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为何偏爱日本料理 ?

以色列为何偏爱日本料理?

从以色列的日本餐馆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自二战以来的特殊关系,料理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或许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最近与一位刚刚从特拉维夫大学访学归来的中国友人交流。言谈间,朋友提到这半年在以色列什么都好,就是饮食缺欠,“吃来吃去就是日本料理,中国餐馆在那边少得可怜”。因为是头一回听到中国餐馆居然不如日本餐馆多的情况,不觉让人有点惊讶。一直以来,中国食物的特点似乎就是价廉物美,性价比高,所以尽管日本料理精致美味,但似乎不足以在数量上取胜于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对以色列的日本料理进行一番初步探索。

不查不知道,小小的以色列居然开了超过500家日本料理店,而其中寿司店又独占鳌头。单在首都特拉维夫,就有130家大大小小的日本寿司店,难怪友人“吃来吃去都是日本料理”。2011年初,日本经历了极为严重的3·11地震。而除了关心日本人的安危外,以色列人似乎也很担忧日本餐馆的营业是否会收到影响。当时有报纸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日本地震让以色列人忧心寿司产量”,不知道这是不是促使以色列人第一个派出医疗救援队赶赴日本的原因,确可见这一日本美食在当地已是深入人心。

但日本料理在以色列的繁荣景象似乎并不是因为当地的日本人比较多。过去因为中国人去海外打拼,迅速建立起一座座“中国城”,炒面包子和红红火火的粤菜馆子成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最初的印象。而日本料理在以色列的发展似乎和日本人口的流动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根据日本外交部的数据,直到2015年,在以色列的日本人口不过1011名(1999年为708人)。无论如何,区区千名生于寿司国度的日本人也很难在人口800万的国家掀起对日本饮食的热爱浪潮吧。是否还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促使以色列人偏爱日本料理——特别是寿司呢?

第一个因素或许离不开寿司自身的特点。在健康饮食的热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绿色健康的饮食,寿司的烹饪方式和精致小巧的外观无疑都讨人喜爱。作为同日本纬度相似(东京:北纬35度;特拉维夫:北纬32度)、又同处海边的国家,日本饮食的口味或许更迎合以色列人的味蕾。这些开在犹太人社区的日本餐馆为了尊重当地人的食物禁忌,必须要满足“犹太教清真”的要求。这样一来,更成了健康饮食的杰出代表。除了地理环境带来的这种天然饮食文化上的联系,寿司餐馆惬意轻松的氛围似乎也是它赢得以色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把寿司比作鹰嘴豆泥(一种中东地区盛行的小吃),把以色列形容为“寿司的麦加”。或许美国人对日本料理的热衷似乎也影响了他们的这位中东伙伴。在特拉维夫开的日本餐馆很多都是生于曼哈顿的日裔,他们在美国就嗅到了这一商机。

尽管如此,寿司打开特拉维夫市场的大门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受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色列还没有几家日本餐馆。1993年,从加拿大归国的的泰萨里开了以色列的第一家日本餐馆,“餐馆一开就很火爆。人们都想来试试,但其实他们都不会吃,也不懂寿司是怎么回事。有很多名人来也是一样,拿着筷子张牙舞爪……有些人还会问我能不能上点面包什么的。还有人说寿司真是难吃,不过就是一坨死贵的米饭罢了。还听过很多可笑的说法,但说实在的,我第一次吃寿司的时候也觉得真是难吃啊。”

可是第一口这么难吃的寿司,却在后来让以色列人甘心交出了他们的胃,并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王国。自那以后,以色列的日本餐饮业迅速发展起来,对日本食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今,首都特拉维夫的居民人均消费寿司的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东京和纽约,十分之一的特拉维夫人每个月至少要去一次寿司店解馋。同时,日本酱油、米酒、豆面酱、日本豆腐等也跟寿司一起成了以色列人的心头好。其中,日本酱油更占据了以色列90%的酱料市场。

衣食住行是社会与文化的镜子,而社会文化的亲密有助于促进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以色列人钟情日本料理是新近的事情,那么两国历史上的关系也一直这么友好吗?或许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地图上相隔实在太过遥远,彼此的互动又不算太频繁,因此中国对两国关系的关注并不多。最近一次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或许还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以色列时,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招待他时餐桌上出现的一只鞋子,给人一种安倍被羞辱的印象。但细细考察则会发现,两国之间的分歧或许比我们想象中少,共同点则要比我们想像中多。

20世纪初,面对共同的敌人俄国,两国民间曾有过比较频繁的接触。美国金融巨贾雅各布·歇夫曾集资约2亿美元贷款给日本央行,资助日本对俄战争。当年的2亿相当于如今的43亿美元,歇夫诚然是富可敌国,对俄国也是恨之入骨。作为犹太人的他一方面痛恨尼古拉二世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同情初登国际舞台要接受大国挑战的日本,因此不惜承担巨大风险资助日本。战争的结果或许是对歇夫勇敢冒险的嘉奖,也为日本攀上同犹太人和华尔街资本的关系搭了一座桥梁。

明治天皇为歇夫颁发了旭日勋章,他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而日本政府也开始积极接洽同犹太人的来往。无独有偶,这个计划也被冠以了食物的名字——“河豚计划”。河豚虽有剧毒,但若正确烹饪便是人间美味。这就是当时日本对犹太人的认识:如果加以善用,便能助“大日本帝国”之梦一臂之力。1934年,日本钢铁业大企业家鲇川义介发表文章《一项邀请5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河豚计划”正式出台。

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战时的紧张关系致使这个计划没有正常运作起来,四年间,日本并没有如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犹太资金的支持,那些辗转来到日本神户和中国上海的犹太难民几乎身无分文,并不能为日本复兴经济做出贡献。但无论如何,仍然有大约2万4千名犹太人是因为这个计划有了活下来的机会,也成为如今犹太人感念日本当年出手相助的重要原因。

冷战时期,出于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日本同阿拉伯国家保持了更为亲密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1952年日本政府同以色列正式建交。不过直到1992年7月,日本驻以大使馆里连商务处都没有设立,这种尴尬的低调关系在海湾战争结束后才得到改善,以色列的日本餐饮业正是从那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经过一段困难时期的以色列经济突飞猛进,人均收入在当时高达1.6万美元。亟待打开以色列市场的日本人正颜厉色,要求阿拉伯国家停止对以抵制。1991年阿以和谈结束后,两国贸易代表开始频繁互访,双方的贸易额在此后增加数十倍,日本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以色列第二大贸易伙伴。富士重工、丰田、本田等公司也进军以色列市场。1992年,日本占领了以色列汽车市场高达70%的销售额。

科技、文化、教育也是两国合作的重要纽带。早在1987年,两国就青年人交流建立了特别交换项目。每年,日本政府都会邀请5-8名以色列青年人参加“中东青年邀请计划”,访问日本。1993年和1998年还分别见证了学术交换项目和研究交换项目的开展。而从1992年开始,日本也倾力打造在以色列举办的“日本文化节”,食物正是文化节的重头戏。不少以色列人就是被文化节上展示的日本料理所吸引,对“日本制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去年1月,一家由以色列人和日本人合开的豚骨拉面店“门田田”在当地做起了生意。要知道,占到以色列全部人口80%的犹太人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食用猪肉,另外20%则是完全禁食猪肉的穆斯林。虽然店主表示,目标群体是少部分世俗人口,但不得不说也是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大挑战。而出人意料的是,开业至今,好评不断。“猫途鹰”网站的该店主页上留下了来自以色列人、日本人和国际游客的赞许,让不少人都不禁跃跃欲试。

自第一家日本餐馆开业以来,以色列的日本餐饮业已发展了25年,不仅成功打造了一个精致、健康、美味的日本饮食文化形象,也成功成为了以色列人心中“亚洲料理”的代表,让去到那里的中国人不得不埋怨胃里空虚。虽然没有什么国际关系理论支持“一国要赢得民心必须先赢得民胃”的说法,但料理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或许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索。走对了路,“舌尖上的中国”一定也能讲好中国的故事。

作者:李阳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