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旗人可以不干活,光领钱吗?他们的真实生活待遇怎么样?

在许多人印象中,清朝时期的八旗旗人似乎日常生活就是喝茶、遛鸟,不用从事任何工作,每月固定时间还可以从有关部门领取一笔数额不菲的银子。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清朝时期旗人能不能不干活,光领钱,得看他的出身来决定。能享受到这一特殊福利待遇的主要是皇族子弟。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中国历来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如今家族里出了皇帝,那么亲戚自然就成了皇亲国戚,得到点特殊照顾就是再正常不过了。不过,也不是所有皇亲国戚都能不干活,光领钱。首先,能享受到这个福利的皇族得是男性的“闲散宗室”或“闲散觉罗”。

什么是“闲散宗室”和“闲散觉罗”呢?顾名思义,闲散也就是没事可干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无业游民。其中,闲散宗室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脉的后裔。闲散觉罗是塔克世的哥哥、弟弟一脉的后裔,属于皇族旁支。


清朝定鼎中原后,皇族的人口成倍增长,规模越发庞大。他们中的少数人承袭了父辈的爵位,或者自己谋到了一官半职。剩下的大多数人既没有爵位可以承袭,也没能力谋到官职,因此就成了闲散人员。这些闲散的皇族子弟大多没什么谋生的本领,在没有爵位和职务的情况下,生计就成了问题。皇帝为了顾全皇家的脸面,自然不可能看着这些皇族子弟沦落街头。因此就给了他们不干活,光领钱的福利,官方称为“养赡银”。

按照规定,凡是闲散宗室男性,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三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给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闲散觉罗(红带子)男性,从二十岁开始,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同时每年给米二十一斛二斗。

乾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老百姓月收入大约是二、三两银子。也就是说,皇帝发给这些闲散皇族子弟的“养赡银”跟当时北京普通百姓的平均收入差不多,解决他们的温饱是没问题,但绝对没有数额不菲的程度。因此,这项福利其实也就相当于给“皇亲国戚”的低保。虽然他们不用劳动就有钱拿,可吃低保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那么,除了皇族外的其他旗人生活待遇怎么样呢?答案是:他们得干活才有钱。

对大部分男性旗人而言,当兵是唯一正当的职业,只要通过“挑缺”成为正式八旗兵丁,就可以光荣的吃兵饷了。清朝的兵饷分为“坐粮”和“行粮”。“坐粮”相当于固定工资,高级兵(京旗前锋、护军)月饷4两,饷米均46斛;马兵月饷3两,饷米均46斛;步兵月饷1两5钱,饷米均22斛。“行粮”相当于奖金,在出征时期才有发放,每人每月2两银子。除了月饷,八旗兵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取“季米”一次,相当于现在的季度奖金。此外,八旗兵还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喜事给银十两,丧事给银二十两”。

不过,上面所说的兵饷都有个前提,得是八旗兵才有资格领取,而在和平年代,兵缺没有那么多,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当兵吃皇粮。因此,对于那些补不上兵缺的“余丁”而言,生活是相当窘迫的。为了维持生计,许多人只好去从事被旗人所鄙视的农、工、商等职业。有人说清朝禁止旗人从事这些职业,其实这也是个误解。朝廷并没有明令禁止旗人不得从事什么职业,只是许多旗人认为自己祖辈都是“随龙入关”的,不屑去干这些职业罢了。


因此,在清朝时期,八旗旗人的生活待遇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那样悠然自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同样要为生计奔波。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国家财政吃紧,旗人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差,连一些宗室成员都不得不出来干活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