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的人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具有超强的记忆,而且记忆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

2000年6月的一天,美国加州大学的记忆专家詹姆斯?麦克格夫收到一封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子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名叫普莱丝的34岁家庭主妇。她声称她拥有超强的记忆:从她12岁起到现在,任何一天做过的事情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她都能回忆起来。

麦克格夫邀请普莱丝到他的实验室,对她进行测试。他随便问她10年前的某一天在做什么,然后求证于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他们一致证明,她说的完全没错。而且,普莱丝的家人和过去的同事也一再证实,生活中任何一件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普莱丝几年之后都能准确无误地回忆起来。

麦克格夫发现,普莱丝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超强记忆天赋的人之一。这些人不同于那些所谓的“白痴天才”,他们的智力完全正常;也不同于那些受过记忆术训练的人,他们的记忆力是天生的。搞清楚这个奇特本领是怎么来的,有助于我们揭开记忆的神秘机制。

从此,麦克格夫和普莱丝开始了密切的合作。

记忆的粗略分类

总的来说,我们迄今有关记忆的知识基本上来自对那些丧失记忆的病人的观察。得益于那些或因脑外伤、或因中风而记忆出现障碍的病人,我们现在知道记忆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记忆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分,短期记忆只能持续大约1分钟,除非得到加强,或者重复练习,否则不会转变为长期记忆。

科学家已经搞清楚,大脑中的海马体在把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60年前有一位病人,因癫痫发作被切去了海马体,尽管他还能回忆起早年的生活,但他手术后的生活却再也不能在大脑中留存下来了。他虽然也能短暂地记住一个电话号码,但过后就忘。每天,与他打交道的研究人员不得不在他面前一遍一遍地重新介绍自己。

而长期记忆则被保存在两个脑半球的颞叶部位。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那么海马体相当于内存,只具有暂时保存的功能,而颞叶相当于硬盘,具有长期保存的功能。内存里的东西要想长期保存,需要拷进硬盘才行。

长期记忆又可细分为语义记忆和自传体记忆两种。像记住“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样的事实或者某个数学公式,或者学习一门外语,就属于语义记忆。这种记忆一般涉及抽象的概念,跟我们切身经历无关。而所谓的“自传体记忆”,是指关于我们每天亲身经历的事情的记忆。普莱丝的短期记忆和语义记忆并没有出众之处,但她的自传体记忆却强得惊人。

这类“不会遗忘的人”,目前麦克格夫已经发现34例。

不会遗忘的人怎么生活?

在谈到自己的感受时,普莱丝说:“我的记忆主宰着我的生活。每天,我一生的各种细节都在我脑袋里疯转着,我几乎要发疯!”

不过,也不完全是折磨,她说,要是回忆起来的是那些愉快的往事,那会给她带来极大的安慰。只是事情总伴随着坏的一面:愉快的事情不会遗忘,不愉快的事情也一样不会遗忘。譬如,普莱丝的丈夫几年前去世了,可是只要回忆起她丈夫,她的伤痛就历历如昨,似乎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尽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量去回忆愉快的往事。

这项超凡的本领在普莱丝的职业生涯中帮了她的大忙。她现在是一名教师,凡与学生有关的任何事情她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她就像一个装载往事的匣子,什么东西都完好地保存在里面,一打开,就能找到,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敬。

另一名“不会遗忘的人”也承认,自己的这个特殊才能在她的职业生涯中简直是无价之宝。她是一名成功的演员。许多人问她:“你表演哭和笑怎么那么容易?”她说,在表演的时候,一旦她忆起自己过去生活中某个苦或者笑的情景时,当时曾经有过的所有感觉就会汹涌而至,她只要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就是了。

他们并非不会遗忘

后来,麦克格夫经过对这些“不会遗忘的人”的长期研究,发现他们也并非像人们当初认为的那样“不会遗忘”。譬如,他用受试者可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把他们一天之内所发生的都事无巨细记录下来,一个月之后,问他们一个月前的某一天发生了什么,那么他们能回忆起来的细节还不及记录下来的一半。

这就是说,在这一个月内,他们的记忆几乎丢失了一半(普通人当然丢得更多)。但奇妙的是:我们普通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丢失的记忆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而他们的记忆丢失却到此就打住了,此后再也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倘若10年后叫他回忆,他能回忆起的细节跟事情发生后才1个月时回忆起的一样多。

所以,麦克格夫对于事情发生后一个月内他们大脑的活动非常感兴趣。这一个月内,他们的脑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多的细节他们是如何“搬进”长期记忆的“仓库”里的?为什么他们“搬”进去的东西比一般人要多得多?虽然这些问题现在还远未搞清楚,但我们可以结合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猜测。

超凡本领如何解释?

过去,科学家通过对动物和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件事情伴随着强烈的情绪,那么此件事情的细节就更容易被我们“烙”进记忆。所以,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情感的刺激有助于记忆,这个假说叫情感激励理论。这个过程发生在大脑的“情感中心”——杏仁体中。

对于这个猜想的合理性,想必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那些曾经让我们极度兴奋、苦恼、恐惧或气愤的事情,我们往往刻骨铭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那些平平淡淡的往事,我们转眼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也证实,如果一件事发生时,受试者的杏仁体和海马体同时“闪亮”(海马体“闪亮”,说明大脑在处理短期记忆;杏仁体“闪亮”,说明伴着激烈的情绪),那么这件事更容易转变成长期记忆。

所以,麦克格夫提出一种看法,认为这些“不会遗忘的人”的大脑中,情感激励的方式或许与常人有异。他们的激励程度是如此之高,所以很多东西都能被塞进长期记忆的“仓库”中去。这种看法似乎还被另一项发现所证实。另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给一名“不会遗忘的人”的大脑扫描显示,他的右杏仁体比正常人大20%,并且跟海马体连接得更紧密。

更有趣的是,麦克格夫通过观察还发现,这些“不会遗忘的人”都有强迫症的倾向。譬如,他们就像那些患有细菌恐慌症的人一样,钥匙掉到地上,在拾回来放入口袋之前,要反复冲洗。由此麦克格夫猜测,或许他们像那些强迫症患者一样,大脑中某种无意识的过程一直在排练着(比如某个肮脏的场面一直不停地出现在他们脑海里,所以强迫症患者就不停地洗手)。而一些研究表明,像这样的反复排练可以增强长程记忆力。

当然,这些猜测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