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任性行动,奠定以色列“摩萨德”地位?

“摩萨德”的任性

虽然近年来以色列情报组织一再改组,“摩萨德”也似乎风光不再,但是其创造的情报行动经典案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当年,以色列正是依靠情报组织的果敢精神和创造性特种行动,使其国防和军工事业发展突飞猛进,这里不妨让我们回顾以色列两次至今仍在传说的成功行动。

“诺亚方舟”行动

“诺亚方舟”行动是以色列情报组织的经典行动,使以色列海军装备一跃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也为其海军武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失去的海上优势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过以色列将其影响力渗透到了中东地区,苏联为了保持势力均衡,便以买卖军用物资的方式打入中东。在这一背景下,埃及在1962年从苏联获得大批新式武器,包括“蚊子”级和“黄蜂”级导弹快艇。这些导弹快艇对埃及来说非同小可,不仅廉价,而且装备了反舰导弹,具有较强的攻击能力。“蚊子”级导弹艇是50年代末苏联用P6级鱼雷艇改制的,满载排水量75吨,航速38节,艇上装备SS-N-2“冥河”反舰导弹。这是世界上首型导弹艇。在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曾以该级导弹艇击沉了以色列驱逐舰,在海战史上首创导弹艇击沉驱逐舰的战例。当然这是后话。而“黄蜂”级导弹艇是一种导弹水翼艇,1969年开始建造,满载排水量210吨,航速40节,装有4座“冥河”反舰导弹发射架,还装有对海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和敌我识别雷达。而以色列军队多年来一直以空军和陆军为建设重点,导致海军战斗力较弱。当时以色列海军甚至仍使用二战时期的过时军舰,而埃及得到的新型导弹艇,不仅对本来就弱小的以色列海军提出了严重挑战,而且对特拉维夫、海法等人口稠密的以色列城市也构成了威胁。这使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天平滑向了对手的一侧。

多舛的“美洲虎”来自海上的新威胁使以色列总理古德里安坐立不安。为了寻找防卫手段,以色列内阁紧急通过了引进先进导弹艇的计划,并在1964年派出特使急飞波恩,恳请阿登纳总理协助。几经周折之后,西德政府终于同意签署秘密协议,向以提供12艘先进的“美洲虎”导弹快艇,6年内全部交付。但两年后《纽约时报》透露了以色列和西德的秘密协议,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反对波恩政府的抗议浪潮越来越高。迫于压力,西德不得不停止该导弹艇建造。这时,以色列仅得到了3艘“美洲虎”导弹艇。虽然中止了合同,但西德同意在任何地方生产该款快艇,于是以色列选择在法国瑟堡港的诺曼底造船厂生产,也就是德国设计、法国生产、以色列使用。

“美洲虎”导弹艇建造工程在悄然无声之间来到法国后开展得十分顺利。以色列陆续派人员前往法国,监督制造该型快艇。1967年4月,第一艘快艇下水并驶回以色列,第二艘亦在5月下水。然而好景不长。“六日战争”爆发后,法国与以色列关系恶化。1968年,以色列突击队炸毁了十三架停放在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的飞机后,戴高乐下令对以色列全面武器禁运,包括在瑟堡的以色列快艇。该命令下达后一星期,在瑟堡的工程人员仍然不知道此事,又有两艘导弹艇下水并驶回了以色列。

1967年10月以色列驱逐舰“艾拉特”号被埃及海军的导弹艇击沉,1968年又损失了“达卡”号潜艇,迫使以色列不但需要取回他们余下的快艇以弥补舰船损失,而且也使其看到了导弹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以色列国内甚至将其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撒手锏”。

“诺亚方舟”行动眼看造好的导弹艇无法得到,这让以色列内阁感到了来自国内和军方的巨大压力,于是指示“摩萨德”不惜一切代价,“要”回本属于以色列的这批导弹艇。计划被称为“诺亚方舟”行动,意指此次行动如同圣经中挽救人类的诺亚方舟一样,挽救濒临危机的以色列。

于是“摩萨德”开始苦心孤诣地为这5艘导弹艇“做局”。1969年11月,5艘快艇即将竣工,以色列突然通知船厂,以色列对5艘快艇已不抱希望,只要求收回已付的款项。船厂自然无法拒绝以色列的要求,只是前期投资没有了着落,这让船厂很是着急,而此时“摩萨德”特工扮的商人适时登场了。

“摩萨德”特工自称是一家巴拿马公司的代表,希望购买5艘快艇用于挪威海域的石油勘探。即使是这么拙劣的谎言也没有被利令智昏的法国人识破。这家名为星船的公司实际是“摩萨德”在巴拿马注册成立仅几天的掩护机构。由于以色列入此前已表明不再需要这些快艇,而且快艇还没有配备武器,根据禁运令,这并不能算“战争物资”,再说这家石油公司出价也不低。一个两厢获利的生意自然得到了法国国内的大力支持,这笔买卖自然而然就达成了。很快船厂来了一批“挪威”人,开始对已经完工的快艇进行检验接收。与此同时,此前一直待在船厂的以色列人仍借口合同尚未到期不肯离去,并与“挪威”人一起为这5艘艇编号涂装。

1969年12月25日晚9时左右,濒临英吉利海峡的法国古城瑟堡沉浸在圣诞节的喜庆气氛中。突然,停泊在附近海湾里的5艘快艇的发动机一齐轰鸣起来,很快,快艇解开缆绳,驶出港口,钻进波涛汹涌的大海。次日,得到消息的法国《西方报》独家报道了此事,很快成为了国际新闻。法国政府知道后震怒不已,国防部长甚至下令击沉那5艘快艇,但被拒绝。5艘快艇在直布罗陀补充燃料后继续航行,12月31日回到以色列,行驶约5150千米。快艇接近以色列领海时,以军派出飞机和舰船护航,到岸时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策划,以色列人终于如愿以偿。在后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导弹艇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成功地干扰了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发射的几十枚“冥河”导弹,使其无一命中目标。同时,它们还击沉、击伤对方12艘导弹艇,首创了导弹艇击沉导弹艇的先例。此后,以色列在“美洲虎”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萨尔”级导弹艇。

 “美洲虎”与“萨尔”

以色列向德国订购的“美洲虎”导弹艇是西方最早的导弹艇之一,由于建造方转到了法国诺曼底机械公司,因此实际是德法合作的产物,该级导弹艇被以色列称为“萨尔”级。以色列向德国订购的12艘导弹艇,部分正常交付给了以色列,而被偷回的导弹艇没有安装武器,因此被暂时改装为“萨尔”1型炮艇。随着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研制成功,才有部分又改装为“萨尔”2型导弹艇。该级艇长45米,宽7米,吃水2.5米,标准排水量220吨,满载排水量250吨,最大航速40节,续航力为1000海里/30节,编制35人。“萨尔”2型艇最早装备两门40毫米炮和两座单装、一座三联装旋转式“迦伯列”反舰导弹发射架。70年代后,该级艇陆续改装,用4枚“鱼叉”替换三联装“迦伯列”,拆除后部的40毫米炮,加装了MK46鱼雷。此外,电子战系统也得到了很大加强。以后以色列海军通过加长艇体,增加导弹发射架数量,在“萨尔”2基础上又发展出“萨尔”3型导弹艇。

迷失的“幻影”

与“诺亚方舟”类似的“摩萨德”的另一著名行动就是“幻影”飞机设计图的窃密计划。这一计划时间之长、运作之周密在世界情报行动中都较为罕见,表现出了以色列情报机关的卓越能力,也成为其情报史上的巅峰之作。

行将崩溃的空军前面已经提到法国对以色列实行了武器禁运,当时除了“美洲虎”导弹艇,还包括已经付款的50架“幻影”战斗机。而此时以色列空军所装备的主要机种就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幻影”战斗机。在“六日战争”中,以色列飞行员正是驾驶着这种飞机击败了阿拉伯联盟的米格-21战斗机,“幻影”战机也因此一战成名。但由于战争后战机战损率较高,加之以色列空军训练和战备程度均较高,“幻影”战机的出勤率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导致其零部件磨损严重。而法国的武器禁运政策无疑雪上加霜,这使战后以色列“幻影”战机无法保持正常的妥善率,以色列空军面临瘫痪的危险。更让以色列内阁忧心的是,要保持一个强大的空防体系,依靠目前已显落后的战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采购到先进的战斗机或自主生产先进战机。

此次,“摩萨德”再次临危受命,派出庞大的特勤组,在全球范围内对法国“幻影”战斗机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摸底,最后发现在“幻影”战斗机的严密而庞大的运行体系中,瑞士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秘密的交换协议当时瑞士的防空体系与以色列一样,也建立在法国“幻影”战斗机基础之上,与以色列不同的是,由于瑞士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工业,他们获得了在本国装配达索公司飞机的许可证。按照与法国签订的协议,瑞士将装配100架“幻影”3战斗机。但是当他们装配完53架整机后,认为造价太高,国民预算已无法承受,便停止了继续装配,其余47架的全部零部件连同设计图纸仍在瑞士人手里。

“摩萨德”起初只想秘密购买瑞士剩下的47架“幻影”的零部件,于是私下接触瑞士政府,希望用以色列“幻影”战机在战争中积累的数据和技术改进成果与负责瑞士“幻影”战机生产的苏赛尔兄弟公司换取所急需的“幻影”零部件。“摩萨德”人员暗示“幻影”的供油系统中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在激烈的空战中很可能因此而坠毁,不过以色列工程师们已经研制出了一个弥补这种缺陷的救急系统。最后还特别强调,所有这些“幻影”战机的缺陷及改进意见,只有在实战中才有可能获得,目前仅有以色列独家掌握。以色列人还保证,一旦达成协议,以方将把这个新系统的全套图纸以及生产新系统必需的设备的图纸,全部提供给瑞士政府。以方甚至还愿意预付1.5亿瑞士法郎的购买订金。瑞士对以色列提供的技术情报自然很感兴趣,但由于害怕得罪法国人,最终还是拒绝了这笔交易。

“堡垒”内部的同情者万般无奈的“摩萨德”只有对瑞士公司故伎重演,不过这次不是偷窃“幻影”战机,而是盯上了更具潜力的“幻影”的设计图纸。瑞士苏赛尔兄弟公司负责瑞士“幻影”的生产,自然应该有飞机设计图纸。“摩萨德”特工经过调查发现对技术严格保密的苏赛尔兄弟公司中的工程师弗朗克内希特负责“幻影”生产的全过程监督。“摩萨德”派出了一个精通科技情报、并恶补了“幻影”战机知识的特工。于是,弗朗克内希特与这个“专业”特工在巴黎的国际研讨会上“不期而遇”了。这位以色列“工程师”很快就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幻影”战机知识,赢得了瑞士同行的好感和敬佩,并成为了“好哥们”。“摩萨德”特工不失时机地邀请弗朗克内希特去德国参观了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集中营纪念馆,这激起了瑞士工程师对犹太人的强烈同情,并对法国政府的武器禁运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这就使瑞士工程师产生了有义务为“可怜”的以色列人做些什么的冲动。

看到时机成熟,“摩萨德”特工委婉地提出,希望获得“幻影”的技术资料。但弗朗克内希特告诉以色列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幻影”的设计图在瑞士并没有微缩影印版本,而图纸数量又实在太大,仅发动机的设计图纸就有4.5万多张,有的图纸和说明书竟长达三米,即使夜以继日地不停拍摄,也需要很长时间。正当“摩萨德”准备放弃的时候,天赐良机未了。

柳暗花明的“焚烧计划”原来由于苏赛尔兄弟公司已经停止了“幻影”的生产,加上以色列前期表达了购买和交换“幻影”零部件的意愿,这使瑞士政府感到手中的“幻影”资料已成为烫手山芋。为防止泄密,瑞士政府下令将设计图纸逐步销毁,并称为“焚烧计划”。

“焚烧计划”使“摩萨德”认识到这是获取“幻影”设计资料的最后机会。经过调查,“摩萨德”发现非常巧合的是负责运送图纸的司机是已经策反成功的弗朗克内希特的表弟,而且其自己也被指定参与销毁工作。于是“摩萨德”安排弗朗克内希特在运送图纸经过的公路旁租了一间经过特殊装修的车库。从1968年秋开始,每周四,装着“幻影”图纸的卡车在没有到达销毁工厂之前便开到这间房子里,在那里进行掉包。完成销毁“废图纸”的任务后,再回来把真图纸运到靠近德国边境的一座小城,交给“摩萨德”特工。几分钟后,这批“幻影”战斗机的图纸和文件,就已经装上了一架在意大利登记的运输机,然后飞向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布林迪西。在那里,图纸和文件再被装上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直抵以色列。

就这样,经过掉包的假“幻影”战机的图纸一周一周地被送往焚化场,而真正的“幻影”战机的图纸和文件,则周复一周地安全运抵以色列。从事情开始到大功告成,瑞士工程师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先后偷运到以色列的“幻影”战机的图纸和文件几乎可以装满一节车皮。

很快,以色列利用图纸仿制的空军急需的“幻影”战机零部件就被源源不断地生产了出来,而借鉴“幻影”的技术研制出来的新型战机“幼狮”也被送上了蓝天,但这一事件并没有结束。

没有结束的结局虽然“摩萨德”如愿以偿了,但留在瑞士的弗朗克内希特并不顺利。原来没有受过特工训练的他,在最后转移设计图纸时,在其用于掉包的车库前碰到了公司的熟人,却装作不认识,连招呼都不打,就匆匆忙忙地将手中抱着的纸板箱装上车,开着车飞快离去。这反而引起了怀疑。于是他们打开仓库进行了仔细检查。在仓库里,他们发现了最后还没来得及装上车的一只纸板箱,里面全是图纸和文件,上面还标有“绝密”和“瑞士军事部制”的字样。这样,“摩萨德”巧妙设计的“局”终于被打开了。就在警察紧锣密鼓进行调查的时候,弗朗克内希特接到了“摩萨德”特工的电话,告诉他任务已经完成,并要求他尽快出境,以色列将会妥善安排他的后半生。但弗朗克内希特并不认为其做错了什么,而认为帮助以色列人的行为是正义的。最终在“摩萨德”的影响下,弗朗克内希特在1971年4月以工业间谍罪和触犯瑞士军事机密罪,被轻判劳役4年半。最后,他在监狱实际只呆了一年就被放了出来。1975年4月,以色列骄傲地展示了其最新的“幼狮”战斗机。这种飞机与“幻影”飞机的模样极为相似。对此做出了贡献的弗朗克内希特应以色列政府的邀请,首次来到这个犹太国家,观看了“幼狮”的首次飞行。

 “幻影”与“幼狮”

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幻影”战机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风格,在西方都独树一帜。特别是法国达索公司为适应全球不同用户需求和环境对其不断进行适应性改装和升级,使“幻影”衍生出多种型号。

1968年,达索公司和瑞士合作,联合研制“幻影”3的改进型号——“米兰”。“幻影”3由于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所以起飞滑跑距离过长。两国联合研制的“米兰”在“幻影”3的机鼻两侧加装了一对可弹出的小鸭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起飞距离,而且在对地攻击中可以降低速度,延长攻击时间。前三架原型机是在已经服役的“幻影”3基础上改进的,在试飞后,达索制造了1架全新的“米兰”,1970年5月首飞。瑞士空军也得到了一架评估用机,编号为“米兰”S。但在试飞中发现,“米兰”在加装了鸭翼后虽然对起降性能和低空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妨碍了飞行员的前方视野、对发动机的进气产生影响等,而且鸭翼面积过小,效率不高。虽然经过了多次试飞,该机还是由于技术原因在1972年被放弃。虽然该机被放弃,但是其技术发展并没有中止,达索公司还在继续探索鸭翼的可行性。

以色列在得到“幻影”设计图纸后,最终发展出了其独特的“幼狮”战机。“幼狮”基本是在“幻影”3和法瑞联合研制的“米兰”试验机基础上完成方案设计的。“幼狮”机头锥用以色列制造的复合材料制成,在机头锥靠近尖端的两侧各装一小块水平边条,用以改善偏航时机动性能和大迎角时机头上的气流。“幼狮”在进气道两侧各加装了一片鸭翼,功能类似于“米兰”。

从这两个系列武器装备的发展可以看出,以色列“摩萨德”的两次特别行动对以色列奠定现代军事工业基础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山水]

作者:李梅
      来源:《兵器知识》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