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雅丹、喀斯特,旅游中你遇到过这些地貌吗?

五一黄金周就要到了,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已经早早指定好了旅行计划,希望暂别城市的喧嚣,到一个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地方放松心情。虽然事实证明那些地方在假期可能会更加吵嚷,但不管怎么说,大自然的钟灵造化确实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然而,在游览自然景观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耳熟能详而又不知其确切含义的词语,比如丹霞、雅丹、喀斯特等等,笔者在词就为大家整理一下这些常见地貌词汇的含义,希望大家在旅行中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不会再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1. 丹霞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素来以鲜艳明亮的红色著称。对于丹霞地貌的定义,学术圈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丹霞地貌是有陡崖的陆相红色沉积岩地貌,也有学者认为无论海相陆相、只要是有陡崖的红色沉积岩地貌,都是丹霞地貌;还有学者认为由中、上白垩统陆相红色沉积岩形成的有陡崖的地貌,才是丹霞地貌。

好吧,希望这一段冠冕堂皇的定义没有把大伙儿绕晕,不管学术圈对丹霞地貌的定义有何争议,有三个关键词是大家都公认的:红、沉积岩、陡崖

简单的说,丹霞是一种沉积岩地貌,岩性常为砂岩或砾岩,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如果恰好遇到了暖湿的气候时期,使得沉积过程一直处在氧化环境中,沉积物中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成三价铁(想像一下铁生锈的过程),并逐渐富集起来,最终形成的岩石就会呈现出类似于铁锈色。

我们见到的丹霞地貌常常有陡峭的岩壁,因而显得分外壮观,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和砂岩这种岩石的特性分不开啦。自然界中的岩石因为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一些裂口,称为“节理”,而砂岩容易形成高角度近垂直的节理。想像一下,厚厚的砂岩岩层上,多出了一道垂直的裂口,再遭受些风吹雨淋,裂口一侧的岩石就容易脱离母体崩塌下去,留下来的自然就是陡峭的岩壁了。

2. 雅丹

雅丹,维吾尔语意味“有峭壁的小山”。如果抛去颜色,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似乎真还有点相似,然而,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是重力和流水,而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是风。因此,在气候干旱的火星上,也可以发现相当规模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弱胶结的沉积物(如干涸的湖底)受到风化,形成许多垂直裂隙,加之单向或大风的吹蚀,裂隙逐渐变大,最终形成彼此分离、侧壁陡峭的小山,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雅丹地貌了。

雅丹地貌一般发育在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没有风,原始沉积物无法被侵蚀成陡峭的小山,而如果气候湿润,风力又无法产生明显的侵蚀效果(风没法吹走湿润的沙子),所以说,在雅丹形成的过程中,干旱和风力,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最熟悉的雅丹地貌当属新疆的魔鬼城了,传闻魔鬼城中时常发出厉鬼哭号之声,其实正是大风在山间穿行的歌声。

3. 喀斯特

笔者曾在《天坑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比较详细地论述过喀斯特地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也叫岩溶地貌,喀斯特这个名字来源于南斯拉夫的一处地名,那里盛产石灰岩,发育有非常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指的是流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冲蚀而形成的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十分关键的三个要点是:可以被溶蚀的岩石、具有溶蚀性的水、以及水流通的通道。

喀斯特地貌是名副其实的“水与石之歌”,集流水的灵动与岩石的坚毅于一身,刚柔兼济、巧夺天工,因此,有喀斯特地貌存在的地区常常会成为著名的景区。我们常见的峰林峰丛(桂林阳朔)、石林(云南石林)、溶洞(黄龙洞、石花洞)、天坑(重庆小寨天坑)、钙华堆积(四川九寨沟)等,都属于喀斯特地貌。

大自然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她用最质朴的工匠精神雕琢着每一块岩石。在生活节奏空前快、碎片化程度空前高的今天,“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浮躁旅行模式下,人们是不是真的早已遗忘真正的自然之美?在此,笔者希望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帮助大家在旅行中读懂自然的故事,感受到自然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