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Calm and Love British Food

Keep Calmand Love British Food

英国留学圈内笑传这样一句话:来英国留学的女孩,80%都会胖十斤,而剩下那20%,胖了十斤以上。

从小被中华美食把嘴养刁的中国人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毕竟传说中的“仰望星空派”让人无法直视。可现实是,在我留学的两年时间里,周围的伙伴们一个个和吹气球一样,圆了起来。

吃,对于英国人而言,一向不是件顶重要的事,但从不会忽略。摘掉黑暗料理的标签,这次聊聊英国食物。

如果有人再黑英国的食物,那他肯定没去过玛莎。

最初是1884年的一家“一元便利”店的英国老牌玛莎百货(Marks& Spencer,简称M&S),如今以醒目的绿白相间招牌出现在英国各个城市中心。从生鲜超市、服饰内衣、化妆护肤品,乃至礼品家居,玛莎都应有尽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食物。对于食在英国的人而言,玛莎的货架是一道曙光。

与其他百货相比,玛莎的食物更优质、新鲜。虽然价格略高,但在2006年的圣诞节,玛莎一句霸气的广告语直接宣告了它“食品界的奢侈品”的地位:It'snot just food,it's M&S food(它不单是食物,它是玛莎的食物)。

此后,玛莎出品了《Adventuresin Wonderfood》(美食的狂想)等一系列有关食物的创意广告,被视作广告界的神话。玛莎用特写、慢镜头等方式将食材展现到了极致,天雷地火地勾动着观众的味蕾。即使刚吃完三个汉堡,看完玛莎的广告后,会再次饥肠辘辘。

在被一群黑暗料理包围的大不列颠,玛莎的广告成了英国料理的金牌购物指南,其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新鲜食材,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秩序,是千万英国家庭一日三餐的绝对支配者。

2008年,玛莎百货入驻上海,落户中国。可惜玛莎在中国的8年时间里,它放弃了食物,错误地将严肃单调的服饰作为开辟中国市场的突破口,而始终没有找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商业节奏。最终这家百年英国百货,因其自身的“清高”和缺乏本土化的变通,丧失了在“吃货国度”中国的生存机会。

当玛莎全面退出中国时,社交网络上一片哀叹—因为再也见不到玛莎的红茶、薯片和红酒了。但一如玛莎食物广告里所展现的,我们仍记得玛莎的存在,就是简单粗暴地宣告:英国有的是食物!食物!食物!

土豆初次抵达英国是1586年,沃尔特·雷利将土豆带入英格兰。不过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土豆看起来丑,一定有毒,甚至被认为是催情的食物,英国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更是将土豆形容为“地下茎”,是邪恶之物。

直到18世纪,英国人本杰明·汤普森为了节省政府拨给救济院的钱,决定用廉价的土豆让人们充饥。又为了不被世人发觉,汤普森将土豆捣碎到面目全非,再发放给救济院的人食用。此后,英国人才渐渐看懂了这个“很丑但很温柔”的食物。

今天的英国人,三餐都不离土豆,餐桌上常见的料理有土豆泥、薯格、土豆薄饼、芝士土豆浓汤等。在英国,从土豆里窥视一种坚韧又感人的东西,是时间累积的味道。

但不会腻吗?想象一下,在泰晤士河畔,一位古典傲慢如卷福般的英国绅士,身披羊绒披肩,脚踩牛津鞋,走进河畔边的一间咖啡店,或许他还是位剑桥高材生,用一口流利低沉的伦敦腔对着款款向他走来的女侍说:“请给我来一盘焗土豆。”别笑,英伦美男子就爱吃土豆。

土豆作为主食,最常见的烹饪方式就是薯条。而薯条搭配炸鱼风靡了上百年。

在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浪潮,火车运输让新鲜的鳕鱼可以被运到人口更稠密的英格兰中南部地区。这时人们发现,如果将土豆条炸一炸,配上炸鱼,味道又好而自己又更能吃饱。如今,我们还可以从狄更斯的《双城记》里读到一些蛛丝马迹:“将土豆条充分油炸,炸透。”

现在,在英国街头,无论何时走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人们手捧着报纸,里面包着浇了番茄酱或咖喱汁的薯条,以及一大块炸鱼。民调显示,90%的英国人每星期至少吃一次炸鱼薯条。这可是大不列颠的骄傲,2015年,中英领导人酒吧小酌,炸鱼薯条也顺带再度翻红,成为开启中英关系新局面的标志。

对于我而言,撸完一夜的论文,凌晨1点也就只有鱼薯店还会热情地回应。偶尔再点一份ChickenDoner Kebab with Chips(炸鸡串薯条),鸡肉炸得鲜脆酥嫩,粗薯配合青豆泥和美乃滋,我在英国也可以唱:在广场吃炸薯条,此时此刻的美食让我不再疲惫。

仰望星空派是康沃尔郡一个古老的菜谱,甚至不被一般英国家庭所知晓。经过一个美食博主的创新和恶搞,竟然成了风靡网络的英国黑暗料理代表作。后来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黑暗料理,都惯性地扣上了英国出品的帽子。

但是,忘掉仰望星空派吧,烤派界的C位应该是康沃尔派(CornwallPasty)。

正宗的康沃尔派,是将圆酥皮对折后、顶部和底部捏在一起呈D字形状的大饺子,里面的馅料有不同的口味,最经典是奶酪洋葱味。等待面皮烤至金黄,康沃尔派就可以出炉了,一口脆皮,两口满料,入口即融,十分美味。据统计,英国人每年要食用掉上亿个“康沃尔派”。

同样用地名取名的还有约克郡布丁(Yorkshirepudding),一道不得不提的英国经典菜。它虽然叫布丁,但并不是像常吃的焦糖布丁那样是一道甜点,它更多是像一种软面包。

吃约克郡布丁,普遍会搭配着烤牛肉蘸酱吃。约克郡布丁做成咖啡杯的形状,中间凹陷及绵软,像只约克夏小犬一样又轻佻、又绵软,外围则香脆,和烤牛肉一起淋上醇香的酱肉汁,嗞嗞作响。

峰区国家公园(PeakDistrict National Park),英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有一个小镇叫Hope。在Hope火车站的候车室(现被改造成了一个餐厅)就供应着非常地道的约克郡布丁。从峰区徒步下山的游客,等车之余,就常点一份烤牛肉配约克郡布丁,及时地补充体力,又不至于让人感觉过于饱腹。

认为约克郡布丁“名不副实”?威尔士兔子又会刷新认知。

乍一听名字,还以为是一道兔肉的料理。但就像广东潮式老婆饼里没老婆、川菜鱼香肉丝没有鱼一样,威尔士兔子其实是一种点心。

威尔士兔子制作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吐司上放一片芝士,再涂抹上一层酱汁,烘烤而成,而精华全在这一抹酱料上。将奶酪、咸辣酱汁混合搅拌加热后,涂在吐司上,当各种酱料因烘焙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后,会迸发出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气,挑逗味蕾。

在大不列颠岛住久了,会时不时向往西对岸的爱尔兰岛。虽然就只隔一条窄窄的爱尔兰海峡,但是两岛的风光和食物的味道可大有不同。

凡是去北爱尔兰旅游的人,都会走一下巨人之路,也叫巨人堤。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市往北约80公里的海岸线处,是由数万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的一条绵延约8公里的堤道,从远处看仿佛一片石柱森林,十分壮观。相传,在远古的巨人国度,爱尔兰的巨人要和苏格兰的巨人决斗,于是修建了这么一条巨人之路,后来堤道被毁,只剩下现在的一段残留。

在去往巨人堤的路上,会路过一个叫Coleraine的小镇。镇上的酒吧里供应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啤酒,北爱尔兰炖羊肉是首选。这种炖羊肉很鲜嫩,搭配胡萝卜、薏仁、蔬菜与洋芋等,尝起来非常清香,没有羊骚味。有点类似东北乱炖,虽然炖出来粘稠的一锅,但是味道绝不会因外形而大打折扣。

北爱口音有种独特的drunk语调,如同遍地开花的传统小型酿酒厂一样让人迷醉。吃一锅炖羊肉,再配上一杯爱尔兰特产啤酒,微醺的状态刚刚好。

英国料理的起名非常随意,什么地方发明的食物,就冠以这个地方的名字,但也可以说,英国的地名也靠着食物声名大噪。

近十年,英国人热爱食物的风潮越吹越猛烈。书店里琳琅满目的美食书刊、电视上形形色色的美食节目都有很多人买单。尽管来自全球的美食冲击力极强,但“英国美食复兴”用力正劲。褪去黑暗料理,拭目以待一个更好的英国食物定义。

作者:姜雨薇
       来源:《看世界》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