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煜是用生命书写千古绝唱的帝王?

只要谈论到填词的问题,总会提起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字。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三月,前南唐国主、三年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的李煜,在开封一座住宅里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赵匡胤赠太师号,追封为吴王,还为他“废朝三日”(停止上朝三天),以示哀悼。李煜留下许多倾诉亡国哀怨的千古名篇,也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据说他是被赵匡胤毒死的。

南唐,一个于五代后期才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国家,不过李昪开国时是以帝王号称的。国势衰微后,李璟不得不去掉帝号改称国主。李煜就出生在这个江南国家的深宫里,字重光,本名从嘉,是李璟第六子,“少聪悟,喜读书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在其青少年时期,南唐正处于全盛时代,过着无忧无虑的富贵豪华生活。

虽然他的四个叔叔与他父亲之间,因权力争斗而使得关系变得微妙复杂,但是这种宫廷权力斗争好像并没有影响李煜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也没有将他熏染和培养成一个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的政治家或阴谋家,反而使他更多地“遗传”了其父儒雅谦谨、宽厚仁慈的性格,具有一颗纤细柔弱、多愁善感的少女之心,养成了一种重情任性、真率纯正的诗人化的气质。从他对待家人、爱情、政治和人生等各方面体现了出来。

李璟不断地为李煜与其五个兄长加官进爵,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但由于前面有五位兄长,李煜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随着五位兄长排着队般地一个个死去,继位的历史重任就自然地落到了他的双肩上。当太子李冀也去世后,李煜就被改封吴王,立为太子监国。

我们先来看看南唐前二主的一些情况吧。

李煜的祖父李昇,原为吴国主杨行密部将徐温的养子,随徐温于军中任职。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温死后,他开始掌控吴国政权,很快逼迫吴国主“禅让”帝位,改国号大齐。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李昇“认祖归宗”,自认为唐宗室建王李恪之后,并恢复李姓,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在位七年,李昇病逝,其子李璟继位,即李煜之父。

建国后的南唐,在最辉煌时曾拥有35州的领土,北面以淮河为界,先与控制中原的后周王朝,继而与北宋对峙;东南方与割据如今浙江、福建大部分的吴越和闽两个政权为邻;南方与南汉相接;西部则是割据今之湖北沙市和宜昌的南平以及控制今之湖南全部和广西北部、贵州东部的楚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南唐也算得上是大国了,不过其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后周与北宋。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柴荣派兵南征,渡淮河于正阳(安徽阜阳东南)大破南唐军队,迅速包围寿州(安徽寿县)。时任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指挥周军在涡口(安徽蚌埠北)和滁州(安徽)大败南唐军队。李璟知道南唐难与后周一直对抗下去,不得不派遣特使出使后周,表示称臣,愿意献出濠(安徽蚌埠东)、寿、泗(江苏盱眙)、楚(江苏淮安)、光(河南潢川)、海(江苏连云港)等六州之地,作为求和之礼,但柴荣并没有立即答应。

这一时期,李煜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是,他的词一般来自宫廷生活里享乐与刺激,内容多为男女艳情、相思离愁等,风格十分绮丽。

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表现出他夜夜歌舞升平的生活,以色彩明丽、意象艳丽的笔调反映出一种纵情逸乐、沉迷醇酒美人的风气。正是这种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可预见南唐会亡国。

还有《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 情味切……”。“通篇以奔放自然之笔,表现一种全无反省和节制的完全耽溺于享乐中的意兴,既没 有艰深的字面需要解说,也没有深微的情意可供 阐述,其佳处极难以话语言传。而却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叶嘉莹《唐宋词鉴赏辞典》)

再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刘扬忠在《唐宋词鉴赏辞典》里评价该词:“这首词脱尽书卷气和脂粉气,而采用白描与比兴相结合的手法,驱遣形象鲜明、生动流畅而又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一种最普遍最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把这些人人心中所欲言而又不能自言的 东西,写的很具体、很形象,使人不仅心理感受得 到,眼里似乎也看得到,而且手里几乎也触摸得 到。由此可见,在欣赏这首词时,……应着眼于他 绝妙的抒情意境与精彩的表达艺术。”

显德四年(957年),柴荣继续进攻南唐,在紫金山、寿州大破南唐军。当年冬,又连下濠、泗二州。次年春,攻克楚州,包围扬州,并作出要大举进攻江南的架势。

此时的李璟再次慌了神,自动提出将江北之地作为纳贡礼物,并禀周之正朔,“上表称唐国主”,自降至诸侯王。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李璟每年继续进贡大量奇珍异宝。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登基,急忙派自己的户部尚书冯谧出使北宋,进贡金器二千两、银器两万两、纱罗缯綵三万匹,还“奉表陈绍袭之意”。据《宋史·世家一·南唐李氏》载该表文: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疎利祿。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继倾恳悃,上告先君,固匪虛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旣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暫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監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掩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決宿心,而世宗敦劝旣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籙,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则臣向于脱屣,亦 匪邀名,旣嗣宗枋,敢忘负荷。唯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況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 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晏安,得从康泰。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仇,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卽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漁,免结釁嫌,扰干旒扆。仍虑巧肆 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潛行诡道,愿廻鉴烛,显谕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该表文写得十分卑恭,字里行间充满孤苦哀告,希望北宋继续承认南唐为宋附属国。

此后,对北宋比其父还要殷勤:派使者前往奉表请示,得到赵匡胤同意后才进行;当时北宋军队里有很多南唐的降兵,赵匡胤要求将这些士兵在南唐境内的家属送去,李煜一一照办;每次获知北宋出兵获胜或有喜庆之事,他一定会派使者前往祝贺,礼物金银珍宝、粮食土产必不可少;当北宋灭掉南汉,他又主动请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请下诏书时直呼名字,南唐的行政机构也一起降低规格。

李煜这样做,就是希望能维持南唐的属国地位,自己可以继续做小国国君,但这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下诏,令李煜来开封觐见。

傻子都知道“入朝”肯定有去无回,于是李煜称病不奉诏,却被赵匡胤找到了攻打南唐的借口。

兵临城下,李煜还想寄希望于宋朝的怜悯,派堂弟李从镒等献上二十万匹绢、二十万斤茶叶及金银器物、王室用品等,结果李从镒等被扣。宋军至城下时,李煜派徐铉求见赵匡胤。徐铉说: “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的回答直截了当:“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

一个月后,南唐都城江宁府(南京)已被包围,徐铉再次出使北宋请求保全南唐。他不断争辩,赵匡胤大怒,按着剑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邪!”

翌年冬,江宁城破,李煜与宰相汤悦等大臣出宫门投降,并被“押往”开封。赵匡胤免了他的罪,封他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至赵光义继位后,改封为陇西郡公。降宋后,李煜的日子也不好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他向朝廷申诉生活困难,宋太宗赵光义下令一次性补助了三百万钱,并增加他的月俸。

这一时期,李煜的词作透露出一种“亡国之音”,以至性和率真,以血泪悲慨凝成的真挚情感,抒写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

如《相见欢》之“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生活的孤独与寂寞。《破阵子》则表现出国破家亡的哀怨和忧愁。

再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流露了故国之思,直抒对故国的眷恋。据说就是这首让南唐“旧臣闻之,有泣下者”,而“宋太宗闻之而怒”的词,赵光义听了这首词起了杀心,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将李煜毒死。

李煜死后,小周后十分悲痛,也于当年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