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音乐剧《芝加哥》呈现出另一个角度的“美国梦”是什么?

另一个角度的“美国梦”

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芝加哥》正在中国巡演,观众的热情很高。这部剧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首次搬上纽约舞台,迄今已经演出了8000余场,是百老汇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而且,今天来看,一点儿也没有过时。

《芝加哥》讲了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外表天真的家庭主妇Roxie谋杀情夫入狱,遇见了偶像Velma。在巧舌如簧的律师BillyFlynn的操纵和包装下,她们逃脱了刑罚,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社会的耀眼明星。

《芝加哥》是一场被镁光灯、雪茄和爵士乐包裹的美国幻梦。它的诞生源于对“水门事件”的思考:媒体对名人与爆炸性事件的疯狂炒作,政客和法律界的摇唇鼓舌,普通民众的盲目性和易煽动性。因此,它把犯罪、法律和媒体三个维度有趣地杂糅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和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的电影《天生杀人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芝加哥》的火爆是在1996年。震惊美国社会的“辛普森杀妻案”余波未了,重排的《芝加哥》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时候,《芝加哥》的讽刺意味才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1998年,它获得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剧唱片奖。2003年,电影版原声带发行第二周即登上Billboard亚军,最著名的段落“AllThat Jazz”更是流传至今。

而且,剧中的细节也都十分耐人寻味。像Velma的妹妹,叫Véronique,暗含了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名片“两生花”的主角设定。大律师BillyFlynn收费5000美元,就能令一个向情夫开了三枪的罪犯脱罪。他的名言是“我不需要真相,我只需要故事”。

软心肠的媒体写手MarySunshine也十分出彩,她是剧中唯一的花腔女高音,对所有的囚犯都心怀同情,喜欢宣传他们流露出来的一丁点温情之处;很像今日呼吁“废除死刑”的那些人。

两位杀人凶手,Roxie和Velma最后组成了“谋杀犯”组合,用曼妙的舞姿和醉人的歌喉征服了观众。人们已经不记得她们的罪恶,也不记得那些无辜的死者。芝加哥纸醉金迷,羽毛扇轻抚,紧身衣发亮,美国梦如陈年佳酿,令人长醉不复醒。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的面世,长盛不衰,似乎也是令Roxie和Velma自豪的原因,因为她们意识到,美国梦的包容就在于,对自身的辛辣批判,一样照单全收。

芝加哥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的不仅仅是密歇根大道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它更像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之都、建筑之都。芝加哥的梦幻就是美国的一个侧面,那些错综复杂的渊源和突如其来的魅惑,总是令人措手不及。

当演出进入尾声,美艳绝伦的Roxie和Velma向观众调笑:“感谢你们相信我们的无辜。”那一刻,鼓掌的我们同样成了“春闺梦里人”。原来世界上本没有一个“美国梦”,当你参与进去,“梦”就是你的。

       

作者:荣智慧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