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馒头而不是面包,是因为太贫瘠吗

馒头和面包,这两种都是由面粉做成的食物,不但外形不同,味道各异,而且制作和食用方法上,也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如果说馒头是亚洲人的主食,那么面包就是西方人的最爱。

最近有一篇名为《中国人喜欢吃馒头喝豆浆,是贫瘠的味觉写进基因了?》,在他看来,馒头没有面包好吃,蒸制比烤制落后?

“说文化不同,中国人不喜欢麦香味,就喜欢吃馒头,味如嚼蜡,就喜欢这种嚼蜡的感觉,烘烤不适合中国人肠胃,吃了会拉肚子,而且营养不容易吸收……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太贫瘠,吃不起,烘烤对中国来说太奢侈了,也可以说真的不适合国情吧。”

“馒头和其他小吃美食一样,都是贫瘠的产物,就如奶制品匮乏才有豆浆豆腐一样。”

还有,烤的生产成本要大于蒸,寻常百姓家是承担不起这种成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北京烤鸭是宫廷菜,只有皇上才吃得起,因为老百姓没有烤鸭子的炉子。

图1 中国人常吃的馒头

说实话,文章里说中国“太贫瘠”,我倒是觉得说对了。承认“贫瘠”,我觉得并不丢人,事实上中国单纯从自然条件上看,也许是真的“太贫瘠”,不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两河流域富庶,更没有美洲的高产作物,土、水、肥放眼全世界,都不是最好的,可耕地是18亿亩,这18亿亩不但是粮、油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是农区人民肉、蛋、奶供给的源泉,是14多亿人民的衣食所依,如此少的耕地却要要活如此多的人口。可是再细细想想,可为什么如此缺地的我们,却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国家呢?

而且,不仅是中国,挨着中国的周边国家,人口比例普遍多于西方。我们以中日韩和英法德为例:

日本国土多山,地理面积和德国差不多,人口1.26亿,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若放在欧洲,不算俄罗斯,妥妥西欧第一;

德国西欧人口最多,人口约8110万人,领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面积和日本差不多,但人口少四分之一;

英国人口超过6450万,国土24.4万平方公里;

而紧邻中国的韩国1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

法国本土55万平方公里,人口6300万;

但法国比韩国大五倍,而且北朝鲜还有2500万人呢,整个朝鲜半岛加起来22万平方公里,人口合计7510万,超过差不多大的英国,用法国一半的国土,养活了超过法国的人口。

《中国人喜欢吃馒头喝豆浆,是贫瘠的味觉写进基因了?》的博主,你要知道,日本人、朝鲜半岛人也“吃馒头喝豆浆”。

图2 2011年全球人均耕地面积前十大国家对比情况

东亚人普遍勤劳、简朴、聪明,爱学习,重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口密度高,被戏称为“东亚怪物房”,难度为“地狱模式”,为什么东亚人口密度如此之高?是什么让中国人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国家。

作为对比西欧老牌的法国,总农业用地2800公顷,可耕地是1900万公顷,人均0.3公顷,世界平均是0.22公顷,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约 0.10 公顷,我们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

图3 秦汉时期的石画像 烤肉

原因是什么?也许答案就在馒头里。

馒头与面包都是面粉做的,都需要发酵,二者最大的不同,烹饪时一个是蒸,一个是烤,一个有水参与,一个没有水,二者和面时都要加水,但加热至熟时,馒头依然有水,而面包没有,所以馒头是软的、湿的,面包相对是硬的、干的。另一种东亚主食“米饭”,加热至熟时也是要有水参与的。所以无论是馒头、米饭,还是包子、窝头、花卷等中国主食,熟的时候,都是雾气蒸腾的,就是因为有水。

图4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想来,人类最早是吃生的东西,无论是肉、水果、蔬菜、谷物,后来学会了用火,才有了熟的食物,最早吃的食物,一定是烤的,因为最简单,支起火,加个架子,就可以烤了。最不济,穿个树枝当签子,就可以烤了,最简单。

央视财经《老爸全知道》第二季《秦朝人到底吃什么?》,节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曾磊:“用火烤肉是最简便的烹饪方式,如果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在古代叫做燔,然后穿成串,就是类似今天的烤串叫做炙,如果把肉外面包上泥,直接再放在火上烤叫做炰,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叫花鸡的做法。烧烤,可以算是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烧烤界的绝代双骄——孜然和辣椒,孜然在唐代以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域地区,而辣椒就更晚了,要等到明朝末年,才会从南美传入中国。在秦朝,用的最多的调料,就是盐和花椒了。”

图5 国家博物馆所藏“清河食官”铜染器

所以中国人不烤面包,肯定不是因为不会,相反外国人是真的不会蒸馒头。

首先,所有人都知道烤制的食物,不利于健康,“致癌”估计古代人不懂,但不好消化,吃多了难受,这是所有人都能切身体会到的。

那篇文章的博主说中国人“为什么逢年过节却要做烘烤的面食,不是说不爱吃吗,不是说烘烤不适合中国人的肠胃吗,怎么过年就爱吃了,肠胃也适合了。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太贫瘠,吃不起。”

过年爱吃,就是因为是过年呀,吃糖多了不好,过年就是要吃糖,熬夜多了不好,过年就是要熬夜,打牌、聊大天、喝酒不好,可过年就是要打牌、聊大天、喝酒,不写作业不好,可过年就是不写作业,要不怎么叫“过年”,明知道不好,最后都是一句“哎,算了,这不是过年吗!” 烘烤就是不适合中国人的肠胃,但不是过年嘛!

图6 东汉宴饮画像砖

食物加热时,有了水的参与,食物更好被吸收。博主觉得面包很好吃,有麦香,我估计博主还没当过爸爸,馒头、面包、米饭、面条、披萨、粥,成人吃都一样,但换做孩子或是病人、老人,可就大不一样了。

如果博主是爸爸,有了小宝宝,我相信他一定先让宝宝吃馒头、面条、小包子、小饺子,我家宝宝一岁不到的时候,就吃这些,反正我是不敢给我家孩子吃面包的,我家孩子是两岁后才第一次吃面包,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面包相比中国主食就是不好消化。

馒头、米饭,让中国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大大提高,要知道直到19世纪,英国四分之一的儿童活不过一岁。也让大量病人,即使在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熬了过来。

图7 都灶上的大蒸笼,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出土画像石

其次,面包能烤,肉能烤,鱼能烤,蔬菜能烤吗?水果能烤吗?毕竟大自然中能烘烤着吃的,总是少数。

而中国人常用的蒸、煮,可以加工任何食物,这样的烹饪方式,扩大了中国人的食物范围,可吃的食物种类一下就丰富起来。

再次,烘烤食物对温度的把握对技术要求很高,稍微时间长一点,就会加工过度。所以作为主食,西方一直有面包师存在,但中国人可没听说过有馒头师、米饭师。为什么,因为加热的时候有水呀,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也就说只要没有高压锅,你做的食物,所处的加热环境,永远不会超过100度,而烘焙可是很容易超过食物加热温度。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蒸煮可以更好的保持食物的营养。

图8 出土汉代 馄饨和饺子

另外,也确实是因为中国太过“贫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烹饪方式,也得有食材才行。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我相信总不是永远风调雨顺,外国难道就没有自然灾害,就没有“揭不开锅”的时候?遇到饥荒没有食物怎么办?食物不够怎么办?

同样的食物,不论是蔬菜、小麦、肉还是什么?只要能吃,“蒸煮”就比“烘烤”可节约食材。从医学角度,“消化”和“吸收”不是一个概念,所谓的“消化吸收”是两个步骤,两种概念。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是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机械消化过程多于口腔、食管、胃内完成。

文章的博主生活在现代,可在古代,甚至是远古,无论中外,都经常面临食物不足的情况。“不够吃,水来凑!”

中国的蒸煮加工方法,因为有水的加入,可以对食物进行深加工,在食物不足的时候,这样的食物,可以减少机械消化所需的能量,同时帮助其将食物变成消化酶易于分解的状态,保证彻底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营食物的吸收率。做到“少消耗、多吸收”,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图9 古代插秧图( 图源明代《三才图会》)

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古代,同样多的食材,中国人比外国人,不敢说吃饱,但我们能活下去,我们能繁衍下来,我们能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当然也许也是因为我们的土地真的“太贫瘠”,但就像没有人嫌弃自己的母亲长得丑一样,我们的祖先,在这么一块贫瘠的土地,生养了我们的民族。也许我们的祖先没尝过麦香,但就像我看着我的孩子,健康长大,“麦香”又算得了什么?毕竟我们做到了除了我们谁也做不到的事情,这还不值得骄傲吗。这个世界上有什么“长”,比“家长”更能带来自豪感呢?

如果没有馒头,可能今天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我们,可能在某一次瘟疫、战乱、天灾、饥荒,我们的民族就像许许多多的民族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毕竟,发明面包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今天早就被埋在黄沙中了。

文:王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