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21世纪的迪士尼公主

花木兰:21世纪的迪士尼公主

1998年,迪士尼电影公司耗时4年拍摄,斥资7000万美元,制作了第八部迪士尼公主电影《花木兰》。影片斩获了第26届安妮奖的杰出成就奖,并为迪士尼带去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20年后的今天,迪士尼决定于8月开拍真人版,由中国女演员刘亦菲饰演花木兰一角。

继《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大放异彩后,迪士尼为何选择了花木兰?也许与许多公主一样,花木兰也是幻想的产物,也许是为了笼络中国观众而实现高票房,但不可忽视的是,花木兰本身与现实中女性权利的斗争,密不可分。

在女性运动的浪潮、反叛传统的渴求与创作者的超前思想的影响下,迪士尼新千年再谈女权主义,花木兰迎来了她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花木兰更加独立自主,反映了值得追寻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20世纪30年代,在一战和二战的间隙期,沃尔特·迪士尼抵押了住房,通过各种渠道筹得了149万美金,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也是第一部迪士尼公主电影。这个长相甜美、人畜无害的甜心公主,一诞生便风靡全球。

迪士尼乘胜追击,又在1950年和1959年分别推出《仙履奇缘(灰姑娘)》和《睡美人》两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女主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傻白甜”。从白雪公主,到灰姑娘、睡美人,虽然都是主角,但角色都略显单薄。她们往往拥有完美的外貌和性格,但都羸弱,无法对任何来自外界的伤害和压迫进行反抗,只能等着王子前来营救。

电影评论家RogerEbert出来解围说,《白雪公主》这部电影其实不是为了塑造白雪公主这个角色,更多的是为了描绘白雪公主的童话世界。

艺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投射,傻白甜的设定现在看来招人诟病,但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20世纪初期,父亲是社会结构中的家长,女性的定义依靠丈夫的身份,女性的自信和尊严来自母亲身份的获得。在父权控制一切的社会里,女性行为甚至命运都已经被注定,一度作为唯一声音出现的男权话语,在其文学作品中创造出符合他们意愿的女性形象。

而那些与他们意愿相左的,或者说有女权倾向的,便被塑造成恶魔一般的、根据自我内心来行动的疯狂女人。像是《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大人,《灰姑娘》里的后母,或是《睡美人》里的教母,全部都是受人责骂的反派人物。

而迪士尼公主自己也许还不知道,她们的日常,已成为一段交织了女权运动史的有趣故事。

20世纪末期,女权主义蓬勃发展。不甘被遮蔽、歪曲、误解和丑化的女性们,开始了她们的反抗,争取获得和男性对等的家庭、社会地位。

女性不再满足于通过成为“贤妻良母”来获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她们渴望和男性一样,拥有追求学识、爱情、梦想的权利。迪士尼也不得不做出改变。

经历了将近30年没有推出公主电影的迪士尼,连续推出多部系列作品。这些影片已经将公主的设定从原来的傻白甜脱离出来,虽然公主们还是拥有动人的美貌,但更重要的是,她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性格,会为了自己的生活命运作出选择和抗争。

小美人鱼爱丽儿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女孩,勇敢地和乌苏拉签下契约,只为了走进人类世界去追寻今生挚爱;贝尔公主爱好读书,与世俗格格不入,在一开始与野兽的对峙中,也无不显露出自己的勇敢和坚强,为了父亲毅然决然牺牲自己,又为了心中所爱的野兽冒着生命危险,与村民们为敌。

即便如此,爱情还是贯穿这些影片的主旨。无论是爱丽儿,还是贝尔,又或者是《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她们和男主的爱情故事仍然是影片的主要部分,并且都以“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作为结尾。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花木兰》孕育而生。

首先要说的是主角花木兰的设定,她是迪士尼公主中唯一的平民出身,个性倔强且叛逆,记不住三从四德却喜欢闹市下棋,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迪士尼影片中的花木兰更具鲜明的性格特征,更加敢于追求并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影片的开始,花木兰就表现出不想局限于人们对于女性的死板要求。她不想通过端庄的仪态和纤纤的细腰来为家族添光,她更想的是,她应该在家族有困难的时候,勇敢站出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维护家族的荣誉,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

花木兰渴望的是,她心中真正的自我被认可,而不是她戴上面具假装的自己。

之后的故事情节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花木兰剪去长发,女扮男装,以小兵花平的身份替父从军,在多次战斗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打败单于的军队,又在最后身份暴露无人信任她的情况下,解救了危难之中的皇帝;皇帝想要给花木兰官位,但是她以要照顾父亲为由谢绝,并带着爱人李翔荣归故里。

李翔和花木兰的感情戏份,相对于之前的公主电影少了很多,且李翔更多的像是一个配角,甚至还出现了因为花木兰身份暴露而选择不再相信她—这种以前王子不会犯的低级错误,因而存在感大打折扣。

本片花大量笔墨描写的,是花木兰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追寻自我的过程,爱情美满,固然也是好,但显然已经不是全部,哪怕最后花木兰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看起来也是个美满的结局。

迪士尼的公主电影系列,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女权主义的觉醒和发展的过程。虽然也存在些许不足和局限性,但《花木兰》在当时不愧为迪士尼最具女权主义色彩的公主电影。而《花木兰》之后的迪士尼公主,对于女权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女性能否完全脱离婚姻或者恋爱的桎梏?

本着这种思考,男性角色被设计得越来越边缘化和脱离主流。被称为迪士尼在3D动画浪潮中“复苏之作”的《长发公主》中,长发公主乐佩的爱人尤金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小偷。而在席卷全球的《冰雪奇缘》中,王子的角色终于成为了反派。反派汉斯所代表的部分男性,终于站在了女性觉醒的对立面,主角则变成了一对姐妹,故事也集中在讲两姐妹特别是姐姐艾莎的成长。

现如今,女权运动在全球轰轰烈烈进行,人们仿佛从未这么积极参与到对于女性独立、女性权利的讨论中去。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解决办法就是社会变革。因此,便有许多关爱和保障女性权利的政策、措施出现,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女性本身的时候,便不免思考,她们是否真正得到了应得的利益,我们是否真的使她们越来越好。正如其他女权主义派别指出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向社会寻求保障的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是弱者,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策。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自身的努力也往往就越少。人不能单纯依靠社会保障生活,而不去努力贡献自己的价值,否则只会成为社会的蛀虫。

在我们忽视的地方—这些看上去给孩童看的迪士尼公主电影中,艺术家们对于这个话题的思考,似乎要比普罗大众提早了很多。他们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童,这些平权、自由、独立的种子,可能早早地就在他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作者:陈瑜亮
      来源:《看世界》201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