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味的海虹会变成毒物?

因为连续出现多起疑似食用海虹所导致的市民中毒入院事件,秦皇岛市有关政府部门于2016年4月30日紧急发布警示公告,提醒市民近期不要购买和食用海虹,并且在秦皇岛全市范围内暂时禁止捕捞、销售与加工海虹。海虹这种当地人享用了数千年的传统海鲜,一夜之间突然搞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大新闻。

海虹是贻贝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俗称,这种常见双壳类软体动物还有青口、壳菜等等别名。外壳黝黑的贻贝能分泌足丝把自己牢牢固着在岩礁或其他物体上,成群结队地在世界各大洋的潮间带生息繁衍。贻贝狭长的三角形硬壳中深藏着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贝肉,稍加烹调之后便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将贻贝肉干制后得到的淡菜更是久负盛名的海珍品。人类食用贻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工养殖贻贝在不少沿海国家早已成为颇具规模的产业。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海产品之一,贻贝的食用安全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解释秦皇岛正在发生的一切呢?这要从贻贝的生活习性说起。

寸步难行的贻贝无法成为凶猛的捕食者,它们孜孜不倦地地过滤流经身边的海水,从中获取微小的浮游动物、藻类或其他有机质为食。海水中生活着千奇百怪的单细胞藻类,这些藻类有着形形色色的新陈代谢机制,其中部分藻类的体内会产生出独特的有毒物质。在滤食有毒藻类的过程中,这些有毒物质便有可能在贻贝等软体动物的体内富集,甚至被转化为毒性更为猛烈的毒素。虽然这些毒素对贻贝等软体动物的的生存并没有明显影响,一旦在海贝体内蓄积到超过安全限值的浓度,却有可能对海贝的人类食客造成致命的毒害。不幸躺枪的人类,因此把这些来自藻类的毒素统称为贝类毒素(shellfish toxins)。

源自不同藻类的毒素有着不同的毒性,贝类毒素因此被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有引起肌体麻痹、呼吸困难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导致剧烈腹泻、呕吐及发烧的腹泻性贝类毒素;产生多种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异常的神经性贝类毒素;以及既能使人上吐下泻,还能导致中毒者记忆丧失的健忘性贝类毒素。随着科学家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更隐秘、更危险的贝类毒素也开始渐渐为我们所知。从相关新闻报道来看,秦皇岛海虹中毒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及四肢无力,应该是由贻贝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贝类毒素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解药,一旦不幸中招还是相当危险的,当地政府及时的行动很值得我们点赞。

除了这次新闻的事件的主角贻贝之外,理论上所有滤食性的贝类、螺类都有可能成为贝类毒素的携带者,常见的扇贝、牡蛎或鲍鱼等都概莫能外。我国南方沿海居民喜爱的织纹螺容易富集来自有毒藻类的河豚毒素,更是早已被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列为严禁食用的海产。世界各国的近海环境正不断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其中海水富营养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为突出。必要营养元素的充足使得有毒有害藻类在近海大量滋生,甚至频频形成令人触目惊心的赤潮。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原本安全的海产螺贝携带毒素的风险也明显上升。在赤潮发生几率比较大的春夏季节,海产螺贝类的安全性也因此相对较差。此次秦皇岛食用海虹中毒事件看似偶发,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我们破坏海洋环境的必然后果。

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从此对心爱的烤扇贝、生蚝等海产美食敬而远之。常见的食用海螺及海贝本身是完全无毒的,它们携带毒素只是暂时性的小概率事件。只要去除海水中的有毒藻类,这些螺贝体内的毒素也会随着新陈代谢的进行渐渐消失。贝类毒素的来龙去脉早已不是秘密,各国食品安全部门都据此对这类海产品的捕捞和销售实行了严格有效的监管,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海产螺贝食材通常值得信赖。贝类毒素主要富集在螺贝的内脏、生殖腺体及体液中,只要避免食用这些部位,我们在饕餮海鲜时就会更加安全。

不过,一旦监管部门发出类似秦皇岛这一次的食用安全警示,我们这海鲜粉就必须立刻管好自己的馋嘴。从另一方面来看,全民携手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海洋家园,才是从根本上改善海产食品安全形势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