞机设计大师伊戈尔·西科斯基,倾心设计的实用型直升机VS-300实现首飞,美国陆军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3年将VS-300列为正式装备,定名R-4。美国海军也发现了直升机在反潜作战方面的潜力,虽然用R-4进行了一系列反潜试验,效果都不太好,但却让人看到了直升机诱人的反潜前景。于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西科斯基、麦克唐纳、皮亚塞基、伏特尔等航空企业竞相推出了各种反潜直升机,以期赢得军方的定单,其中有单旋翼带尾桨的、有纵列双旋翼的、有横列双旋翼的。直到1954年,西科斯基终于拿出了一款公司编号为S55的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打动了军方,美国海军赋予其编号SH-34G/J,绰号“海蝙蝠”。“海蝙蝠”是美国最早的标准反潜直升机,装台活塞发动机,最大飞行重量6.3吨,航程只有400千米,配备吊放式声呐等有限的搜潜设备,不配备攻潜武器,只能执行单一搜潜任务。

1957年,美国海军与西科斯基签署合同,要求研制一款能同时执行搜潜和攻潜两种任务的直升机。西科斯基用两年时间研制出了公司编号为S-61的直升机,这款直升机装2台919千瓦涡轮轴发动机,最大飞行重量达到了9.3吨,配有吊放式声呐和自寻的鱼雷,技术战术性能得到军方认可,美国海军将其编号为SH-3,绰号“海王”。

SH-3“海王”早期型号为A型,1966年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后,衍生出D型;1971年“海王”进行了一次大改,增加了磁异探测器、搜潜雷达、声呐浮标接收机等搜潜设备,鱼雷也进行了升级,衍生出H型。“海王”在美国共生产了300多架。英国威斯特兰、意大利阿古斯塔、日本三菱重工等引进其专利生产了约600架。

“海妖”与“海鹰”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国防预算限制,美国决定将专门搭载反潜直升机的直升机母舰退役,反潜直升机将配装到其它舰型上,但当时美国大多数驱逐舰不能搭载反潜直升机,于是美国海军开始实施“轻型空中多任务”(LAMPS)计划,要求研制一种轻型直升机,供驱逐舰、护卫舰和巡洋舰搭载,主要执行反潜、反舰任务,同时兼顾搜索和救援。美国海军看中了卡曼公司的轻型搜救直升机HH-2D,决定将HH-21)改造成具有多任务能力的反潜直升机。该机于1971年完成原型机改造并开始部署,军方编号为SH-2D,绰号“海妖”。

“海妖”反潜机能执行多种任务,这是它突出的特点。“海妖”最大飞行重量只有6.3吨,但搜潜设备比较齐全,可以挂装2枚自寻的鱼雷,战力尚可,其布局与载荷的配置都十分紧凑与巧妙。“海妖”主要配装在航空母舰之外体形稍小些的舰艇上,装备数量不少,在国外有许多用户。美国曾于1973年对SH-2D进行过一次改型,编号为SH-2F。到1987年,美国海军又对SFI-2D/F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换上全套新型电子设备,使“海妖”的搜潜和攻潜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改造后的“海妖”编号为SH-2G,绰号“超海妖”,于1992年装备美国海军,至今仍是美国驱逐舰、护卫舰上的重要反潜装备。

美国在发展“海妖”的同时,也在招标SH-3“海王”的后继机。西科斯基公司在通用直升机“黑鹰”基础上提出的S-70B方案,结果在竟标中胜出,成为美国海军继“海王”之后的第二种中犁反潜直升机,海军赋予它的编号为SH-60B,绰号“海鹰”。

SH-60B于1983年开始服役,最大飞行重量9926千克,装两台T700CK-401C涡轮轴发动机,机载搜潜设备齐全,可搭载25枚声呐浮标,主要攻潜武器是!枚MK-46鱼雷,该机可与舰艇以及其它飞机、直升机进行战术情报交换。

SH-60B问世后,两科斯基紧接着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重点安装了综合反潜电子系统,增加和更新了部分传感器,初步达到了“自动化搜索”的水平,反潜战力得到明显提高,改进后的型号叫SH-60F,被部署到“尼米兹”级航母上。

1998年,美国海军对部分SH-60F进行升级,加装了反装甲导弹、APS-147多制式雷达、AN/AQS-22低频声呐等,最大飞行重量也增加至10659千克。经过这次改造后,SH-60被赋予了新编号MH-60R,绰号也变成了“攻击鹰”。

“海鹰”/“攻击鹰”在美国被部署在航空母舰上,主要使命是为航空母舰战斗群提供近距离反潜保护。“海鹰”还被卖到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装备这种反潜直升机,台湾还将其作为岸基反潜机使用。

卡莫夫的追求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核潜艇开始投入使用,这让苏联一下子紧张起来,如何进行反潜防御,成为苏联海军面临的严峻考验。苏联的思路是,研制15000吨级的轻型直升机航母,上面搭载十多架反潜直升机,专门用于搜潜和攻潜。

这个思路让卡莫夫设计局一举成名。卡莫夫设计局是苏联两个专门从事直升机设计研究的机构之一(另一个是米里设计局),以第一任总设计师卡莫夫命名。卡莫夫设计局有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发展共轴双旋翼布局直升机。共轴双旋翼布局,是将两副旋翼一上一下地安装在同一根旋翼轴上,旋翼转动

方向相反,两个旋翼产生的反扭矩相互抵消,因此不需要设置尾桨,旋翼桨叶均有折叠机构,可折叠到尾梁上方。由于共轴双旋翼布局的这些特点,使其非常适合舰载使用。共轴双旋翼布局还使得直升机气动力对称,对风向和风速不敏感,机动性强,这对于舰载机也非常有意义。因此,卡莫夫赢得了苏联舰载直升机唯一承包商的地位,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俄罗斯时代)。

苏联发展的第一代反潜直升机是卡-15,由于有效载重太小,不能携带吊放式声呐,只能携带2枚声呐浮标,又不能同时携带声呐浮标信号接收机,想完成反潜任务,至少需要3架卡-15的配合:一架专门负责投放声呐浮标,另一架专门接受声呐浮标信号,发现敌潜艇后,再派携带300千克深水炸弹的第三架实施攻击。

面对如此被动的局面,1958年,苏联海军要求卡莫夫研制新型反潜直升机。卡莫夫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61年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共轴双旋翼布局反潜机,该机装两台涡轮轴发动机,有效载荷达到了2000千克,可携带多种搜潜和攻潜设备,战力达到甚至超过同时期的“海王”,这款直升机就是卡25,北约给它起的绰号叫“激素”。

卡-25于6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被大量部署在苏联反潜舰、巡洋舰和直升机航空母舰上。卡-25-共生产了460多架。

到60年代末,苏联与美国海洋霸权的争夺愈演愈烈,卡莫夫开始研制卡25的后继机——卡-27。该机于1969年开始设计,1974年底首飞,1982年服役,北约给它的绰号叫“蜗牛”。

卡-27机头下方装有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平尾上装有2个雷达告警天线,后机身及尾部装有电子支援天线,机身腹部为一很长的武器舱,内装有声呐浮标、鱼雷和其它武器。搜潜和攻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卡-27平台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改型,有预警型、导弹机、搜救型、出口型、电子战型、加油型等等,衍生型的编号有卡-28、卡-29、卡一31以及卡-27加不同后缀的。其中卡-28为出口反潜型,中国海军装备了一定数量:卡-31为预警型,是目前俄罗斯主力舰载预警机。

米里设计局也开发了一种岸基反潜直升机——米-14。米-14是在米-8基础上发展来的,航程达到1135千米,续航时间近6小时,搜潜、攻潜设备齐全,战力不可小觑。

西欧曾经是世界上军事科技最发达的地区,早期的固定翼反潜飞机大多是英国、德国、法国等研制的,伊在反潜直升机的发展上两欧却风头不再。原因很简单二战结束后世界大舞台上的主角是美国和苏联,西欧国家的军事需求不迫切。

尽管如此,两欧人并没有停止对反潜直升机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50年代,英国威斯特兰公司在S-55基础上生产了“旋风”反潜机,法国南方航空、意大利阿古斯塔、德国MBB等公司也都开展了反潜直升机的探索。60年代,法国宇航公司研制成功SA-321C“超黄蜂”反潜机,英国威斯特兰公司在S-61基础上换装英国发动机开发出了“海王”IIAS,MK.1反潜机。70年代,威斯特兰公司开发出“海王”HAS.MK.5系列,英国威斯特兰与法国宇航公司共同开发“山猫”JIAN.MK.3,法国宇航公司研制出SA365F/AS565F“黑豹”反潜机。

进入80年代后,欧洲诸国采用联合研制的方法发展反潜直升机,设计目标定位于“多任务综合”,成功案例有两个——EH-101和NH-90。EH-101由英国威斯特兰和意大利阿古斯塔共同组建的EH公司主持研制,飞行重量达到14吨,主要用途是反潜、反舰、两栖作战及海上搜救,其它用途包括空中预警、电子对抗和垂直补给等,EH-10l英国海军赋予它的绰号是“灰背隼”,1999年底开始在英国和意大利海军服役。NH-90比EH-101略小一些,由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共同组建的NH公司主持研制,是一种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主要用于反潜、反舰,也可用于垂直补给、人员运输、搜索救援、空中预警等。

猜一猜,谁能登上“辽宁”舰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役,11月,歼-15首次完成在“辽宁”舰上的起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辽宁”舰会配装什么样的反潜机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咱们来分析一下。

“辽宁”舰肯定会配装反潜机,若不配装反潜机,就等于是一个“半残废”。

“辽宁”舰配装的肯定是反潜直升机,因为固定翼反潜飞机无法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这是早被苏联无数次试验证明了的。

“辽宁”舰会采用卡一31与卡28的“苏式组合”吗?“机舰融合”上没问题,但“苏式组合”性能已显落后,重要的是“辽宁”觇还担当着技术创新火车头的角色,不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反潜直升机,实在说不过去。

直-8、直-9舰载机可以直接上舰吗?直-9不合适,因为它是架4吨级直升机,载荷能力有限,适合干配装驱逐舰而不适合航母:直-8的可能性也不大,从飞行重量上是可以的,10吨以上,但技术/战术性能已明显落后。

荣登“辽宁”舰的反潜直升机,似应具备如下条件:

——最大飞行重量在10吨以上;

——除了能遂行反潜/攻潜任务外,还能遂行其它多样化任务;

——搜潜设备、攻潜武器齐全,技术性能先进,达到“自动化搜索,制导化攻击”的水平;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技术继承性,应该与直-8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

——与同时上舰的空中预警机廊属于同一基本平台,就像苏联卡-27/卡-31组合、英国“海王”组合,以及欧洲对“灰背隼”的使用。

歼-15上舰,激发出了一个“航母style”,反潜机登上“辽宁”舰,又会刮起阵什么样的流行风呢?这也非常值得期待噢!

作者:榛莽
      来源:《兵器知识》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