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女科学家孙晨华:卫星通信实现“中国创造”的巾帼英雄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品,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统筹策划出版了《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系列丛书,以“图书+音频+视频(来源:人民网)”的方式呈现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

在中国电科54所,

有这么一个几十年薪火相传的卫星通信团队,

知道差距从不气馁,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一代又一代人在科研领域不懈努力。

在这个团队里,

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承载着前辈嘱托,担当起时代责任,

为了缩短与世界的差距,

实现地面系统由依赖引进

走向中国创造的重大转型,

她一直奋斗在路上。

她就是

中国电科集团卫星通信领域首席专家,

54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

孙晨华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卫星通信领域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她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国防重点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含国家级3项),7项排名第一;2011年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


孙晨华老师访谈(视频来源:人民网)

从工作第一天起,卫星通信便成为孙晨华生命的一部分。30多年来,她亲历了我国卫星通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其中,为实现我国卫星通信由依赖引进到独立研发的重大转型、促进卫星通信军民融合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勤奋不辍,孜孜以求

孙晨华出身于中学教师家庭,母亲教数学、父亲教语文,家教十分严格。一方面,从小母亲注重培养她不慕虚荣、勤劳刻苦、男女平等的思想。孙晨华说:“正是得益于母亲十分严格的磨炼,我才能30多年坚持下来,并在男同志占大多数的行业里,顶起一片天。”另一方面,父母从小就注重她志向的培养。可以说,父母在孙晨华职业选择上起了重要引导作用。

当时改革开放没多久,国家特别需要科技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孙晨华作为一名女生选择了理科,后来进入西安交通大学选了无线电专业。就这样,中国无线电行业多了一个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女性追梦人。

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时的孙晨华(后排左2)

奋斗就是生活

1986年,孙晨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54所。因为无线电这个东西特别抽象,她以前只是学课本,对实际的东西没太多接触。当时微型计算机刚刚开始发展和应用,师傅安排她研制一个单板计算机,并实现对卫星通信设备的监控,于她而言可以说非常难。但是她一想:“我刚来第一年,不能掉队,不能认输,一定要在实习期满总结的时候,把交代我的事做完并做好。”因此,孙晨华刚到54所就开始加班,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一直加班加了三十多年。她就是凭着一股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儿的信念,一个超越领导和用户期望的原则,一直奋斗着。

孙晨华(右2)与团队同事

孙晨华曾承担我国第一个舰岸CDMA卫星通信系统和第一个战术移动舰岸卫星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任务。CDMA卫星通信系统研发可谓“抗战八年”,1994年的一天,为了解决联试中的问题,她怀着八个多月的身孕,整整站了一个通宵;在孩子未满一岁时,为了项目顺利移交,她连续出差40多天;1995年启动战术移动舰岸卫星通信系统项目研制,因没有参考资料,自主研制难度更大,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生完孩子三个月就上班;在总工程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和课题组同志经历了近10年努力,熬了无数夜晚,突破了众多关键技术,2000年左右,依托我国首个卫星顺利完成了开通试验,研发的产品陆续装备舰队,在各类远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勇者面前

困难低了头

我们常用“通天彻地”“一网通天下”“缩短世界的距离”……来形容卫星通信的神通广大。在这个技术制高点上,欧美国家比我国起步早了几十年。怎样才能缩小“起跑线”上的差距?怎样才能让中国卫星从弱到强?孙晨华在技术攻关的路上一往无前,不敢有一丝懈怠。

孙晨华和团队正在进行项目讨论

我国卫星通信领域最开始是什么状况?

孙晨华:“我们以做地面系统为主,过去卫星多数是透明转发器,只起信号转发作用,与多址等体制无关,因此通常情况下,使用卫星的地面系统就被称为卫星通信系统(当然,通信卫星系统与卫星通信系统相比,有它独特的复杂性);我刚来54所时,我们研制的系统规模特小,体应用量特少,掌握的系统体制特少,而国外产品却已全球广泛销售了。经过这30多年,几代人刻苦钻研,我们走过了国外40到50年的历程,现在我们都有了。就拿咱们老百姓都能用得着的天通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汶川地震时我们还用国外的,现在我们自主可控的系统有了,卫星、地面站,车、船、机等各类终端芯片都自主可控了,远海、高原、沙漠、山川,一般手机没信号的地方,用天通卫星手机就行了。此外,海事、航空、物联网等很多领域,都可以用上。”

我国目前在移动卫星通信领域,跟国外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孙晨华:“我们这几十年与国外差距缩小得太多了,但是还需继续努力。第一,在达到运营级、高质量精品方面,还要耐下心来,沉下心来继续努力。要大胆用、大量用,同时要主动收集客户反馈意见,进行不断改进,要在产品使用改进方面下大功夫。技术指标先进,不代表是精品,把样品做成产品,把产品做成精品是更难、更大的创新,希望全社会树立这种意识。一定要肯定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成绩,在此基础上,加强应用和改进,这样抓几年,我们出精品的春天就到了,继续始终不渝地抓下去,我们一定能走向世界;第二,通信和信息系统越来越融合,通信跟各行业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的基础是通信网络,现在成了一个信息系统。卫星通信也是一个通信网络或者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另外我们还需不断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正在与同事一起工作的孙晨华

2000年的一天,时任卫通专业部副主任的刘学林拿着一堆材料,突然找到孙晨华说:“给你这些材料看看,给专业部提个发展建议。”她仔细阅读了全部VSAT的介绍资料。其中MF-TDMA系统令她眼前一亮:这种体制适合宽带IP组网,占用资源少,容纳用户多,一定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从此,她与MF-TDMA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下决心策划并自主研发该体制的系统,为此,带领团队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跑北京100多趟,修改100多次报告,在各级领导和用户的支持帮助下,终于获得了项目立项;由于系统复杂、处理速度高,之前基础十分薄弱,她就带领课题组,从软硬件平台做起,进行了近10年的攻关,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研制13型高新技术产品,打破国外30多年垄断,实现了中国创造,填补了国内空白。10年牵头领跑,习以为常的艰辛,强大的压力,但终究是:勇者面前,困难低了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谈到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孙晨华说:“创新没有捷径可走,那就自己蹚条路出来。困难肯定是有,具体来说,前面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自己当时也不敢接,有很多人是不敢接的,因为没有参考,国内也没人做过,要是做不出来就砸了。我也是找过领导说能不能不让我负责,后来领导说你不负责谁负责?所以想来想去,自己尽全力。第一,组织团队,你肯定要组织一个特别适合干这个的团队。第二,学习,钻研,像我们干工程的,前期要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论证,所有的可行性都要论证过。论证过说可以,国家会给你批这个项目。多数经过充分的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论证的项目,是能够研发出来的。”

工作中,孙晨华严于律己,极其严谨、认真、细致。不了解她的人,偶尔与她接触的人,可能会觉得她很苛刻,会觉得她不好亲近。但是与她长期共事的人会发现,精益求精是她的品格。

孙晨华正在给团队年轻人答疑解惑

“古有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孙晨华牢记古圣先贤名言并践行着。她说:“进我团队的成员,第一要抓的是作风,能加班,能吃苦,不能讲条件,要是做不到这些,难出成绩。科研工作很枯燥,也需要一辈子付出,光靠聪明是不行的。幸运的是,我也遇见了非常出色的团队成员,能坚持,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能坐得了冷板凳,最终他们也都成了栋梁之材。”

孙晨华觉得培养人得落到实处,需细水长流、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不是灌输知识,是培养习惯和思想。正是在她的严格要求和身体力行影响下,她的团队人才辈出。团队中走出的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有全国优秀博士后,有全国岗位能手,有河北省军民融合十大人物、巾帼建功突出贡献团队,有国家重大项目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有一批批的中层领导和领域专家,技术骨干。

孙晨华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一息尚存须努力

留作青年好范畴

在孙晨华看来,科学家精神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的精神;其次,还要有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跟上社会发展,提高修养,扩展知识面。“学习不只是看书、开会,跟人沟通等也特别重要。需要有把别人的想法理解后,丰富自己想法的素质。”

孙晨华还继续奋斗在卫星通信领域第一线。走进国内卫星通信相关企业和用户,提起她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赞叹:“她的敬业、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以及专业水平一般人是很难企及的”。单位同事们这样评价她:“她的拼劲儿,你难以想象”;“一般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可她的境界不一样,她是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甚至当成兴趣,她的用心、责任心、几乎很难见到能与她相提并论的”;“精益求精是她的品格”;“她代表了卫星通信发展的一个时代”。

孙晨华说:“是父母从小用当科学家的梦想激励了我,十分严格的家教磨炼了我,国家发展大背景和好的领导和团队成就了我,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种下科学家的梦想,磨炼坚韧的毅力和增强自我约束力,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舞台上,融入我们各行各业的创新团队,实现梦想,享受幸福,绽放光华!”

本文节选自图书:《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第二卷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