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什么那么快灭亡?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推翻了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没过多久,消息传到东北满清这边,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决定趁中原局势混乱,举倾国之兵南下。四月,清军在山海关附近击败了前来迎战的李自成,之后乘胜追击,迅速占领了河北、山东以及山西部分地区。

当时中国的局势非常混乱,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明朝残余势力在江南地区又成立了南明政权。而在北方,满清政权和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政权正处在针锋相对的状态中。从实力上来看,清军战斗力最强,但兵力只有区区十几万人。大顺和南明各自都拥兵超过百万之众,不过士兵中鱼龙混杂,真正能打的人却不多。因此,究竟哪方势力最终可以一统天下,在当时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清军之所以能成功入关,一大半的功劳都得归于他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过,在轻松占领了北京后,多尔衮显然产生了轻敌思想,他以为大顺和南明都不堪一击,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于是在这一年的十月,多尔衮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统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进攻陕北,得手后向南推进,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政权;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率领南下,消灭弘光朝廷。

上面已经提到过,清军入关之初,兵力只有十几万人。这样兵分两路向全国推进,京畿地区就只剩下很少量的兵力驻守了。从客观情况上来看,这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昏招。因为即便两路主力进展顺利,也势必越走越远,呼应不及。而北京、河北等地被清军攻占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民心不稳。此时若有义军起事,留在北京的满清最高统治阶层将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况且大顺和南明都还具备相当实力,兵分两路出击只要其中一路出现问题,则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最后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多尔衮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起因到不是怕后方空虚,而是他发现李自成的大顺军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弱,还没等清军主力出师,大顺军就在河南怀庆地区发动了反攻,并打败了清军。于是多尔衮下令让原本准备南下的豫亲王多铎这一路清军,也投入到征讨李自成的军事行动中去。

这样一来,大顺政权的军事压力倍增,但满清在京畿地区防备空虚的状况却没发生改变。对南明来说,此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只要在清军主力越走越远,和李自成军杀得难分难解时出兵北伐,满清必然无法同时应付。即便无法趁势收复北京,也至少可以重挫清军,同时大大提升军队士气和民心。然而,南明朝廷中的当权人物,如马士英、史可法等人都不敢下令出兵,生怕激怒清廷,引火上身。结果,在经过几个月的征战后,清军彻底击溃了李自成军,统一了整个北方,南明却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手中流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1645年四月,清军开始大举南下。南明上下畏敌如虎,一看到清军过来就望风而降,百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五月十五日,清军兵不血刃进入有二十万明军驻守的南明国都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多尔衮之所以敢让清军两路主力都投入到西线战场上,也是吃准了南明不敢轻举妄动。南明弘光朝廷空有百万大军,结果却是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参考文献:《清世祖实录》、《甲申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