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新面貌”军改十年成果与展望(上)

普京“新面貌”军改十年成果与展望(上)

2018年10月,对于俄罗斯总统普京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月份。普京以传统的方式,在家中与亲人一起渡过了自己66周岁的生日。同时,他也迎来了“新面貌”军改十周年可庆可贺的日子。在过去10年里,普京“新面貌”军改,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和欧盟制裁而引发的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将分析普京“新面貌”军改以来的得失。

俄历史上历次重大军改背景,均源自于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时期内外矛盾的沉积。普京“新面貌”军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背景。

从外部环境看,基于以美国为首北约大规模的东扩。

1989-1990年,中欧和东欧剧变,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7月宣布解散。但以美国为首北约不仅没有解散,反而东扩,将前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和波罗的海三国相继接纳为北约成员国。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北约成员国为16个。截至2008年8月俄格冲突爆发前扩大到了26个。北约大规模东扩,使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失去了1000多千米的战略缓冲地带。

从内部环境看,主要基于俄格战争惨痛教训。

2008年8月8日至12日的俄格5日战争,与其说是对俄军作战能力的考验,不如说是对普京2000-2008年任期实施首轮军改成果的检验。尽管俄军在这场“大象对蚂蚁”的战争中取胜,但是俄军为赢得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其教训发人深省。


一是对格军实力估计不足。为攻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格军早在六年前就开始引进美国等国武器装备,接受美国、以色列、英国、土耳其和乌克兰等国军事专家的军事培训。可笑的是,俄官方竟然对于媒体报道格军从乌克兰引进“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消息进行辟谣。俄军高层盲目认为,格军武器装备不会超过20世纪80年代水平。由于战略上轻敌,加之开战前缺乏一套深思熟虑的应对方案,在战争爆发第一天,俄军有些措手不及和手忙脚乱。

二是作战指挥环节多和效率低。在5日战争中,俄军采用了总参谋部-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第58集团军司令部一摩托化步兵师司令部组成的四级指挥体制。由于指挥环节多和指挥程序复杂,作战指令传输效率低,导致贻误战机。让世人大跌眼镜的是,俄军各级指挥所竟然没有装备C41自动化指挥系统,而是使用手机指挥部队作战。第58集团军司令阿纳托利·赫鲁廖夫在使用手机指挥部队作战时,被格军炮弹炸伤。

三是陆空协同作战指挥不畅。尽管俄空军第4空防集团军,在弗拉基高加索建立了前进指挥所,但该指挥机构没有与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联网。因此,第58集团军摩步师坦克部队,完全是在没有空军战机掩护下,向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冒险开进,结果遭到格军苏25强击机的空中突击,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

四是机动作战行动迟缓。除俄空降兵部队实施空中机降外,俄陆军摩步师坦克等重型装备沿陆地行驶,由于遭到格军战机空中阻截,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对此,俄军被迫使用空降兵代替摩步师遂行作战任务。

五是武器装备陈旧。俄军苏25强击机、苏-24前线轰炸机,T-62和T-72坦克等参战武器,均没有安装格洛纳斯(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致使作战效率大打折扣。由于缺少空地反辐射导弹等精确武器,苏-25和苏-24被迫进入格军防空武器杀伤区内投掷航空炸弹和航空火箭弹,致使多架战机被击落。连被称为可以突破北约防空体系的杀手锏——图-22M3战略轰炸机,也被格军“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击落。

此外,在5日战争中,俄军无人机系统的表现大跌眼镜。俄空降兵侦察主任瓦列里·亚赫诺维茨上校回忆,前线指挥部命令空降兵派出“队列-P”战术无人侦察机系统,前往格战场遂行空中侦察和监视任务。俄军的“队列-P”系统由6辆军车组成,花费了3个多小时才准备好了“蜜蜂”战术无人侦察机的发射。“队列-P”发射的第一架“蜜蜂”无人机刚升空就坠毁了。第二架“蜜蜂”发射升空后,开始执行监视和护送俄军地面10辆装甲运输车任务。结果,无人侦察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发现了俄军装甲输送车。但该机传输给地面指挥所的图像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其中5辆装甲输送车。此时,在俄军装甲运输车队上方,出现了格军装备的以色列造“赫尔墨斯”450型无人侦察机。俄军高射炮曾试图将其击落,但鞭长莫及,无法将位于防空武器杀伤区之外的格军无人机击落,而俄军“蜜蜂”无人机不仅噪声大得如同坦克发动机,而且飞行高度极低,形象的说用小孩玩的弹弓就可以够得到。此外,俄“织女星”无线电制造集团“光线”子公司,也将其最新研制的“远东洋茅”战术侦察无人机,投入战场进行试验。但该机发动机的噪声与“蜜蜂”相差无几,让现场的俄国防部领导大失所望。


作者:姜永伟

来源:《兵器知识》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