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从风俗看愁夏

“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

——道光十年《太湖县志》


立夏,夏季的正式开始,意味着自此温度将逐渐升高,直到炎暑。我国一些地区认为,这一天不能坐在门槛上(好吧,现在有门槛的住宅越来越少了),以避免夏天疲倦多病。那么,这类风俗到底靠不靠谱呢?

一、今人看古人的认识

风俗也好,文字记载也罢,大多数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的认知。由于认识的局限和人类的浪漫主义情怀,后期也会增加不少演绎的成分,逐渐与现实脱节。另外,今人不知古人的生活环境,也就多了一份难以理解——看看现在流行的浪漫穿越剧,你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古人在谈情说爱之前需要先面对饮食匮乏、如厕不便的问题吗?

(一)风俗之:不坐门槛


我们就从坐门槛讲起。立夏毋坐门槛防倦病,这种防病方法本身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

但是,夏季易于疲倦是客观存在的。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四个季节中,夏日最是昼长夜短,我们的大脑通过感知光照的变化对“睡眠-觉醒”周期进行调节,带来的结果就是夜间睡眠时长变短。如果没有午睡(或者打盹)来补足减少的睡眠,就会感到疲倦。但是过犹不及,白天睡太多,一样会导致睡眠规律紊乱,不利于夜间入睡。

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一个最适合的温度范围,夏季温度过高,这本身就会导致人体生理活动的异常。举个例子,执行生理活动的很多成员属于蛋白质,有一种叫做热休克蛋白的功能性蛋白质,在温度升高时,表达会增加(可以认为,就是含量增加了),发挥一系列调节功能,帮助机体耐受热应激。但是,热休克蛋白过度升高,也会作用于病理通路体现出它的负面影响。现在有观点认为,中暑并不是热暴露直接损伤的后果,而是热休克蛋白与免疫系统等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所有的生命活动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电解质环境。首先,我们的细胞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立体形态,得益于钠、钾、氯等离子维持了渗透压。此外,这些带电粒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分布变化是产生生物电的根源,神经传导、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等基本的生理功能都有赖于规律的生物电传导。夏天机体新陈代谢加快,出汗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身体倦怠。

至于夏天容易得病,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

温度高、细菌易于生长,食品容易变馊,夏天往往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

温度高,引起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会导致重症中暑。

流汗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现代人还多了一条,因为吹太多空调,会出现鼻塞、打喷嚏、乏力、头晕等一系列症状,统称为“空调病”。

周边多杨柳的北方人再加一条,立夏前后、杨絮柳絮飘扬期间引起的皮肤过敏、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二)风俗之:称人


得病会消瘦,这就与立夏的另一个风俗“称人”联系了起来。立夏称人的典故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有人说跟孙尚香有关,有人说跟阿斗有关。不管哪种说法,都是担心别人亏待了自己的子女,所以要求立夏称体重记个数,立秋那天又记个数,看看胖了瘦了。想想古人缺医少药的环境,寻常人苦夏变瘦,实在太正常不过。要想不掉体重,少不得要时刻小心伺候。所以,阿斗或者孙尚香他爹,还是很有些办法的。

后来到了民间,认为拿大秤在立夏这天称体重,可以避免身体消瘦,这种演绎就没啥道理了,主要是寄托了平和度夏的美好愿望。

二、如何缓解夏日疲劳

古人既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又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工具,更没有冰箱来保存食材。苦夏难熬,变瘦事小,病死也是寻常。感谢现代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可以不再体会古人对夏天的恐惧。

当然,不适还是会有的。这里提供一些小要点,有助于健康度夏:

  • 穿着棉质等透气、吸汗的衣物

  • 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

  • 户外注意防晒,以免晒伤

  • 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获取充足的睡眠,中午适当打盹休息

  • 适度运动,运动后注意补充电解质,以维持体液平衡

  • 均衡饮食,注意摄入充足的新鲜蔬菜水果,不宜摄入过多冰淇林等高糖、高脂饮食;剩饭菜及过期食品应及时处理

  • 摄入充足的水分,注意不要只喝冰水,因为冰水的降温作用并不比温水强,而且肠道突然遇冷刺激,可能会平滑肌痉挛,引起不适甚至腹痛

  • 舒缓压力,保持愉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