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饮食,哪个让人更聪明?

社交与饮食,哪个让人更聪明

一个人的朋友多还是少,以及朋友圈构成的复杂程度等,跟大脑里的脑杏核体大小有关。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坚定地认为,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利器就是聪慧的大脑。大脑的进化让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从而拉开了与动物之间的距离,并一步步攀上了进化树的顶端。

然而,作为进化过程的关键一步,人的大脑是怎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呢?有研究认为是群居和社交刺激了脑容量的增加;还有研究认为,人类的聪明劲儿是吃出来的。

人类大脑的不同之处

人类对自己的大脑颇为自得,毕竟和体型接近的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大脑体积比其他动物的平均脑体积要大7倍。

可如果按照大脑的绝对重量来衡量,人类就不占绝对优势了。抹香鲸才是脑子最大的哺乳动物,其大脑的重量是人脑的五倍以上。此外,在陆地上,大象的大脑重量是人类大脑的三倍。这说明脑重量最大并不意味着是最聪明的动物。

脑重与体重之间的比例呢?鲸的大脑只占体重的0.1%,而人类大脑则占了身体重量的2%。可是,在脑体比的数据上人类也不能独占鳌头,因为即便就小小的鼹鼠而言,其大脑和体重之间的比值就比人类高出不少,可我们并不因此就认为鼹鼠比人聪明。

大脑的大小或者大脑在体重中所占的比例等,这些数据只能粗略地反映不同种群的智力高低。

有研究人员发现,决定脑部大小的关键,主要在于物种为适应环境所具备的生存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促进了大脑在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快速进化。

化石证据显示,人类、倭黑猩猩、非洲黑猩猩在600万至800万年前,从他们共同的祖先那里进行了种群分离。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内,和我们的猿类祖先及近亲相比,早期古人类的大脑并没有明显变大。

但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古人类的大脑出现了惊人的扩大和发展。人类种族中的智人出现在20万年前,当时人类的大脑从350克增加到了1300克。也就是说,从300万年前到20万年前这一阶段,就脑体积而言,人类的大脑将灵长类甩开了一大截。

除大脑重量外,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更密集。猩猩和大猩猩有90亿个皮层神经元,黑猩猩有60亿个。而人类大脑皮层有高达160亿个神经元,是地球上拥有最多皮层神经元的物种。

社交让人更聪明?

一些灵长类动物大脑更大的原因,常常被认为是它们有充分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在更大和更复杂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灵长类动物需要更大的大脑,才能有效地参与和管理所有的社会关系。

最初可能是为了抵御天敌,灵长类动物不得不组成大规模的群体。后来,稳定协作的群体的优势日益明显,灵长类动物开始形成越来越大的、长期稳定的社会网络。

随着大脑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复杂的影响因素,比如猴子、狗等群居性动物,大脑进化速度要比猫等独居动物更快,因为群居和社交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对大脑的要求更高。独来独往的动物只要管好自己就行,当然不需要“太大的头”。

人类无疑是社交能力极强的群居动物。社交的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复杂的社交活动也大幅增加了信息量,对智力的依赖也更加深刻,而这些都需要更强大脑的支持。

现在科学家已经确定,一个人的朋友多还是少,以及朋友圈构成的复杂程度等,跟大脑里的脑杏核体大小有关。如果把大脑扫描结果跟社交网站上的朋友数量放在一起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朋友越多的人,大脑里的脑杏核体就越大。

研究人员还发现,前额脑皮层内和大脑中央深层脑灰质越多的人,人际交往也越活跃。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喜欢交际,很可能取决于其大脑的结构。不过研究者也表示,尚不清楚大脑结构的差异是天生的,还是人们的经历引起了脑特定区域的结构变化。

群体生活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被称为“社会大脑假说”。

社会大脑假说由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他认为,社会复杂性是灵长类动物认知复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了大脑体积向更大的方向演变。

社会大脑假说如今又得到了社交网站的印证。然而,这一理论却有一些缺陷,比如,它并没有考虑像猩猩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尽管经常孤独地活着,但它们的大脑也不小。

社交对大脑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果放到更大规模的动物中去考量的话,这种说法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群居的啄木鸟物种已经被发现比孤立的啄木鸟大脑更小。研究者说,种群合作可能实际上会使那些啄木鸟能够生活得更容易,而落单的鸟则需要直面生存的压力,必须做更多的事。

饮食是关键

每次去餐馆的时候,面对复杂的菜单,有的人总要想半天才能从中挑出几个自己更想吃的菜。这一选泽的过程是充满欢乐的。人们常常认为,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想吃什么。但有趣的是,有研究表明,菜单决定了大脑的表现。

在对灵长类动物进行大规模分析之后,纽约大学灵长动物学系的艾利克斯·德卡森教授发现,饮食——而不是社会群体规模——是促进大脑进化的关键因素。

德卡森教授认为,吃水果的灵长类动物往往比吃叶子的灵长类动物有更大的脑。这可能是因为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比叶片更容易消化。此外,由于水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更加分散,这使得寻找食物的任务更加复杂,也促进了大脑发育。

灵长类动物中,食虫类与食果类动物比食叶类动物有更大的脑量。另外,进食方式也很重要。比如,就鲨鱼和鲸而言,用过滤方式进食的,其脑髓就比通过追逐方式捕食的要小。

实际上,饮食习性不仅对物种体型和发育有影响,对大脑体积的影响也明显大于社会化因素。对食果动物和既食果又食叶的动物来说,其大脑体积要明显大于食叶动物,而杂食动物的大脑体积也大于食叶动物。

研究人员认为,果实具有季节性,有些还难以采摘,灵长类动物想获取果实并不很容易,这可能导致食果动物需要相对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灵活性。

除果实外,肉类和碳水化合物也是对大脑进化有利的高质量食物。人类食肉的时间正好与人科动物化石的颅腔迅速增大的时间相吻合。许多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食肉直接促进了智力的改善,从而为人进化成现代人铺平了道路。

还有研究团队收集了考古学、人类学、基因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数据,认为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在人脑的增大速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随着人脑的增大,人类逐步增强了使用火进行烹饪的能力。大约在8万年前,人类开始普遍食用烹饪后的食物。

作者:张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