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人物专访 | 叶盛:会做实验的人就会做

知道叶盛名字的人可能是源于他翻译的几本科普读物,比如《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和《大灭绝时代》等书。后者的原著《第六次大灭绝》于2015年获得了普利策奖,而叶盛的译本《大灭绝时代》刚刚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第11届文津图书奖”的科普类推荐图书奖。

作为SELF讲坛的工作人员,我有幸多次对这位两次登上SELF讲坛的嘉宾做近距离的观察:看上去很憨厚,脸上时时挂着微笑,言语亲切,反应神速,思维缜密,这就是叶盛给我的印象。

自动化专业出身的结构生物学家

叶盛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专业方向是结构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

最开始叶盛并没有选择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我从小都是走奥赛这条路的,小学和初中搞奥数,高中搞奥物,还曾拿过北京市物理竞赛的第二名。保送清华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受当时计算机大发展的潮流影响,我在物理和计算机之间最终还是选了属于后者的自动化专业。然而,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自动化专业重软件轻硬件、重编程轻动手,与我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推研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个自己在中学时期除物理之外第二喜欢的学科——生物学。”

叶盛介绍说,结构生物学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应用了很多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实验设备,比如高能X射线等,还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最终来解决生命科学问题。他的导师饶子和院士当时刚回清华不久,希望从IT类院系招一个有计算背景的学生,帮他建设实验室的计算服务器和图形工作站系统。于是借这个契机,叶盛如愿进入了生命科学领域,但与结构生物学结缘则纯粹是误打误撞。

不过,这个选择并没有让叶盛后悔,他反而觉得很幸运,因为这一领域真的令他很着迷。笔者联系叶盛进行采访的时候,恰逢他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会。然而课题组突发的重要进展让他放不下心,于是他利用每天会前会后的有限时间,又申请了同步辐射光源的临时实验机时,抓紧时间进行蛋白质晶体的衍射数据收集工作,然后连夜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结构的解析。

“入行十多年了,现在做起这些工作来,我仍然会感到很兴奋,有种放不下手的感觉。每当看着蛋白质的电子密度图,直观地‘看到’原子是如何组装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大分子时,我都会有一种无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彻底终结了某一个问题,而是在回答的同时又引出了更多的问题,从而让我们的好奇心永远得不到最终的满足。所以说,我是幸运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是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叶盛希望将来能有机会自己写一本讲结构生物学的科普书,让大家能够分享他在这些研究工作中所体会到的快乐。

跨界科幻作家

除了结构生物学科研人员,叶盛还有另一个身份——科幻作者。他的中篇小说《二时代》荣获了2014年“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中篇科幻小说银奖,小说中多变的语言,让人身临其境,而他扎实的语言功底则来自于从小的积累。

叶盛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但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坚持给他常年订阅了几本杂志,包括《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画报》和《我们爱科学》,另外还有一本一直陪伴他到大学的期刊——《科幻世界》。实际上,这几本杂志基本勾勒出了叶盛此后的人生方向。

一件事情看多了,不免总有自己想要动手试试的冲动。科幻之于叶盛,亦是如此。尤其是做了科研工作之后,日常接触的都是科学的前沿领域,新奇想法就更多,更有创作的冲动。

但是从冲动到真正可以发表的小说,叶盛还经历了一次专门的写作培训。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偶然看到了新生代科幻作家夏笳开办的科幻写作班,就报名参加了。“如果不是这样,我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恐怕永远也写不出来。”

叶盛称自己是写作的门外汉。单就科幻作品而言,他更钟情于具有人文关怀的软科幻作品,“如果说科幻是用科学之砖搭就的童话之城,那么我认为,这座城堡美丽与否并不取决于某一两块砖的漂亮程度,而是取决于城堡整体的设计水平。我觉得当下中国的科幻写作,科学内核上已经可以与国外看奇,甚至是有所超越,但在整体的故事性、人物塑造,以及人文情怀上还有相当的距离。”

知乎上的科普达人

叶盛的第三重身份是知乎的科普达人。目前他在知乎上的回答,获得了12123个赞同,其中有11个回答收录在知乎周刊、知乎圆桌和编辑推荐回答中。但他选择科普并不是始于知乎,而是源于科学松鼠会。叶盛说自己很喜欢那种与别人分享正确知识的幸福感,而能够有能力做这种分享,他认为也是自己的一种幸运。

知乎的专注与用户相对比较严肃的氛围让叶盛觉得,这个平台可以进行一些关注于问题本身的讨论,让他更有投入的热情。

不过,在知乎上也发生过令人意想不到的经历:“有一位同学通过知乎联系到我,想来我们组读研,可是最终没能考过我们研究所的录取分数线。”对于这样的结果,叶盛感到很遗憾,但也无能为力。然而这位同学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于科研工作的热忱最终打动了叶盛。于是他帮助这位同学推荐到了其他科研单位,并最终依靠同学自身的努力,通过了面试,成功获得读研资格。

“能通过知乎结识这位同学,并最终圆她一个读研的梦想,大概也算是绝无仅有的经历吧。”然而令叶盛更在意的是这位同学今后的发展:“她后来专程打来电话感谢我。我告诉她:‘只要你最终能真正如你所说,走上科研的道路,而不是仅仅通过读研换一个更高的文凭,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那就算是对我最好的感谢了。’毕竟,科研很苦很寂寞,发自内心的热情可能比聪慧更重要。”

生活中的“大白”

叶盛看上去很憨厚,这大概和他接近“大白”的体型有关,脸上挂着微笑让人觉得很亲切。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像所有极客(geek)一样有着腼腆内向的一面。所以他的爱好也大都比较“宅”,比如篆刻、木工制作、模型制作,这可能是因为从父亲那里“偷师”学来的半吊子木匠手艺。

除此之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烹饪,果然是吃货的必备技能。叶盛半开玩笑地说:“我博士生导师饶子和院士的夫人余冰宾老师曾经说过‘会做实验的人就会做饭’。的确,两者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实验要精确,要凭数据说话;中餐的烹饪则要凭感觉。”虽然喜欢美食,但叶盛是一个爱运动的“大白”,喜欢网球、滑雪、游泳、长跑,而最擅长的还是排球。他曾经先后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生物系的系排球队成员,现在是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排协负责人。

如果空闲时间多一些,叶盛最想做的事情是背着相机去旅行,特别是到风景奇美壮阔的地方旅行。“我去过八九个国家,国内也跑过一半多的省份。相对于异域风情的文化与美食,我更钟情的是各种奇绝的自然风光。”

虽然喜欢摄影,但叶盛总觉得任何照片都比不过身临其境的震撼感觉。他解释说:“人类天生是一种自带‘自大’属性的生物。当然,这在进化之中是有利可图的,它帮助我们战胜了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把我们自己一步一步送向自我毁灭的归宿。只有面对伟大的自然时,我们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无能为力,感到谦卑——这或许正是时下的国人所需要的一样东西。”

两次SELF之旅

此次是叶盛第二次参加SELF演讲活动了,演讲的主题正是他的译作中所介绍的——由人类一手引发的物种大灭绝灾难。对于自己上一次在SELF介绍结构生物学与药物研发工作时的表现,叶盛觉得并不十分满意,“在参加SELF演讲之前,我也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过大会报告,但SELF却让我特别紧张。一是因为自己很少有机会演讲纯学术之外的东西,二是因为这种演讲不像学术演讲那么客观冷静,需要多一点故事性、激情,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这些方面我都没什么经验。”

第一次的演讲同时也充满了压力,与同场的张双南、黎耕、徐星等几位老师相比,叶盛觉得自己还有不小的差距。“能有机会再参加一次SELF,我感到很开心,非常想借这个平台锻炼自己面对公众做科普演讲的能力。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提高的能力。最理解科学的,肯定还是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我们不应该只知道埋头做事,还应该站出来勇敢地表达自己,替科学发声。而这种能力的确是需要锻炼的。”

“枝繁叶盛自有时,科普常相随;山高水长终不变,科研乃初心。” 或许真的是人如其名:繁茂的枝叶要有充足的养分和深厚的根基作为支撑,科普则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自我见解才能展开一段精彩纷呈的奇幻之旅。如果说叶盛的“枝条”是他在科普和科幻中取得的点滴成绩,那么滋养这株大树的“根基”就是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既腼腆又热血的沉稳“极客”,跨越多界的科研人员,这就是第二次参加SELF的嘉宾叶盛。他的人生兼具了广度与深度,既有海纳百川的渴望,又有不断求索的执着。就像他希望探访世界各地的美景一样,当一个人接触的知识越多,越会知觉自己的浅薄,保持卑微的心态承载了他对科研与科普的理想,热情如风帆,叶盛的旅程只会走的更加深远、开阔。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记者:李珂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https://self.org.cn/)。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中国科普博览上推出,敬请关注。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