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盆领到底是什么?中亚、东亚重骑兵为什么都爱穿

秋冬季节时人们常穿着的高领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而在中国铠甲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一种极为类似的结构。这一结构当然不光是为了保暖,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对穿戴者的脖子进行有效的保护。由于这一结构和很多中国古代的铠甲词汇一样,没有专业的现代名词,因此比较流行的称呼,便是根据其造型,被许多人称呼为——铁盆领。

▲辽宁地区壁画中,重步兵铠甲上的铁盆领结构

有关铁盆领最早诞生的确切时间和地区,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文物发现考证。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铁盆领这一铠甲结构,是以广大的中亚地区,作为传播起点。比如源自中亚的帕提亚人和贵霜人,以及大月氏人,他们在铠甲上,都有着铁盆领这一结构。尤其是贵霜人,在如今发现的贵霜帝国时期文物中,所表现的贵霜贵族和武士所穿着的铠甲上,几乎随处可见铁盆领这一结构。虽然还无法就此将大月氏人或者贵霜人,认定为铁盆领这一铠甲结构的发明者。但至少可以说,在大月氏到贵霜帝国时代,他们统治下的中亚和印度地区,铁盆领还是相当普遍。

▲浮雕中的贵霜骑兵

关于铁盆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有着一个非常大的争议,那就是铁盆领究竟是从中国传统皮甲上的突起护颈演化而来,还是从中亚传入。首先,目前中国所发现最早的铁盆领结构,是在呼和浩特二十家子西汉古城中发现。

▲现代复原的贵霜武士

皮护颈和铁盆领两者虽然功能类似,但是结构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皮甲护颈是在皮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辅助防护,并且使用大片皮革制成。而西汉古城中发现的铁盆领,则是和铁甲领口进行直接连接,并且制作方式,也是使用长片札甲编制。这一特点和大月氏与贵霜人所使用的铁盆领结构相同。加之皮甲护颈与西汉时期的铁盆领之间,还隔着颇为漫长的战国后期到秦代这段时间的空白。考虑到西汉在汉武帝之后,与大月氏以及其他中亚地区之间的交流,因此铁盆领是源自中亚的可能性更高。当然也不排除是中原地区的护颈西传到中亚,然后再传回中原的可能。

▲曾侯乙墓中发现的皮甲复原

▲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汉铁甲复原,这副铠甲不仅是出土的孤品,而且其位置也处于与草原游牧民交战的前线,因此这副铠甲究竟是缴获所得,还是内地工匠打造,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中亚出土的大月氏武士雕塑头部

至于铁盆领这一铠甲结构,在中亚地区,究竟是何时消亡,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研究。不过至少在中国,铁盆领却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一装备不仅在两汉军队中普及开来,甚至还对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辽宁东汉时期壁画中的重骑兵,他们的铠甲上,就有非常类似贵霜帝国的铁盆领。不仅如此,在马臀部还有类似贵霜人所使用装饰性的寄生。

▲南朝骑兵发展直接继承了汉代,因此对于铁盆领这一结构,也直接继承了下来

▲北魏时期具装重骑兵陶俑。北魏时期的铁盆领相对于汉代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区别,不仅整体高度明显下降,这一情况的出现其实也标志了铁盆领开始走向了衰落。

在南北朝时期,铁盆领这一结构开始走向了衰落。这一情况的出现,其实和铁盆领本身的劣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安装在铠甲领口位置的铁盆领,在士兵穿戴铠甲时,会增加士兵们肩部的负担。单纯依赖铁盆领对脖子进行保护,则士兵的下颌和盆领之间会无可避免的出现缝隙,这在作战时可以说非常的危险。甚至可以说,铁盆领这一结构本身,相较于之前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兴盛的,带有项顿的铁盔,在对脖子的防护面积上是一个巨大的退步。

▲唐代带有装饰意味的皮质盆领,这一结构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退化为装饰品。

不过有意思的是,铁盆领这一结构还有个非常坚定的使用者,那就是高句丽人。高句丽人与鲜卑人一样,都受到了汉代铠甲风格的极大影响。

▲高句丽壁画中的具装重骑兵

但是与鲜卑人不同的是,高句丽在装备方面的发展,却始终显得非常迟缓,因此在一些高句丽中后期的壁画中,依然出现了在中原几乎已经淘汰的铁盆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句丽周边,除了南方的中原王朝以外,普遍缺乏可以竞争的敌国,因此装备更新换代不可避免的放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