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女郎真的“愚笨”吗?

1925年,美国著名编剧安尼塔?卢斯的小说《绅士爱美人》中塑造了愚笨的“金发女郎”形象,在此后的同名电影中,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戈尔迪?霍恩等又将“金发女郎”的愚笨表演得出神入化。自此,美国的“金发女郎”便深入人心了,很多人甚至认为“金发女郎”就是愚钝和智力低下的代名词。

金发女子“悲剧”的根源

只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所有的金发女子真的就是智商不如一般人吗?明明有很多头发金黄的女子同样也很优秀啊。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社会刻板印象。持有这种心理的人们,他们对某一类事物都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并以此来评价别人,甚至以此作为判断别人的人格的依据。那么,你肯定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一类事物形成比较固定的看法呢?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生活在同一地域和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比如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喜好浪漫,美国人自由开放等。除此之外,同一性别,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比如在人们的观念中,老师多半是文质彬彬的,医生是严谨的,法官是严肃的等等。一般来说,老人比青年人稳重守旧,而男人又比女人阳刚,攻击性强等。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人们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并以它们来评价他人。心理学家把这称为“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难逃罪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按常理来说,人们本应该以“因人而异”的眼光去认知这个社会和他人。可是人们却习惯于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定势思维来评价他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人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他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然而,人们想进一步知道的是,到底又是什么,促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心理呢?最近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研究发现,人们前次思维过程和后次思维过程不是断裂隔开的,而是依靠神经取得联系的。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一种事物会给人们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储存在大脑中。在后来遇到其他事物时,先前形成的认识就会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将先前的认识又重新作用到新的事物上。因为,后来所遇到的事物,有的是和先前事物不同类的,那么,先前的认识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消极的作用;有的是同类性质的,那么先前的认识就会对这些事物自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积极的作用就会给大脑一个信号:即只要是同类性质的事物,就可以以同样的认识去认知和判断。这个信号就会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同类事物形成刻板印象和固定的思维方式。

“刻板印象”的生活效应

不管怎样说,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同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也会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据有关专家统计,它甚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

但是,万事有利就有弊,从某种角度说,刻板印象的弊端是要多于其有利之处的。这在生活中也是有所反映的。比如有的职工本来工作能力强,业务好,提拔应不成问题。但就是因为领导认为他没有文凭,一直受不到重用。还有很多年轻男女,本来彼此感情很好,但家长有地域成见,结果,好端端的一对,就这么黄了。因此,心理专家提醒人们,不要在任何时候都以定势思维去看问题,认识社会,必要的时候,人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和社会刻板印象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有更多的发现和发明,说不定还会给自身带来不菲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