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喝什么酒:红酒不易醉,却后劲大,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又要过年了,人们又开始为“喝什么酒好”的问题争论。

有人大力推荐喝红酒,理由是“喝红酒不易醉,后劲还大”。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喝白酒易醉,喝红酒不易醉

喝白酒易醉,喝红酒不易醉,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人们对此的解释是,引起醉酒主要是酒中含有的酒精,与喝酒后达到的血液酒精浓度(BAC)直接相关。

白酒度数高(通常高于38°,国外的通常是40°),含酒精多,吸收快,因而更容易喝醉。

而红葡萄酒酒精度数低(通常只有12°),含酒精少,吸收慢,因而不易醉。

可以说,这种解释基本上还是靠谱的。

但是,“红酒后劲大”如何解释呢?

酒精之外,红酒中含有其他能引起醉酒的成分吗?

如上所述,醉酒主要是酒精对脑功能抑制的体现,与BAC相关。

然而,人们早就注意到葡萄酒等酿造酒可以让人更长时间处在“陶醉”状态这一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

难不成葡萄酒中含有酒精之外可以令人陶醉的其他成分?

为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研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一些研究发现像葡萄酒、啤酒等颜色较深的酿造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同源物”有可能增加醉酒和第二天的宿醉感。

所谓“同源物”是指除乙醇之外,酿造酒中含有的一些可以对身体产生效应的活性物质,比如糠醛、单宁、杂醇油、乙醛和甲醇等。

但是,后来更严格的研究认为,酒中这些极其微量的成分对醉酒或宿醉没有影响。

同时,强有力的证据显示,醉酒的快慢、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单独与BAC的变化高度一致,说明醉酒效应完全来自于酒精,而不是其他成分。

酒精的吸收对BAC水平的影响

已知,喝酒后,约20%酒精在胃内吸收,其他80%在小肠吸收。由于小肠具有理论上无限大的吸收面积,因此,小肠对酒精的吸收能力也被视为无限大。

这样,从胃进入小肠的时间就成了限制酒精吸收的主要因素。

酒精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主要在肝脏由乙醇脱氢酶(ADH)分解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分解成乙酸。

已知,一般人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很高,生成的乙醛会瞬间被分解;而ADH活性则很低,只要BAC高于0.02%(酒驾的水平)该酶就会被饱和。因此,ADH是酒精代谢的限速酶,人体对酒精的分解很缓慢。

就是说,酒精的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其消除速率,所以喝下的酒精量和酒精饮料的吸收速率是决定BAC的关键因素。

假设,一次性把要喝的酒“一口闷”下,酒精的吸收也会持续一段时间,期间BAC持续升高,直至消除速率超过吸收速率,BAC就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BAC达到醉酒水平的时间就是醉酒出现的时间,BAC高峰值则决定着醉酒的程度。

下图就是一个人在空腹状态下“一口闷”1~4标准杯(1标准杯含有14克纯酒精)酒饮料后BAC的变化曲线。


但是,日常喝酒不会一口闷下所有酒,而是在一定时间内一杯一杯地喝。BAC的变化就是一杯杯叠加的情况,直到喝下最后一杯后,最后酒精从血中消除的速率高于继续吸收的速率,才达到最后的BAC高峰。

累加得到的BAC峰值高低决定醉酒程度,BAC达到醉酒水平的时间决定着醉酒的快慢。从BAC水平达到醉酒水平,到下降到醉酒以下水平的时间,期间都会处在醉酒状态,这个时间越长,也就是所谓“后劲更大”。

这样来看,喝下的酒精饮料中含有酒精的量,和酒精从胃内进入小肠的速度,即所谓的胃排空速率,影响着BAC峰值的高度、达到峰值的时间,以及BAC可以维持在醉酒以上水平的时间间期。

对于某一次喝酒来说,最终喝下去的总量是一定的,那么,胃排空速率就成了BAC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酒对胃排空速率存在显著不同的影响,这正是喝不同种类的酒后,表现会存在很大不同的谜底。

葡萄酒更显著抑制胃排空速率

研究发现,与水相比,纯酒精溶液可以显著抑制胃排空;而葡萄酒(特别是红葡萄酒)和啤酒等酿造酒又比纯酒精溶液更显著地抑制胃排空。白酒(蒸馏酒)对胃排空的抑制与酒精溶液差不多(而且与酒精浓度无关)。

比如,在一项研究中,志愿者隔夜空腹后经胃管滴入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啤酒、红酒、威士忌(白酒),以及葡萄糖溶液,得到的胃排空速率存在明显不同:

胃对500毫升水半排空时间(一半浸入小肠的时间)为14.6分钟,浓度为4%(模拟啤酒)和10%(红酒)的酒精溶液分别为22.6分钟和22.7分钟,啤酒和红酒分别是39.3和72.6分钟,而40%(模拟白酒)的纯酒精溶液和相同浓度的威士忌分别为27.8和26.4分钟。

另外,5.5%和11.4%葡萄糖溶液则分别是29.7和64.8分钟。

结果清楚地显示,红酒和啤酒比酒精和白酒更显著地抑制胃排空,尤以红酒更为突出。

而,不同浓度葡萄糖溶液对胃排空存在剂量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也正是喝酒前预先食用高糖饮食可以“防醉酒”的奥秘所在。

胃排空的抑制,就会减缓酒精的吸收速率,BAC升高速度就会减缓,达到峰值的时间也就会延长。因此,相比于白酒,喝红酒就不那么容易醉。

比如,在另一项研究中,志愿者空腹一次性(20分钟内)喝下每公斤体重0.5克酒精的啤酒(酒度为5.1),葡萄酒(12.5)或伏特加(白酒,用奎宁水稀释到20酒度)后,喝伏特加导致的BAC峰值平均为0.077%,显着高于葡萄酒的0.062%,和啤酒的0.05%。达到BAC峰值的时间分别为36分钟,54分钟和62分钟,红酒和啤酒更缓慢。

其中,有部分喝白酒的人BAC峰值超过醉驾的0.08%,就是醉的更厉害。

同样的一组志愿者,不同时间分别喝含有相同酒精量的不同种类的酒,BAC的结果存在显著不同,和白酒的达到的BAC最高值更高,时间更早,也就是更容易醉,醉的更早。

而喝葡萄酒最高BAC水平低得多,时间也更晚,即更不容易醉。

以上试验是空腹状态下“一口闷”的结果。

同样的,日常在一段时间内一杯杯慢慢喝酒,BAC的变化就是几张上图的叠加,叠加的不仅是BAC的最高高度,更大幅度增加的是横轴方向BAC维持时间的拉长。

由于喝下去的红酒的酒精虽然更缓慢,但是终究会进入小肠被吸收,那么,BAC就会更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更长时间让人处在陶醉状态,让人产生后劲大的感觉。

不仅是空腹,不同种类的酒对于胃对固体食物的排空也存在显著的抑制。

一项研究中,志愿者在喝300ml的4%和10%酒精溶液,啤酒,红酒,5.5和11.4%葡萄糖和水后,再进食740千卡热量的固体食物。

结果,固体食物与水组成膳食胃半排空时间为131分钟,4和10%酒精溶液分别为159和166分钟,啤酒为163分钟,红酒长达186分钟,5.5和11.4%葡萄糖分别为154和168分钟。

显示,与水相比,酒精可以显著延长胃对固体食物的排空速率,红酒这种作用表现的更突出。

这意味着,食物和酒精可以协同延缓胃排空速度,因此,进食可以延缓醉酒的发生,减轻醉酒的程度。而喝红酒时,这种协同体现的更显著。

总之,以上证据充分显示,无论是空腹还是进食情况下,红酒中酒精的吸收更缓慢,BAC最高水平更低,出现的时间更滞后。这也就是喝红酒不容易醉的原因。

但是,喝下去的红酒中的酒精最终还是要被吸收进入血液,因而BAC会更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让人们感觉红酒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