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和居士常常双手合十,原来这合十礼有着很多含义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到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早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东都洛阳。次年,中原第一座寺院得以兴建。为纪念二位高增用白马驮经,历经辛苦来到中国,故取名“白马寺”。

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故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流行于少数的王公贵族之间。就在佛经初传入中国的那段时期,正值社会政治混乱,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受黄巾起义的影响,刚刚兴起的道教被执政者所猜忌,道教发展举步维艰;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於“经学考据”、“谶纬合流”,因而抑郁难抒。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佛法的般若智慧,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渐至全国。

正因为佛教初入中国时,是由一些精通儒道的学者负责配合译经,无形之中将儒道文化融入到佛法之中,使之更加“接地气”,从而能够迅速的在中国发展壮大。佛教礼仪中,最令大众所熟悉的,无非就是合十礼。

合十,即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 集中心思,恭敬礼拜,本为印度古代所行敬礼之法。印度人认为,人的右手为神圣洁净之手;左手则为染污不净之手,故有根据不同场合而分别使用左右手之习惯。并且认为,若将两手合二为一,则可视为将人类神圣洁净之面与染污不净之面合一,故藉合十来表现人类所具善恶同体的真实面目,后为佛教所沿用之。佛教东传中土之后,无论僧人还是居士,我国佛教信众几千年来皆沿用合十礼。

精通释儒道三家的博学之士,在对佛法佛经的弘扬过程中,赋予了“合十”礼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一、合十,代表和平、友好、团结。手可以用来握拳或拿武器,一般都代表争斗。现两掌相合,则不具备攻击性。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十指连心,表示诚心诚意。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又代表一心一意。

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又代表修行人要保持虚心。

三、我们凡夫俗子,心时时刻刻都在向外攀缘,不能反归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这是“贪”。手还具有攻击性,能够伤人坏物,这是“嗔”和“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就没法抓东西,也无法伤人杀生了。代表息灭“贪、嗔、痴”。

四、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方法界归于一心。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五、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十种。“十”在佛法中代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

六、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觉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七、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八、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合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贵在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

九、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左右相合位于中位,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著空有。

十、“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人的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既是对佛菩萨的供养,又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合十礼的动作要领: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

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心浮气躁时,合十可以让我们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这个把双手合长放在胸前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是对平稳情绪很有效。大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