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告诉你,如何提高相亲的效率?

“找个意中人咋这么难?”这是当今无数剩男剩女的抱怨。虽然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如火如荼,但一大帮男女在一起聊了半天,每期节目也不见得有人能成功牵手。

显然,剩男剩女们的相亲效率太低了。如何提高相亲的效率,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伴侣呢?且听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是怎么说的。

从表白开始,到稳定结束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沙普利在一篇论文中讨论了男女牵手的问题。他设计的场景是有10个男士和10个女士,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配对?

沙普利希望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机制,能够达到一种稳定的匹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对牵手者愿意分手,因为分手会导致两人找到的伴侣更不好。沙普利提出的机制就是所谓的“延迟接受”算法。这个算法有两种可选的方式:要么男士向女士“表白”,提出牵手要求,要么反过来,女士向男士“表白”。

拿女人向男人“表白”为例,一开始,每个女士都向10个男士中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表白”,获得女士青睐的男士们则对女士的交往要求进行考虑,保留那个自己最中意的女士,拒绝其他女士的要求。第一轮被拒绝的女士开始向自己的第二喜欢男士“表白”,而男士继续考虑向自己表白的女士,保留自己最中意的那个,拒绝其他。被拒绝的女士开始向第三喜欢的男士“表白”……这个过程重复下去,直到不再有女士做下一轮的表白,每个男士都接受了他保留的女士的青睐,愿意交往,于是表白结束。

最终的结果是,牵手者都不愿再更换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了一种稳定的匹配状态,即没有人想分手、不会出现出轨的现象。

虽然让女士一次次地表白“有损尊严”,但其实最终的匹配结果对于女士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一些女士能够获得更为喜欢的男士的青睐。而如果反过来让男士表白,女士选择,最终达到的稳定匹配的结果,会对男士更有利,而女士获得的结果不如前一种情况。

虽然这是个理论上的相亲问题,但实际上和经济学有相通之处。我们知道,在一个自由的交易市场中,人们从事着各种交易,最终会达到一种稳定状态,每个人都从事对自己利益最大的交易,而不是选择另外的交易。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交易达到了稳定状态,意味着此时的经济效率是最高的,人们获得的利益是最大化的。

虽然沙普利的算法在学术界得到了承认,但是要在真实的世界里证明这个算法能提高效率,要到很久以后了。20世纪80年代末,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斯开始研究一个具体的分配问题:新医生市场。

让医院和学生匹配

在美国,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通常要先去医院里当住院见习医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医学毕业生严重缺乏,医院之间为抢夺毕业生而竞争,许多医院开始向没有毕业的学生提供岗位机会,有时学生还有几年才能毕业,就已经有医院找上门来,给他们提供岗位机会,希望他们毕业能到该医院去。

问题出现了。在学生还没证明自己能力之前,医院和学生的匹配就展开了,那时学生可能还没搞清楚自己最适合从事医学的哪个方向。而如果一个学生获得了许多医院的青睐,到最后一刻拒绝了一些医院,这些医院也没有时间再去与其他毕业生接触了。显然,这个“新医生市场”效率很低,匹配情况很糟糕,学生和医生都不满意,需要改进。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立了一个“信息交流中心”,供医院和学生获取信息,此举对于新医生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多学生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医院,更多医院也选择到了合适的学生。罗斯研究这个中心后发现,其中的一些做法实际上就是沙普利的“延迟接受”算法的应用,这是中心成功的关键。

但是这个新医生市场机制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它更多地让医生向学生发出邀请,更有利于医院挑选学生,学生处于弱势的一方。实际上沙普利已经证明,在发出邀请或者说表白的一方,的确是有利的一方。1995年,罗斯受邀改进新医生市场,他修改了市场机制,让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申请权,一定程度地消除了机制中两方的不平等。很快罗斯修改后的新机制得到了应用,每年能够让2万个医院的岗位与申请者成功匹配。

改进择校机制

罗斯从理论上对沙普利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并把新算法应用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比如择校问题上。在过去,美国纽约公立学校的申请学生被要求先列出自己最想去的5所学校的名单,然后名单被送到相应的学校;学校则决定,是录取、拒绝或延迟考虑学生的申请。这个过程一共会重复三次,最后那些没有被任何学校接收的学生就被行政分配到不满额的学校。

择校的结果很糟糕,每年纽约有3万名学生最后进入的学校并不是他们列在名单中的学校。而且择校过程还产生了弄虚作假,由于学校往往喜欢录取那些把本校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于是那些不太可能被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录取的学生,会在第一志愿上填上更容易录取自己的学校,而不是自己最喜欢去的学校。而那些简单地把自己最喜欢学校填在第一志愿的学生,就可能会被弄虚作假的学生挤掉。2003年,罗斯用自己的新算法对择校机制进行了改进,结果没有进入自己志愿名单学校的学生人数竟然下降了90%。

由于沙普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创造了能够达到稳定匹配的算法,罗斯改进并应用了该算法,在许多领域改进了效率,两人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需要提及的一件事是,沙普利的算法实际上是与另一位经济学家戴维·盖尔一起创造的,但由于盖尔于2008年去世了,因此本次诺奖只颁给了沙普利和罗斯。

对于生活中的剩男剩女来说,也许经济学家的算法太复杂了,难以理解。那么他们不妨记住算法中的一个理念吧:主动表白的人往往是获得更好收益的一方。

【资料】

罗伊德·沙普利1923年生于美国麻省剑桥,长大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53年,他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自1981年起,他就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一职。他对数理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理论做出过杰出贡献,80多岁高龄之际,沙普利学术上仍有产出,如多人效用和权力分配理论。

埃尔文·罗斯1951年出生在美国一个犹太裔家庭,他从小就显现出在数学、逻辑等方面的过人之处。1971年,罗斯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三年之后,他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学运筹学博士学位。

罗斯的一系列理论与实验,对经济学科和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他运用博弈论中的数学工具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市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