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战斗在太行山上(一)?

战斗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绵延400余千米,地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进击太行,经略中原,以巍峨险要之地势,舍身取义之信念,河山换尽血流红之气概,在太行山筑立起钢铁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经典的抗战大剧拉开了帷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记者走访了刘邓大军抗战时期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并采访了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以及129师抗战老兵。本期将为您展现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脉抗击日军的经典战例。

在邯长公路线黎城至涉县间的公路旁,竖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这是当地群众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此伏击日军时为国捐躯的八路军烈士而修建的,响堂铺之战,是129师继神头岭战斗之后打的又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响堂铺巧打伏击战示范

神头岭战斗之后,日军为配合津浦战役作战,企图进攻渔关、西安和陕甘宁边区,继续疯狂地向黄河各渡口进犯。邯长公路上日军的运输变得更加频繁,每日汽车来往不断。为扰乱日军的计划,阻止其进攻,129师决心在响堂铺再打一次较大规模的伏击战,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

响堂铺位于黎城东阳关和涉县之间,公路在此处沿河而过,路南是高山、悬崖峭壁,不易攀登。路北为起伏高地,多谷口,便于隐蔽和出击。只要在东西两头一卡,敌人便无路可逃,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设伏地点。

前线指挥战斗的徐向前副师长以385旅769团主力、386旅771团全部,部署在响堂铺公路以北的山地,分为左右两翼伏击日军的汽车运输队,并派小分队到公路以南山脚下设伏,防敌逃窜。769团一部向涉县方向警戒,阻击援敌,并以1个连进至王堡,保障该团后方安全。386旅772团主力集结于马家拐为预备队,并派出小部队向东阳关方向警戒,阻击由东阳关及黎城增援之日军,掩护伏击部队右后方的安全。

1938年3月30日夜,各部队分别进入指定位置,并完成了战斗准备。

同前几次战斗不同的是,此时的阵地上不仅仅有我八路军将士,还有刚参加完第二战区东路军将领会议的30余名国民党将领,挂着望远镜,在129师指挥员的引导下,登上公路南边最高的山头,现场观摩作战情况。

31日早晨8点,由黎城经东阳关开来的日军出现了,这是第14师团辎重部队所属的森本和山田两个汽车中队。坐在车上的日军趾高气扬,哪里想得到噩梦即将临头。

最前面的两辆探路车开到神头河时,车里的日本鬼子下车四处张望了一会儿,又举起望远镜瞅了半天,没发现什么,就又坐上车开过神头河。后面的汽车紧跟着向我军的伏击圈开来,180多辆汽车走在碎石公路上,不得不放慢速度,前后距离足足拖有10里长。

一会儿,日军车队就开进到了771团的埋伏圈。一字长蛇阵般的车队蜿蜒曲折,771团官兵潜伏着一动不动,放过了大约100辆,好留给前面的769团打。当日军的车队全部进入我军伏击区后,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激烈的战斗立刻爆发,机关枪、步枪、手榴弹响成一片,不时还有迫击炮弹划着一道道弧线飞驰而来,转眼间,日军的整个车队全部湮没在火光和尘土之中。毫无防备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手足无措,汽车在山沟里乱冲乱撞,一些日军还没搞清怎么回事,就在爆炸声中向天皇“效忠”了。没死的日军纷纷跳下汽车,躲在汽车后,或藏在公路边负隅顽抗,向公路的两侧射击。八路军战士乘势冲上公路,一边向日军车队甩手榴弹,一边端着刺刀同顽抗的日军展开肉搏战,很快被伏击的日军就招架不住,丢盔卸甲四处逃窜。

战斗打响后,驻守在黎城东阳关的日军得知运输车队被围困在响堂铺,匆忙派出400余名骑兵去营救。当增援的日军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马家拐时,埋伏在此772团突然出击,一顿猛打,很快便击溃了日军骑兵。不久,回逃的骑兵又与一股200人的日军步兵会合,再次扑过来,向772团的防线发动进攻。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发扬火力,将日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这场仗打得实在太漂亮了。不到2个小时,大部分的日军被消灭,仅有30多名日军混乱中死命攀上路南边的悬崖仓皇逃走,所有汽车也全部焚毁,山顶上观战的国民党将领都赞佩不已,连连拍手叫好。

下午,日军出动12架飞机,对响堂铺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哪知刘伯承和徐向前早已料到日军这一手,当日军飞机来袭时,129师和支援战斗的民兵、群众已安全撤离,缴获的弹药、物资也迅速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响堂铺战斗是一次典型的伏击战。战斗前,指挥员详察敌情,善选地形,部署周密,料敌准确。战斗中,指挥员决心果断,部队行动快速,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达成了奇袭效果,共毙伤日军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击毁汽车181辆,缴获“九七式”迫击炮4门、“九二式”重机枪2挺、“三八式”步枪、“十一式”轻机枪等130余支枪及大批军用物资。刘伯承在战斗总结中概括出了五条经验:侦察判断正确,伏击地区良好,伏击布置妥当,出击突然猛烈干脆,撤退敏捷严整。

长乐村急袭运动战歼敌

1938年4月初,日军以第108师团为主力,纠集第16师团、20师团、109师团、116师团和酒井旅团各一部,共3万多人,南自邯长公路、北自正太路、西自同蒲路、东自平汉路,由博爱、邯郸、邢台、石家庄、阳泉、榆次、太谷、沁县、长治9个城镇向129师和太行根据地发动“九路围攻”,妄图以“分进合击”的手段,把八路军总部及129师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

这是一场双方倾注全力的较量,日军妄图捕获129师并彻底歼灭,以便于其主力从晋东南脱身南下,129师则要“游”而“击”之,将日军拖入泥潭。

长乐村急袭是反“九路围攻”中的关键一仗,是129师继响堂铺大捷之后,晋东南敌后抗战活动的又一高潮。

九路日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对太行山的129师展开围攻,由于受到强有力的拦截阻击,东、西、北三面的日军被迟滞于根据地腹心之外,只有南面的108师团一路进展较快。

4月14目,129师得到消息:有1000多日军由武乡开往榆社,而榆社街道上空空荡荡,四处杳无人迹,处在无粮、断饮,道路被破坏根本不能通行情况下的日军,不得不立即折返武乡。

针对敌人来回奔波、疲惫、士气低下的状况,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迅速制订了一个作战方案:“我师与徐(海东)旅协同动作,配合曾(万钟)军围困段村(即武乡),打击增援:或配合朱怀冰师,或出辽县。”八路军总部当夜回电同意这一作战方案。

然而,部队刚准备行动又得到了新的消息:武乡的日军已弃城而逃。刘伯承立刻下令追击,具体部署是:115师的689团与772团为左纵队,由陈赓指挥,沿浊漳河北岸追击;771团为右纵队,沿浊漳河南岸追击。769团为后续部队,沿武乡至襄垣大道跟进。

虽然在围歼该路东窜日军的部署上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可129师仍处于3万多日军的包围之中,总体上以少战多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求得改变的关键,在此一仗。

由于689团接到命令较晚,陈赓只率领着772团沿浊漳河北岸向东追击。16日早晨,772团追至长乐村西时发现了四五百人的日军。很快得到情报,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长乐村,但其辎重部队还在长乐村西。

战机难得,陈赓当机立断,向日军发起进攻。他命令各营迅速抢占长乐村西的有利地形,准备战斗。当敌后续车辆辎重过来时,陈赓一声令下,长乐村之战打响了。

772团所有火器几乎同时开了火。顷刻间、我军的迫击炮,轻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怒吼起来。打到河里的密集炮弹,击起了几丈高的水柱。参战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就把鬼子打懵了,日军被截成了三段,人马车辆乱作一团,像炸了窝的马蜂一样来回乱窜,一时间死伤无数。

就在鬼子一片混乱,还没看清子弹是从哪里飞过来的时候,771团又赶到了战场的对岸,并向北展开突击。这样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八路军战士的身影。在我部队的夹击之下,日军首尾不得相顾,有的钻到车底下,有的利用死马作掩体,进行拼死的抵抗。

日军如瓮中之鳖,处于八路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此时,已走过长乐村的敌军主力,得知辎重被袭后,立刻掉过头来,拖着着4门“九二式”步兵炮,从裕口村窜上山梁,向772团左翼戴家垴阵地猛攻,企图解救被围的部队。“九二式”曲射步兵炮是当时日军步兵大队的标准装备,口径70毫米,炮管长790毫米,重量204千克,配用榴弹、铝热剂纵火弹、爆破弹、化学弹等弹种,炮弹初速197米/秒,弹丸重量3.79千克,最大射程2800米。这种炮是步兵轻型支援火炮,每个步兵大队均装备2门,用来对付敌军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与战壕步兵,战争爆发时,日军为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又追加装备2门这型曲射炮。

1000多日军在火炮的支援下迅速向772团的左翼攻击。由于负责保障翼侧安全的689团此刻还尚在途中,刘伯承迅速命令陈赓先调一个连去挡住日军,掩护主力歼敌。772团10连受领任务后迅速占领战场西侧高地戴家垴。

戴家垴是主战场的唯一侧翼屏障,丢掉戴家垴,129师前线指挥所和772团必然受到严重威胁。10连将士们面对10倍于己的日军,毫不畏惧,奋勇百倍地迎击急了眼的鬼子。战斗异常艰苦,在打退敌人10多次冲锋,坚持了整整4个多小时后,终因众寡悬殊,全连的干部战士都壮烈牺牲,阵地落入敌手。

就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689团赶到了长乐村,立即向戴家垴发起反击,一举夺回了阵地。

围绕着戴家垴又展开了新的一轮争夺战。

被689团打下去的日军又重新组织起来,如困兽犹斗,像疯狗似地又向戴家垴阵地发起攻击。日军的冲击路线上堆满了死尸,日军甚至不惜将同伴的死尸作为攀登石岩的梯子,但在689团坚固的防御面前,日军只能望戴家垴兴叹。

然而,本应在129师侧翼担任打援任务的国民党曾万钟第3军,没有在他们应该在的地方阻挡蟠龙方向的日军第115联队。无奈中,刘伯承只得抽调772团一部从侧翼去袭扰箝制日军。激战了两个多小时后,辽县方向又有1000多日军赶来增援,继续消灭援敌已无把握,刘伯承命令769团和689团各抽2个连,从侧翼出击,箝制、迷惑日军,掩护主力撤退。在撤离过程中,年仅25岁的772团团长叶成焕不幸牺牲。

长乐村急袭战消灭了“九路围攻”日军中的重要一路,共歼灭日军主力第108师团2200多人,战马500-600匹。长乐村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日军的围攻企图,迫使其它各路日军纷纷溃退,对粉碎“九路围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八路军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基础,形成了129师雄踞太行的局面。

“识众寡之用者胜”。长乐村急袭取胜的经验说明,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部队应在运动中争取主动与优势,先避其锋芒,采取各种阻扰手段袭、扰、困、疲、孤立、沮丧、惊恐敌人,削其锐气,而后在不预期中与疲惫敌人遭遇。采取急迫的袭击战术,有效折其锋芒,并以优势兵力歼灭打击分散、孤立之敌。反之,若平均使用兵力,对各路进犯敌军采取被动阻击,面对骄狂精锐敌人的进犯,战斗可能就是另一局面。刘伯承在总结作战经验时指出:长乐村战斗决心迅速正确,有重点的夹击与跟踪追击配合得当,善于适应情况灵活运用撤退战术,乘敌不觉,积极游击在宽大正面,突然荫蔽撤退,迅速脱离敌人,使此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香城固诱伏精巧反“扫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进攻的重点转向了华北。1937年11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从华中、华南战场陆续向华北回调部队,使晋冀鲁豫根据地周围的日军一下增加到11个师团。

1939年1月,日军以第10师团主力,第110师团、第14师团、第27师团、第114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分11路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

此时的日军虽屡遭袭击,但仍然十分骄横,依仗装备先进,机动性好,一旦遭到我军打击时,必会凶狠的寻机报复。陈赓曾率领386旅对被日军占领的广平、鸡泽、威县等地区进行袭扰。在每次受袭后,日军必派部队报复追击,386旅曾三次夜袭曲周,三次日军都进行了追击。

根据日军受袭后必报复的规律,刘伯承决定利用其骄横自大的心理,布置圈套,打一个诱伏战,消灭有生力量,狠狠的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

任务再一次交给了陈赓的386旅。

威县是日军的一个重要补给点,由第10师团40联队一部驻守,周围只有少量日军,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掌握在抗日力量的手中。当时日军1个联队标准是3800人,下辖3个标准编制1100人的步兵大队;每个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1个110人的运输中队,4个标准编制180人的步兵中队,1个122人的炮兵中队;每个中队包括1个中队部和3个54人的小队,每个小队包括3个13人的步兵班和1个装备3个掷弹简的掷弹筒班。日军装备的“八九式”掷弹筒口径50毫米,射程360米,使用“九一式”手雷作为弹药。掷弹筒看上去很像是“袖珍型”迫击炮,可以单兵操作,训练有素的日军可以使用其有效压制对方的火力点。但是掷弹筒和击发炮弹底火的迫击炮击发原理不同,类似发射子弹,没有瞄准器具,全凭士兵的经验射击,如果使用特制手雷,射程可达660米,作为一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还算是非常不错的。

确定诱歼威县之敌后,陈赓决定将伏击地点定在威县以南的香城固。香城固的地形是十分理想的伏击战场:一条要干涸的河道在香城固穿过,河道两边是大片的灌木草丛,公路就修在河道里。附近为平原沙地,敌汽车行动不便。西侧不远处有一道几十米高、1000多米长的沙岗。东北3里外的庄头村,地势也是隆起的。这样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很明显适宜伏击。

2月初,陈赓率领386旅进驻香城固,进行战斗部署:由688团在张家庄以一部兵力担任正面阻击,以主力负责从西边实施攻击:补充团位于庄头村,负责从东边实施攻击;新一团以主力在香城固北断敌退路,以一部钳制曲周之敌;骑兵连担负诱敌任务。9日夜晚,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寒冷的西北风发出阵阵啸声。386旅的伏击部队在香城固周围构筑了一道2500米长的菱形战壕,又在壕边移栽了一丛丛红柳,把阵地遮蔽得严严实实。然后用大树堵住村口,封锁道路。这样,一个口袋阵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入袋”了。

从2月7日到9日,连续三天,骑兵连连续袭击了威县、曲周等城,诱敌追击。“扫荡”日军在根据地内连连扑空,大为火光,急切地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现在见到八路军主力公然在自己眼皮底下活动,不断袭扰挑衅,日军鼻子都快气歪了。起初,威县的守城日军明白威县的位置非同寻常,三天都紧闭城门,忍着不追击。386旅骑兵连故意在威县城南草场村一带飞马扬鞭,来回奔驰,示形于敌。经过连续三天的观察,驻威县的日军第10师团第40联队补充大队决定出城追击。

10日,被激怒了的日军300多人分乘8辆汽车,带着1门“四一式”山炮、2门“九二式”步兵炮、1门“九七式”迫击炮,辅以一个骑兵队,扑向我骑兵连。中午,当日军的汽车刚开到香城固以北的南草场附近时,骑兵连突然集中火力进行阻击,当场击伤日军补充大队的大队长,击毙其翻译官和向导。当日军跳下车组织还击时,骑兵连又故意撤离阵地。日军一看八路军是一些散兵游勇,不堪一击,更是紧追不放。

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先头到达香城固村北街口时,埋伏在南边的伏击阵地的688团当即开火,击毁了最前面的一辆汽车。同时,东西两边的伏击部队也一起开火。伏击圈里的敌人一看三面都有八路军,就知道中了埋伏,马上掉头往回跑。

北面是伏击圈的入口,地势较低,无法在战前构筑工事和设伏,只有在战斗打响以后,由新1团抢占。战斗打响时,新1团尚未完全占领阵地,还没将“口袋”扎紧。

情况十分危急,这次伏击战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取决于新1团现在能否扎紧这个“袋口”。在这危急时刻,刚刚担任386旅副旅长的许世友带领新1团2营迅速冲上了坡顶。几乎与此同时,日军也冲了上来。

两强相遇勇者胜。新1团是个新组建的团,从建团到参加这次战斗才6个月。战斗中,每个战士仅有十几发子弹。子弹快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用完了,就端起刺刀,利用烟幕掩护迎上去展开肉搏,硬是打退了日军的4次进攻。灭绝人性的日军无计可施,向新1团阵地投掷了毒气弹,即便如此,战士们也毫不动摇的坚持战斗,牢牢守住了北阵地。

此时,我东、西、南三面的部队集中火力对敌人侧击、尾击、堵击,向中心压缩,逐渐缩小包围圈,使日军在近战中无法再使用毒气弹。

战斗持续到了深夜,日军仍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撞,陈赓果断下令总围歼。在冲锋号声中,子弹、炮弹和手榴弹如急雨飞蝗,战士们跃出阵地,端着刺刀冲向了日军。“口袋”内到处都是日军横七竖八的尸体,鬼子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香城固激战历时8小时,歼敌大队长以下200余人,俘虏8人,毁掉汽车8辆,缴获“四一式”山炮1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九七式”迫击炮1门,我军伤亡仅50余人,创造了反“扫荡”的光辉战例。战后,刘伯承给予了香城固伏击战以高度的评价,称其为“模范的诱伏战”,并总结经验说:“386旅的口袋阵布置得好!其优点,第一是善于示弱诱敌,特别是激发了敌人轻视我军的骄横心理。第二是善于把伏击诱导到机动的围攻,而且把附近的房屋都占领了。让鬼子没有办法固守,也没有办法逃脱。第三,是善于协同动作,在短时间内形成包围的作战态势,不使敌人漏网和逃脱,打了一个歼灭战。”

(未完待续)

[编辑/王瑾]

作者:王凯 张大鹏
      来源:《兵器知识》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