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厌学导致休学,家长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

孩子的学习问题很严重,引起了情绪波动,但好像没有所谓的双相那么严重。可看了好几个精神科医生都说是双相或者非典型双相,几分钟就给出诊断了,这真的靠谱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北京的男孩,初中成绩非常拔尖,但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后他显得没那么出色了。尤其是偏科严重,数学怎么学都学不好,最后连其他科目都学不进去了,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但除此之外,参加学校文娱活动、运动、社交一切都很活跃。

男孩的妈妈带着他看了很多权威的精神科医生,得出的诊断都是双相。妈妈对此质疑,孩子明显就是学习导致的情绪起伏,其它正常得很,怎么就双相了呢?双相可是重性精神病啊!

孩子的妈妈反映,这些医生面诊的时间都特别短,“有一个才2分钟,我和孩子进去刚说完情况,他眼睛都没抬起来,就说是双相。最长的也不超过2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医生了解孩子了吗?作出的判断真的准确吗?”。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存在学习障碍。

另一个个案更能说明问题:这个女孩也跟上面提到的孩子一样——只要不学习,日常生活一切正常;但只要一学习,焦虑、紧张、完全坐不住,简直判若两人。

女孩的母亲带着她找到北京一位非常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医生一听症状描述就马上说:“这是典型的学习障碍。”

“那怎么办?”

“吃药没用,只能做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怎么做?”

“我不知道,但吃药肯定没用”。

“那您知道能去哪治吗?”

“这个我不知道。”

这位母亲一度感到绝望,全国名气数一数二的精神科医生居然都说不知道怎么治!?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国内精神科医生对学习障碍问题有全面深刻认识的极少,就算能识别出来,知道如何治疗及会治疗的就更少了。

这导致不少只是学习障碍的孩子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或者抑郁症、双相孩子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问题得不到高效解决,病情总是反复。

下文会专门对学习障碍的常见表现、成因、治疗方法和预防进行简要梳理。如有疑问或见解,欢迎读者留言,继续深入探讨。

01、大部分学习问题其实是“学习障碍”

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跟孩子的智商无关,与脑部器质性病变和大脑发育迟钝也没有关系。学习障碍是指孩子的后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妨碍其正常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切不适应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部分所谓的学习问题,在专业上可称为“学习障碍”。最典型的核心症状是:上课分神,作业拖拉,考试焦虑或粗心,偏科等。孩子想学但学不好,一学习或考试就焦虑、恐惧,很多青少年发展为厌学,甚至反感老师、同学等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

有的孩子在家、或课外补习班学习时一切正常,但一提上学、学校就烦躁、抗拒,在学校里反而学不进去,这也是广义上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绝大部分青少年精神心理患者都有的共病或继发问题。也就是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一般都有严重的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又跟孩子本来的情绪问题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一开始,孩子出现了情绪问题,但比较轻微,没有达到抑郁症或双相的诊断标准。可这必定会影响学习状态,上课和做作业很难集中注意力,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孩子变得焦虑,可越是敦促自己努力学习,越是难学好,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到后来,孩子对学习、学习相关的人事物形成病理性条件反射了,一接触就烦躁甚至恐惧。

到了这个阶段,问题就变得错综复杂了。孩子本来的情绪问题、学习障碍、成绩下滑导致的亲子关系恶化,这三者纠缠在一起,孩子的病情便越来越严重。

所以,学习障碍的处理应成为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处理得当,不但能遏制学业和情绪的恶性循环,甚至能让孩子因祸得福,找到高效学习的状态和方法,快速跟上学业,可能表现得比患病前更出色。

有的医生或家属可能因此有疑问: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的孩子是有学习问题,但一直服用精神科药物,恢复得不错,也能回校学习,并不用对学习障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为什么呢?

像上文提及的,孩子的情绪和学习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但如果服用的精神科药物起效明显的话,确实能够快速地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孩子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减弱了,失眠减轻了,学习状态可能就会好一些。尤其对于病情不十分严重的青少年患者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不过,要注意后续隐患。一是如果有心理创伤没有得到修复,病情可能会反弹(下面会详细分析心理创伤的影响);二是长期服用大剂量的精神科药物,可能会产生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嗜睡、发胖等副作用,这也可能会影响学习状态和情绪,导致病情反复。

而且,对于病情严重的孩子,即使情绪相对稳定,学习也往往还是低效。

02、学习障碍的根源:创伤事件

学习障碍的成因到底是什么?这跟孩子的智商没有多大关系。有学习障碍的孩子10个里有9个都是天资聪颖,学习成绩本是很不错的。他们的学习问题大多始于一些创伤事件。

一方面,创伤事件可能源于学习本身。就像我本周面诊的两个孩子,非常聪明,小学阶段都是尖子生。但到了初中,学业难度加大,竞争更激烈,他们以前的学习方法跟不上节奏了,被同学比了下去。

这样的事件往往发生在小升初、初升高或转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成绩的重大受挫,严重打击了孩子的信心,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心理创伤,便逐渐出现学习障碍的症状,越想追越追不上,最后情绪崩溃。

有些则是出于“学不好的科目更加不想学”的心态。这是很多偏科学生常见的现象,可能在一开始孩子对某一个科目感到困难,成绩不好,便对该科目产生抗拒,又掉入了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创伤事件可能源于校园的其它因素——老师,同学。比如,老师过于严厉、粗暴、偏袒,或遭到同学孤立、嘲笑、背叛甚至暴力欺凌,甚至早恋等问题,都可能造成心理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遭到老师粗暴对待、同学嘲笑和校园欺凌的例子特别、特别多。以前分享的案例文章就写过不少:被老师辱骂“蠢货”、脱了裤子当众打屁股的;跑步受了伤不但没有人关心,还不允许哭的;被同学拳打脚踢、扔到垃圾桶里的;明明患了抑郁症,还被师生嘲笑是装的……

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加强我国人民教师的教育素质培养!希望校园欺凌问题能得到高度重视、得到有效遏制!

总之,虽然这些事件都跟学习没有直接关联,却让孩子在校园里感到非常压抑、自卑和恐惧。试问在这种环境下,还怎么安心学习?

另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分严厉、甚至动用暴力,也容易造成创伤。有一位成都的母亲,只要女儿奥数题做不出来,直接一巴掌扇在孩子脸上;女儿考试90多分,别的孩子受到表扬,她回家则要挨母亲责备。

这样的方式不但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学习状态,还会令亲子关系恶化。

综上所述,学习障碍可能源于学习上遇到的挫折,自信心和兴趣遭到打击;更可能源于与校园、家庭相关的应激事件,孩子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事实上,很多孩子同时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而且,导致孩子学习障碍的创伤,很可能也是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或所谓“双相障碍”的创伤。

可能有些家长会产生疑问,大部分孩子升学时都会不适应,而被老师骂、被同学欺负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可为什么偏偏就这些孩子出现严重问题呢?

如果要深究,那要说到孩子的性格问题了。大部分这样的孩子有以下全部或部分性格特质:内向,敏感多疑、偏执,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或自卑或盲目自信,自尊心过强、抗压能力弱等。

那这种性格又是怎么养成的?这又要追溯到原生家庭的不当教育。父母过于看重成绩,教育方法粗暴、严厉,忽略孩子的感受;又或是长年繁忙,疏于关爱孩子的,往往导致孩子在性格上有缺陷。

健康的家庭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最好屏障!

03、预防: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

可能很多家长会发现,所谓的“学习障碍”其实非常普遍,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

有一个样本研究表明,在一个班级里面,有学习障碍的症状的孩子占比高达30至40%。可绝大部分家长、老师都不曾意识到这其实是学习障碍,而是给孩子贴上“不是学习的料”、“不好好学习”、“不求上进”的标签,更加打压孩子的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甚至,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面对孩子学习状态差,爱磨蹭等问题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学习障碍,一味地着急、生气。前段时间还出现了33岁妈妈因辅导孩子功课,气出急性脑梗的悲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真正的天才”,他们只是因为引导得当,一学习就特别兴奋、专注,脑子转得快,对知识吸收效率特别高。

反之,也没有那么多“天然的学渣”,每个孩子在一开始对新鲜的事物和知识都有渴求,希望自己表现出色、得到认可,这是天性。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这种天性被扼杀了。

所以,大多数的孩子,包括从孩子成长过来的成年人,一说起学习就感觉是遭罪,学习状态平平,虽然能应付学业,但成不了天才、学神。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想预防孩子学习障碍,想让孩子有高效学习状态,就一定要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不要过多地强调不足,而要对孩子优秀的地方要给予足够的肯定,换言之,就是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位女孩就给我讲了一个反面教材。她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特别严厉,检查练字作业时拿着一根红笔,看到哪个写得字丑,就狠狠地在那个字上面打一个红色叉叉,要求重写。如果写得丑字太多,老师会把整页撕下来。

这样的教育方式哪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只有挫败感!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找出那些写得好的字,表扬孩子,让他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可能两种方式的表面结果是一样的,孩子终于把字写漂亮了,但过程的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样。

另外,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千万别逼他学习。很多家长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孩子本来就因为学习的事闹别扭;大人却更加不依不饶,威逼孩子去学习。其实,大人这个时候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好,还不如说是想体现不能被反抗的威严。孩子带着一肚子气去学习,能学好吗?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缓一缓,逗孩子笑一笑,或者让他们去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等到情绪好了,再谈学习。

至于上面提到的校园创伤事件,家长更加要注意,及时察觉出孩子情绪的波动,尽早疏导。

总而言之,希望各位读者,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能对学习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积极地预防学习障碍,识别学习障碍,找到高效解决学习障碍的方法。