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人、维京海盗与维京文化造就了瑞典的富足?

维京人、维京海盗与维京文化

瑞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福利完善的现代文明国家,与崇尚竞争、开拓创新、擅长制造的维京文化密不可分,也与维京人、维京海盗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渊源。

瑞典是北欧最大国家、高度发达的欧盟成员国,以其中立国的国际形象和福利国家的社会制度而著称。其实,瑞典的文明与历史绕不开著名的维京人、维京海盗和维京文化。这是深深融入瑞典现代文明的历史印迹和文化基因。

“旅行与掠夺”:维京人的日常

瑞典的人类足迹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此时的斯堪的纳维亚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食物采集。公元3至4世纪,这些部族向西欧和南欧输出了大量移民,被称为“人种作坊”。作为日耳曼人重要分支的哥特人,据称就来自现今瑞典的哥特兰岛。790年至1066年,瑞典进入维京时代。所谓维京(Viking),在古英语中是指在海湾中从事某种活动,“vikinger”是指从事这种活动的人。

对于维京人来说,“海上冒险”主要就是“旅行与掠夺”两项活动。当然除了从事海盗活动外,维京人同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一样,也是农民、渔夫和猎人。北欧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受大西洋暖洋影响,冬季温和多雨。北部为高原,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丘陵,可耕地相对较少,基本上只是自给自足。维京人为何要旅行与掠夺?有观点认为这是维京人的天性使然,更为公认的观点是他们在寻找可耕作的土地。

北欧有个不成文规定,家长去世后,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长兄,自己成家立业。加之北欧耕地本来不多,因此维京人只能以海为生、四海为家,要么不断旅行寻找更好家园,要么掠夺维生。由于长期海上旅行,船便成为维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京人的一切都与船有密切关系。船就是维京人移动的家,船帆可以作为帐篷。不能用船的地方,他们骑马、滑雪、溜冰,使用雪橇运载老弱病残和沉重装备行李。

长期旅行、以海为生、懂得与自然相处,这些维京人的生活元素和传统无疑对现代瑞典有深刻影响。在当代,瑞典人特别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和各种生物,也喜欢旅游,是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国家之一。瑞典人更喜爱体育运动,夸张的说法是他们一来到人间,就得参加运动。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足球、冰壶、冰球和马术。瑞典曾主办过1912年夏季奥运会和1958年世界杯足球赛,并在该次世界杯上获得亚军。瑞典人相信,玩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户外玩耍,每年都有针对中小学生的运动假。

“海上冒险”:维京海盗的生活

维京海盗又称“北欧海盗”,8世纪至11世纪的海盗全盛时期被称为“维京时代”。“vikingar”在冰岛土语中意指“海上冒险”,反映了维京海盗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从欧洲沿海到不列颠岛屿,维京海盗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陆以至北极。一开始,他们只是劫掠西欧大陆沿海的修道院,9世纪以后对欧洲其他国家进行有组织的入侵。彪悍的维京海盗让整个欧洲大陆为之胆寒。

当时的欧洲遭受到来自南方、东方和北方的蛮族入侵。南方是穆斯林海盗和冒险者,东方是游牧部落马扎尔人,北方是维京海盗,后者侵略范围最广。类似于陆上游牧民,维京海盗相当于“海上游牧民”。他们制造了一种船代替马匹,这种船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是维京海盗得以溯河而上、深入内地的“大杀器”。彼时的基督教堂里,常常发出这样的祷告:“啊,上帝,把我们从这些北方人的惩罚下拯救出来吧!”维京海盗向西航行,到达过冰岛、格林兰岛和北美洲。

到10、11世纪时,维京海盗开始在海外地区定居下来,占领并统治了法兰西北部大半地区和不列颠群岛。但无论他们定居何处,最终都被现存的基督教国家所吞并。为了防止维京海盗的进一步劫掠,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在911年与海盗首领罗洛签订条约,建立诺曼底公国,授予后者诺曼底公爵的称号。诺曼底一词源于定居在那里的“北方人”,即维京人。诺曼人的后裔——“征服者”查理于1066年成功地侵占了英格兰,开启诺曼底王朝。

为何维京海盗会掠夺修道院?据说也与基督教对异教徒的攻击有关。当时的法兰克国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查理大帝。他用火与剑来宣讲基督教的福音,横扫了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地,包括维京人在内的那些没有皈依基督教的异教徒被赶到了海上。作为异教徒的维京人就对法兰西北岸和信基督教的英格兰进行掠夺性的袭击和远征,以此来报复基督徒对他们的迫害。这些战争和暴行大半来自基督教的资料,然而查理大帝对异教徒的残酷行为却鲜为人知。

在穆斯林、马扎尔人和维京海盗的三面夹击下,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土崩瓦解,也标志着西方从古典时期向中世纪的过渡。由于欧洲人没有力量应对,残酷无情的北欧海盗在欧洲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些入侵对欧洲是有好处的。经济学史学家对维京海盗甚为着迷,认为他们把劫掠来的财富重新投入流通,又一次刺激了西方经济。

“冰与火”:维京文化的特质

虽然维京人大多数会种植大麦、黑麦和燕麦,也有小农场饲养牛、山羊、绵羊和猪,但这些常常只够养活一家人。北欧没有富饶的土地和丰沛的雨水,而且雨水多半集中在草木不生的冬季这几个月,黑麦等粮食作物产量很低。无论从经济状况,还是文化传统,维京人不得不求助于海上旅行与掠夺,直至找到了可以定居的地方。因此,维京文化的内在特质和显著特征就是与海上冒险密切相关的“冰与火”。

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曾创作严肃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虚构的世界嵌入了很多现实里似的隐喻。他说:“书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一对一关系,我更喜欢把历史当作一种调剂品,使得奇幻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但绝不会简单换个名字就挪到我的作品里面。”小说整体的背景与中世纪历史有多个暗合之处,用“冰与火”来描述人性复杂一面。这与维京人生活经常面临重要选择和人性挣扎不无相似之处。

从小开始,维京人就喜爱各种激烈竞争的运动和游戏,比如摔跤、马术、举重、划船、游泳。他们是强悍的战士,在战斗中可以表现出“火”一般的狂热,英勇对敌,不畏死、不惧死。尽管人数较少,但他们可以凭借周密的策划而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维京人过的是家族生活,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家族内部忠诚度很高,一致对外。因此,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家恨很有可能成为古老家族的一个传统。现在瑞典人与客人交谈,不习惯靠得太近,或许与当年维京海盗作风有关。

就饮食结构看,维京人的主食以肉类和鱼类为主。他们种植大麦和黑麦做面包,用甘蓝、洋葱、大蒜和水芹做调味品,其他食物还有各种浆果、卷心菜、香菜、茴香和海藻等。奶制品、啤酒和自制酒是常用饮品。今天的瑞典人有所谓的“海盗席”,在一张大桌上摆上几十种菜,按照自己爱好分取,而菜肴烹调质量仅是中等,这恐怕与维京海盗长期的海上生活颇有关联。另外,维京人唱歌声音很大,类似恐怖的吼叫,而今天瑞典人的音乐堪称欧洲最佳之一,两者之间也不无联系。

“诸神之黄昏”:维京人的信仰

小说《冰与火之歌》设定了多种广泛信仰的宗教。风暴神、淹神极可能源于北欧人的信仰,维京人的宗教鼓励信徒做海盗,从事抢劫掠夺。比之于基督教,维京人算是异教徒。他们信仰挪威多神教,信奉阿萨神族的神灵。这些神灵有男有女,故老相传,都住在天国一个叫阿斯加德(Asgard)的地界。不同神灵与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有关,它们经常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发生。

所谓诸神之黄昏是指北欧神话传说中诸神与巨人、怪物最终决战,世界毁灭并重生的末日。维京人相信,一个男人英勇战死,其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Valhalla),在那里饮酒、欢歌、讲述故事。如果作战不勇敢,贪生怕死,放弃战斗,就与死人无异,连家人都无视他的存在。维京人认为人死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英雄才能被葬在船里,抵达最终回归之地,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耀,即“海盗的葬礼”。

11世纪以后,诺曼底的罗洛后裔逐渐被基督教化,基督教与异教之间的斗争由此消失。瑞典人甚至修改了法律,禁止信奉其他宗教,不过到19世纪末期才被废止。1530年代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瑞典不再信奉罗马天主教,开始信奉信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为依据的路德宗。目前,路德宗是瑞典的国教,有大约3/4的瑞典人信奉。瑞典人婚礼有两种,即路德宗的宗教婚礼和非宗教婚礼。

瑞典仅一千万左右人口,却素以“小国家、大工业”文明于世,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和创造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福利完善的现代文明国家,与崇尚竞争、开拓创新、擅长制造的维京文化密不可分,也与维京人、维京海盗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渊源。

作者:高玉林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