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的“进城式”社交

在河北老家的很多亲戚朋友眼里,来到北京这种高大上的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也就相当于走出了省城走向了世界,过上了西装革履出入高端公寓和写字楼的“精致人生”。

可是她们却万万没想到,在北京待了将近四年的我现在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城里人儿”。

▲ 图片来源:微博

part.1一入北京深似海,从此成了“村里人”

2015年11月的某一天,在北京的大雪中先后辗转多处隔断与小公寓后,我无奈得认清了一个惨烈的现实:自己一个月三千块钱的实习工资哪怕不吃不喝,也不够让我在五环外只有一张床的地下室里安稳地睡上三个月。

▲ 图片来源:微博

来之前在学校认真搜寻的房源已经看遍了,眼瞅着距离返回学校火车的发车时间还有不到两个小时,北京这“租房一日游”基本上就算是凉了。

就在这时突然接到了朋友的电话:

“考不考虑住远点儿?东沙各庄有个公寓我住过,400一个月。”

“行啊!你住过就行!诶等会儿,刚才你说沙什么庄?”

“哦反正你就放心吧,是北京的地方。”

“那就行!”

现在回忆起来,真是佩服自己当时心大。像东沙各庄村这样的城中村,其实已经和北京不存在于同一个次元了。不过也不止我,北京活在“村儿”里的年轻们大有人在。

▲ 图片来源:douban

北京是一座包容性与矛盾性共存的城市,这一点在地铁公交以及分散于北京的城中村里可以集中体现:

地铁里高跟鞋踩得咔咔响的五百强精英们与农民工们争抢一个座位;居民区里的老北京和外地打工者们共用同一个卫生间。有不少住在回龙观的互联网民工时常感叹自己的“都市异乡人生活”,却也有很多距离地铁十公里以外的城中村公寓上张贴着“谁言在他乡,寄身成故乡”。

▲ 图片来源:douban

你觉得每天从远离地铁的草厂地挤公交去酒仙桥上班已经足够让人身心疲惫了?殊不知草厂地东北两公里外还有个地方叫崔各庄;

▲ 图片来源:微博

你以为北五环天通苑里就算是蜗居了?你在地图上从天通苑北开始顺着立汤路再往北找,东三旗、平西府和东沙各庄这三个地方每个早上也都在公交站牌儿处上演着堪比大片儿的“生死离别”。

▲来源:google地图

▲ 图片来源:微博@北京公交

除此之外,北边的巴沟、唐家岭,南边儿的六里桥也都算是北京知名度比价高的的城中村了。曾经多少人在这些“村儿”里十几平米的小屋子起步,吃十块钱的盒饭维持生活直到最后扎下根来。

▲ 史各庄随处可见的小公寓们 | 图片来源:天涯社区@mattspace

很多人为了较为低廉的房租选择住在城中村里,但是也有很多住在城中村里的年轻人却并不只是为了图个便宜。

▲ 百度、网易、新浪、腾讯分别占据后厂村某个十字路口的一角 | 来源:百度地图

比如聚集在亦庄、中关村、后厂村的互联网民工们,他们纷纷抛下了四环里的朋友和繁华的商圈来到这些“城乡结合部”,为的只是早上能够多睡上30~40分钟,并且告别晚上加班后排队打车的绝望。

▲ 图片来源:微博

这类区域与上面提到的城中村有所区别,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房屋租金并没有体现出一个“村庄”应有的“朴实”,而最大的相似点就是每到节假日想去市中心约朋友花天酒地的时候,都会被通勤搞丢半条老命。

▲ 图片来源:微博

我有个在顺义工作的程序员朋友,我们俩每次约饭都要提前半个月开始计划,从“寻找一个距离适中的饭店”到“定一个不会耽误各自末班地铁”的时间都要经过严肃的讨论,按他的话就是“村儿里人进趟城不容易,当然得安排地明明白白。”

part.2被地铁限制的夜生活

小时候出去玩儿被爸妈管着,说好几点回家就要几点回家,迟到五分钟都有可能被教训;但是谁能想到现在都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了,一个月里可能都没几次的夜生活还要被地铁限制。

北京几年待下来好吃的饭店没记住几家,几条开往五环外的地铁末班车时间却早就烂熟于心了。

举个例子:假如家住后厂村春晖园的你晚上要在三里屯太古里附近和朋友一起吃饭,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团结湖的十号线和开往西二旗方向的13号线在10点半差不多就没车了,你需要在8点前完成饭店等桌,然后在十点前赶往地铁……

也就是说好不容易花一个多小时进趟城,然而留给你们用来吃饭聊天的时间却根本没多少。

▲“进一趟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来源:高德地图

你说打车回家?先不说一百多块钱的打车费对你来说是不是小意思。三里屯这类地方晚上打车排起队来,绝对能让你对“绝望”二字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村儿里人”来说,地铁绝对是最最上等的出行工具。

之前没意识到这一点,直到后来过年后13号线地铁站的暂时封站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在那短短的一周里后厂村的交通基本上瘫痪了一半,整个软件园里都充满了众多后厂村村民的哀嚎。

▲ 图片来源:微博

part.3拼命进城的年轻人们

你可能会以为,住在各种交通不好的偏远“村庄”里正好啊,远离市中心繁华商圈索性就减少社交没事儿多在家休养生息。不但能空出大把的时间来读书锻炼,还能减少开支,降低生活成本,岂不是美滋滋?

是的,曾经我也有过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单纯想法。但是后来发现住得偏远不但不会减少生活开支,反而会拿出更多的钱用来打车。因为即便是要经过各种艰难险阻,大家也没有放弃过进城社交的打算。

▲人类终究逃不过真香定理,进城社交也是一样

因为整个后厂村里别说商圈了,连一家像点儿样子的商场都没有。

▲ 后厂村里找一家适合聚餐的饭店太难了 | 来源:看客

公司的小规模内部聚餐直接在楼下食堂搞定,有时候膨胀一下想吃完饭顺便逛个街也不会走太远,除了小区门口的非常复古的华联商场,一般也就是地铁13号线两站地即达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或者同在中关村的新中关购物中心。

▲13号线回龙观地铁对面的华联商场

但是在这几个充满了行色匆匆上班族的商场逛完之后,经常会有两个感受:一是自己没离开公司多远,二是逛来逛去好像还是没有出村儿……

除了这个原因,“村儿”里的生活也总让他们感到昏天黑地,村头的各种小饭店虽然应有尽有,但依然无法释放掉他们在工作中积攒的压力。

每天早上回龙观新村出来冲入后厂村的周星星就习惯以“村里人”自嘲,按他的话说自己从二线城市来到北京,本以为是一次升级,没想到一头扎进了农村的包围圈。所以为了提醒自己还是一个“城里人”,星星一有时间拼了命也要进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繁华”。

▲深夜的回龙观新村住宅区

说白了,住在“城里”也好,住在“村儿”里也罢,这些北漂的年轻人们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泄压力的方式,而社交似乎也是被他们拼命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拼命进一趟城苦点儿累点儿没关系,“仪式感”这种东西有了,才能多一点迎接周一工作日的元气。

作者|少伟

编辑|大锤

[1]申悦, 柴彦威. 基于GPS数据的城市居民通勤弹性研究——以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6):733-744.

[2]北京市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1):55-59.

[3]厉基巍. 北京城中村历史成因初探[J]. 北京规划建设, 2010(6):107-110.

[4]流动人口视角下的北京城中村整治意愿研究[D]. 兰州大学, 2017.

[5]李芬. 探讨改造北京城中村新模式——通过建设廉租房形式以改造北京城中村[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5):238-240.

[6]隋妍. 北京租房市场面面观[J]. 数据, 2010(5):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