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家财不让文物流失海外,病重住院却被告知级别不够

1982年2月,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内,一位老人的病情逐渐加重,加上集体病房内病菌相互传染,老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

不久之前,老人的妻子曾向医院申请单人病房,却被一句冰冷冷的“级别不够”,给拒绝了,这个老人叫张伯驹。

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父亲是民国盐业银行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但就是这样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张伯驹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反而有着一种独特的爱好,收藏文物。

1936年,一件事情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物界,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被溥儒以一万大洋卖到了日本人手里。

当时张伯驹还是个普通的吃瓜少年,听到这个消息后,才第一次为文物流失产生了别样情绪,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没过多久,张伯驹听说溥儒又要出售《平复帖》,就再也坐不住了,张伯驹当即托人给溥儒带话,表示愿收购《平复帖》。但没想到,溥儒一开口就是 20万大洋。

20万大洋,这在民国时期是什么概念?

根据相关史料显示,民国普通公务员年工资大约在60大洋左右,20万差不多等于他们300年的收入,而且还是不吃不喝那种。

就算张伯驹家里是开银行的,他爸也不能会为他掏出来这么大一笔钱,更不用说也掏不出来,于是这次求购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张伯驹请了张大千出面帮忙求情,但溥濡仍旧不肯松口,死死卡着20万元要价。

直到1938年的1月,张伯驹偶然从故宫博物院院长口中得知,溥儒的母亲前段时间去世,办丧事急需用钱,现在去问或许有机会能拿下。

最终,张伯驹以4万大洋的代价,成功从溥濡手里,把《平复帖》给买了过来。

有人曾经问过张伯驹,为什么要选择去收藏文物,他是这样说的“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他收藏并不是为了私欲,是为了让文物能在中国流传下去。

但很可惜,并不是人人都有张伯驹这种觉悟。

1946年,马霁川打算把《游春图》出售给外国人,张伯驹收到消息后,也赶紧第一时间来询问价格。

在了解张伯驹是为了保护文物的情况下,马霁川张口就是800两黄金,赌的就是他无论怎么都会吃下这个亏,但这次,马霁川猜错了。

因为在这几年里,张伯驹为了文物早已经负债累累,别说800两,80两都掏不出来。

无奈之下,张伯驹选择了通知故宫博物院,希望能得到帮忙出面收购,没想到故宫博物院也因为经费不足,一口回绝。张伯驹只好先赶往北平,将这件事公之于众,通过舆论来对马霁川施压。

一时间,《游春图》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马霁川担心这样下去收不了场,才同意降价到220两黄金卖给张伯驹,最后,为了这张《游春图》,张伯驹不仅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更是把妻子的陪嫁首饰也拿去典当,才勉强凑够金额。

可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不是张伯驹,中国最珍贵的一批古画字帖,根本保存不下来。

1956年,张伯驹拿出包括《平复帖》和《游春图》在内,价值最高的八件文物字画,决定无偿捐献给故宫。

而且在后来的几年里,他更是陆续捐献了共计118件文物,每件都价值连城,没人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甚至觉得他疯了,自己都穷到租房了还无偿捐献?

何况那八件文物到底多值钱他不清楚吗?可张伯驹却说

但命运并不会因为他捐献过文物,而善待他,很快,浩劫开始了。

1958年,张伯驹被错误划为右派分子,即使他曾经有着捐献文物的经历,也不能保护到他什么。

被批斗、吵架、隔离审查,后来更是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张伯驹这一走,就是整整20年,但张伯驹却从没埋怨过,乐观地活了下来,对于这段经历,他是这样跟女儿说的:

1982年,张伯驹感冒住院,家属本想帮他申请单人病房,却被告知“不够级别”,最后被同病房的患者传染肺炎,遗憾离开人世,当时有人听到消息后,直接去了医院大骂。

“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单人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住高干病房的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

散尽家财保护国宝,被误解二十年也从不怨恨,晚年沦落得住不起单人病房,这就是张伯驹。

忘了在哪里曾看过一句话“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是啊,如果说世人并非都能永垂不朽,那么能真正做到不朽的,或许就有张伯驹的一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