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女科学家 | 韩喜球:探寻海底宝藏的“科研玫瑰”

本文节选自图书:《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第二卷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品,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和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统筹策划出版了《大美·中国女科学家》系列丛书,以“图书+音频+视频(来源:人民网)”的方式呈现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

在中国的大洋科考活动中,

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

她带领团队执行了多个中国大洋科考航次,

在国际海底区域,

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

圈定了50多处海底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远景区,

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

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她不仅是

“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

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

第一位女首席专家。

在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20多年里,

她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女性的坚韧,

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

她,就是“科研玫瑰”韩喜球。

韩喜球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从事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研究20余年,多次带队奔赴深海大洋科考,是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市,

1986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

1990年作为校优秀毕业生,

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

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从事深海沉积与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

从此与深海结缘。

参加工作后,韩喜球埋头学术,

潜心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

1998年,她考上了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001年毕业,博士论文

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1年,德国基尔海洋科学研究所所长

休斯教授到海洋二所访问,

韩喜球关于多金属结核的研究

给休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年底,

她接到休斯的邀请奔赴德国作特邀学术报告,

这次访问直接促成了她于2002年到2005年

在德国基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

这期间,她开始

海底冷泉系统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研究。

从2002年起,

韩喜球就成为大洋的常客。

2005年,她以首席科学家助理的身份,

登上“大洋一号”科考船,

成了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环球科考的主力,

先后沿着东太平洋海隆和西南印度洋脊

调查海底热液活动并寻找海底黑烟囱。

2007年,中国大洋19航次第二航段

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龙旂热液区,

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并填补了国际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

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空白。

韩喜球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

领航第三航段战狂风、斗恶浪,横渡印度洋,

沿洋中脊发现了4个新的热液异常区。

2010年,她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七航段,

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了一个

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区,

她把此处命名为“玉皇山”,

从此这座以杭州名山命名的海底硫化物矿床

载入了国际洋中脊调查发现的史册。

2008年韩喜球代表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宣读“女性投身科研”十项倡议

最近几年,

她带领的团队接连在西北印度洋先后

发现了“大糦”“卧蚕”“天休”等热液区,

结束了

国际上数十年在该海域探矿无果的局面。

2017年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她团队新发现的

印度洋活动热液区开展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

作为首席科学家,

韩喜球执行了该航次的首次科学下潜,

下潜的水深为3120米。

韩喜球先后

5次参加国外科研机构组织的科考航次,

9次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大洋航次,

航迹已遍及全球三大洋、墨西哥湾、

中美洲大陆边缘和我国南海。

频繁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使她

具备较开阔的国际视野、
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她把握住了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资源、

热液硫化物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这些国际海洋科研的前沿热点,

成为国内外少数的同时涉足研究

这4种海底资源并取得突出成果的专家。

2008年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为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韩喜球颁奖

韩喜球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等光荣称号……

提起这些,韩喜球说:

“我并没有期待过这些荣誉,

我只是一直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2010年韩喜球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她在工作上给自己定位,

“首先我是科学家,其次才是女性。”

在她眼里,

只要工作需要,随时准备起航。

而在同事、朋友的眼里,

韩喜球比汉子还“汉子”。

作为首席科学家,没人与其轮班,

只要船上的马达不停转,

韩喜球的工作就不分昼夜。

在韩喜球看来,

做科研就要不畏艰难、善于坚持。

2013年4月,南海,潜龙三号总设计师刘健与韩喜球正在讨论

除了出海科考之外,韩喜球

也是浙江大学等多个高校的博士生导师。

每次执行航次任务时,她都争取带上学生,

在船上,韩喜球喜欢组织“大讲堂”。

韩喜球笑着说:

“带学生出海,让学生在实践中

学习、锻炼和提高,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方式。”

2017年中国大洋38航次,韩喜球与项目组年轻人在向阳红9船上

在学生的眼中,韩喜球是一位“家长”。

繁忙的工作之余,

只要一看到对年轻人做科研有用的信息,

她都会第一时间转到团队微信群里。

“大洋科考事业需要传承,

要让年轻人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我愿意在背后托举他们。”

同时,她也告诫所有的年轻人,要有梦想。

“有了梦想才会有奔头,才会朝着它前进。”

除了是一位女科学家,一位好老师,

韩喜球还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

谈及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

她坦率地说,是坚实的家庭支撑她,

让她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这位亲切、开朗、知性的女科学家,

将继续带领着她的大洋科考团队,

开启深海探矿之旅,

在广阔的大洋中拥抱深海科考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