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因何而消失?这些“蝌蚪”或能破解

据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报》杂志近期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称,一组来自以色列、美国和俄罗斯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形态近似于巨型蝌蚪的、遭破坏的星系。它的头部呈椭圆形,尾巴又长又直,离地球约有3亿光年的距离。这个星系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有100万光年,比银河系长10倍。这一发现向我们披露了星系是如何消失的以及为什么会消失。

负责该研究项目的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简称TAU)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博士生诺亚·布罗施(Noah Brosch)博士,他利用该校的佛罗伦萨和乔治·怀斯天文台(The Florence and George Wise Observatory)进行了该项研究。他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型星系被破坏后所留下的超乎寻常的遗迹。”

当星系遭到破坏并消失后,它们所包含的恒星要么合并成更大质量的星系,要么被喷射到星系间宇宙空间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R.迈克·里奇(R. Michael Rich)教授解释道:“这个天体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光是它的尾巴就长达50万光年。如果这个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仙女座星系(距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距离,那么它本身就将占据它到银河系距离的五分之一。”除了布罗施和里奇,该研究团队还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亚历山大·莫森科夫(Dr. Alexandr Mosenkov)博士和TAU的Shuki Koriski博士,他们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

根据这项研究显示,这只巨型“蝌蚪”是由一个小型的、之前并不可见的、主要由恒星构成的矮星系分裂而成的。当另外两个可见星系的引力将这个脆弱星系中的恒星拉扯聚集到一起时,那些离这两个星系相对较近的恒星就形成了“蝌蚪”的头部,而残留在被破坏星系中的恒星就形成了“尾巴”。

布罗施博士介绍道:“这个银河系外的蝌蚪型天体系统包含两个距离非常接近的‘正常’盘状星系,每个星系的直径大约有4万光年。这些星系和附近的其他星系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凑密集的星系群。”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星系属于一个名为“HCG098”的小星系群,该星系群将在10亿年后的未来碰撞合并成一个单独的星系。

这项新研究是TAU的佛罗伦萨和乔治·怀斯天文台长期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低光水平上探索天空中的天体,以探测那些星系研究对象的最细微的特征和变化。

编译:朱明逸

审稿:三水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